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森
编辑|司徒夜
四个亿万富翁,竟然出自同一个农村家庭,流着同“一身血”。
刘永言、刘永行、刘永美和刘永好四个兄弟。
正对“言行美好”的寓意。
小时候穷得只能喝稀饭、吃野菜。
在家里连稀饭都没得喝的时候还只能送给别人家送两个去抱养。
这样一贫如洗,简直“连贼都不愿意光顾”的家庭能出一个亿万富翁那就是祖坟冒青烟了。
没想到,这一出竟然四个都给当上了!
家徒四壁只能送子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新中国的发展进程刚刚起步。
一切发展都相当稚嫩。
物质水平也不高。
在那个“吃不饱饭,衣不暖身”的年代,人们还是相信“多子多福”。
在四川新津县下的一个小农村,有一对新中国成立前参与过革命的贫穷夫妇迎来了第一个孩子。
随后更是连年“结果”,一共生下了五个孩子。
前四个全是男孩,最后一个女孩刘永红。
一家七口人,全靠刘父当知识分子教书所有的微薄薪资养活。
冬天有时候实在没什么东西吃了,甚至还要向别人家借点粮食果腹。
等孩子们都大一些了,胃口和布料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家里本来脆弱的经济线终于周转不下去了。
刘父刘母很心痛地作出了要送出去一个的决定。
彼时还在泥土地里玩或者帮忙拾柴火挑水的孩子还不知道父母的想法。
各个眼巴巴地看着爹妈。
手心手背都是肉啊,若不是真得走投无路为人父母怎么会走到这一步。
思索再三,刘家决定留下小女儿。
其他儿子则是用抓阄决定。
最终,命运把老二刘永行给向前推了一步。
他被送到了一个卖布的商人家里。
认别人做了父亲母亲。
那家人比刘家经济好点,所以衣食上也没什么太需要在意的。
如果不出意外,刘永行的成长历程从此也要和自己的原生家庭划上分界线了。
没想到,还是出了意外。
有一次,年幼的刘永行不小心从高脚凳上摔了下来。
一下弄崴了腿。
本来就是图省事的继子,也没什么感情。
商人怕麻烦不想为他医治,更不想养一个可能会成为瘸子的孩子。
就给他送回了家。
刘永行回家后,养父不疼。
亲生父母却是是含泪抱住他。
只怪自己,让孩子徒遭这一罪的苦。
从此,尽管家里经济负担再严重,也没有动过送孩子出去的想法。
争气的四人
虽然刘家父母没有了这想法,但是缘分这种东西真的说不准。
老二是回来了。
老三刘永美在村里玩的时候,偶尔会和路过的不认识的大人聊几句没头没尾的“孩子话”。
他活泼顽皮的个性被当时古家村里一个陈姓工会主席看中了。
经过详细的协商后,刘永美就被过继在了陈家名下。
从此也改名“陈育新”。
虽然姓氏都被取代了,但老三却并没有和刘家彻底割裂开。
两家挨得也不远。
养父同意他和家里兄弟一起玩,经常回家走动走动。
陈育新也是一个懂事的孩子,没有怨恨父母也没有薄情养父。
他们四个,情比金坚。
刘父刘母因为是知识分子,所以也非常重视孩子教育这