桂林银行向临桂茶洞镇授信1亿元 张富强 摄
茶洞镇政府与桂林银行合作洽谈现场 张富强 摄
慈洞村村容村貌 黄世轮 摄
位于茶洞镇的现代化罗汉果种植大棚 张富强 摄
种植户黄木胜正在给百香果种苗施肥 周文琼 摄
□本报记者周文琼 通讯员彭胜发
从茶洞镇到慈洞村开车需要约25分钟,盘旋而上的山路导航不断在提示:“前方有急转弯……”外来人会被这盘山路、新鲜空气和满目翠绿所陶醉。但作为本地人却是截然不同的心情。农民黄大弟说,你或许不能想象,在2014年以前,农民出行全靠肩挑背扛,一场大雨后,大晴三天路才畅通。农户从外面买袋肥料回村,遇上雨天就把肥料往路边一放用塑料薄膜盖好,过了几天再扛回家,只因为山路太难走了。
仁义村委原是“十三五”自治区深度贫困村,慈洞村是仁义村委的自然村,2016年时人均收入不足6000元,而现今人均收入超过2万元。几年时间,乡风文明、产业发展、村民收入等都发生了巨变,昔日偏僻小山村如今面貌焕然一新。乡村振兴的路上,慈洞村民越走越硬气。这个山村如何蜕变?探索乡村振兴发展的路上慈洞村的经验值得思考。
山村巨变:人均收入由六千元到两万元
临桂区茶洞镇仁义村委慈洞村,是一个有800年历史的古村落。村里140户536人,76%人口为壮族。一直来,村中有种植罗汉果的历史,农民笑说:“翻过家门前的山头就到永福的龙江乡了,说不定他们的罗汉果,就是我们这边嫁过去的媳妇带去的。”一句玩笑话道出的是,这里种植罗汉果的悠久历史。
独特的地理位置,高寒山区昼夜温差大,种出来的果子糖分好,甜度高,当地村民将这里的罗汉果称为“高山果”。“我们的果子比平原地区的果子价钱高。”自豪感都在话里了。
尽管慈洞村有传统的罗汉果种植产业,就如村民黄大弟说的,路不通、基础设施差,村民果子种出来也不好卖。因此规模小、收益低再加上罗汉果的价格不高,因此村民的日子一直不好过。2020年慈洞村脱贫,此前它是自治区深度贫困村。
如今的慈洞村完全是另外的样子。基础设施大变样,修路、架桥,交通便利;产业兴旺,罗汉果、百香果,成规模,高品质,村民荷包鼓起来了;家家户户的存款超过10万元,人均收入超过两万元。
慈洞村巨变是如何实现的呢?在村民看来他们赶上了两次“东风”。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临桂区委区政府对慈洞村的乡村基础设施和产业扶持,在资金上累计投入超过8000万元。2014年水泥路修通了,大路通到家家户户的大门口,即使一个山头上只住了两户人,家门口也有水泥路直达。饮水安全工程实现了村民不再挑水喝,家家户户有了自来水。村里的路灯也亮了,停车场、篮球场、健身场……“村里很多老人都感慨,活了80多岁了,没想到能看到。”
慈洞村赶上的第二次“东风”是,从2019年以来,罗汉果价格创新高,2022年罗汉果价格为近20年来最高。村民种植罗汉果真正实现了增收致富。而在最好的时机,金融活水的注入,使得百姓抓住了机遇。
尝到了“信用村”的甜头
黄大弟是仁义村委会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他告诉记者,村里的农民大多种植8-10亩罗汉果。2019年以前罗汉果的价格都很低迷,种植罗汉果只能实现基本的温饱。从2019年开始,罗汉果价格上涨,种植一亩罗汉果收益能达到一万元左右。再加上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不怕果子种出来卖不出去。因此,村民都想要投入资金扩种、种好罗汉果。
投入生产的资金从哪来呢?慈洞村是自治区级深度贫困村,农户大多是“信用白户”(即没有贷款历史,也没有资产可用于抵押)。在黄大弟的印象中,当时村里很多农户到镇上的银行排队去贷款,但大多因为条件不符合,没能贷到款。
而此时,桂林银行来到了村子里,吹来了春风。
2019年,桂林银行来到慈洞村,根据相关要求在村民家设立了“农村普惠金融综合服务点”。服务点为村民缴纳社保、帮助村民转账,每到节假日还会和农民一起搞庆祝活动,几乎家家户户都成为银行的客户。也正是在接触中,村民和银行的职员也都熟了起来。2022年,茶洞镇党委、政府联合桂林银行在慈洞村设立信用村试点。这意味着为村民贷款开辟了“绿色通道”。据银行介绍,信用村的村民贷款程序更简单,放款只需要两天时间;针对“信用白户”,也简化了办理流程和手续。
桂林银行临桂茶洞街小微支行社区客户经理黄世轮为记者举了一个例子。村民发展罗汉果产业,使用资金的时间往往在春季。他们需要资金用于投入苗木、化肥等。村民申请贷款后,银行工作人员会对农户进行上门走访、调查。只要资料齐全,通常在两个工作日就能对村民进行放款。还款方式灵活,村民贷款后,可以选择每个月还利息,到年底卖了罗汉果有了收益,才还本金。授信后,没有使用的话是不需要利息的。如此一来,农户既能实现扩种,又不会因贷款而产生发展产业的压力。
这些金融惠民政策,解决了村民想发展没资金的窘态和顾虑。
脱贫户黄五弟家在村里出了名。他有四个小孩。“早些年孩子们都在读书,需要用钱,我们没有钱,更别说有东西抵押来贷款,一直以来就靠种几亩罗汉果糊口。”他说,桂林银行允许他们没有资产抵押的情况下,贷了5万元。这下读书、生活、投资生产的资金都有了。这几年黄五弟的几个孩子相继毕业了,贷款全部用于发展产业。从最初的5亩地增加到10亩地,再到20亩地,2023年他种了30亩罗汉果。在罗汉果价格好的几年里,他实现了扩种、增收。2022年,他把家里的老房子装修了,现在他还在桂林银行的存款有20多万元。“真的很感谢政府的政策和银行对我们的帮助!”
记者见到村民黄木胜时,他正在地里给百香果苗施肥。天空下着细雨,但他顾不上天气的好坏。他说,正是施肥的季节,不能因为下雨就耽误了时间,现在百香果价格好,得铆足了干劲干活。
原来,黄木胜申请了10万元的贷款,种植罗汉果和百香果。他笑着说,按照目前的价格趋势,今年扩大种植规模后,预计能有30万元的收益。“生活有了奔头,当然干劲足哦!”
罗汉果规模变大,村里的专业合作社也有了2家。黄大弟说,通常合作社把村民的罗汉果收来后再卖给企业或者是外地老板。企业收果一般都是月底结钱,这就意味着合作社需要有足够的流动资金垫付给农户,若没有流动资金则只能先欠着农户的。现在有了银行的贷款支持,大大减轻了合作社的资金压力。“去年我们贷了50万元,今年我们贷款预计超100万元。”
村民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好,“信用村”便深入人心了。据了解,目前慈洞村的140户中,77户申请并获得桂林银行助农贷款支持,授信金额400余万元,单户最高贷款50万元。
据统计,2019年以前慈洞村的罗汉果种植约为800亩,如今已经扩大到了1500亩。村里一半以上的村民都在这两三年加高了原来的老房子或者新建了房子,绝大多数家庭有了小汽车、新能源电动车……
慈洞村尝到了“信用村”的甜头。村民渴望有这样的“甜头”来到村中,金融企业更需在深入田间地头中摸索出服务乡村振兴的新路子,于是便有了“信用村”到“信用镇”的升级。2023年桂林银行把“信用村”这一服务模式由村扩大到镇,为茶洞镇授信1亿元。围绕做强做大“土特产”,推行“一村一策”“一品一案”,助力当地乡村振兴产业发展,进行了新的探索。
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再出发 百姓心生期待
“信用村”这一模式的成功,并非偶然。桂林银行乡村振兴战略2019年启动,经过几年时间,建立起了辐射全广西的“市—县—乡—村”四级服务网络和近7000个普惠金融服务点,完善了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布局和六大服务体系。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健全乡村振兴多元投入机制”作出明确部署,要求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按市场化原则更多投向“三农”。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村民增收致富渠道。这为推动金融资源高质量服务乡村振兴提供了行动指南和实践路径。桂林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信用村”这一服务模式正是桂林银行推动金融服务下沉田间地头,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乡村振兴要实现产业、文化、人才、生态和组织五大振兴,而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从慈洞村的蝶变也直观展现了产业振兴的带动作用。茶洞镇党委书记朱志桂说:“慈洞村不是茶洞镇发展最好的,但却是变化最大的。过去这里基础设施差、房子很多是危房、老百姓缺少发展资金,脱贫攻坚使得慈洞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特别是以罗汉果、百香果为支柱的产业发展,真真切切带动了群众增收。老百姓对未来充满期待!”
“过去在外务工的一些年轻人也陆陆续续回到村子里来,他们要赶上这波福利,发展罗汉果种植产业。”黄大弟说,乡村的发展让越来越多的人从渴望走出去,到开始“跑”回来发展,家家户户都干劲十足。
采访中,对于今后的发展,村民有了许多思考。慈洞村除了有罗汉果产业还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村后山的白水滩瀑布群风光秀美,是徒步和摄影爱好者的天堂,还有连片的原始森林……深挖文化,培植乡风文明,农文旅融合发展,在乡村振兴的路上,政府、企业、群众再出发,下一次会有怎样的巨变,让人心生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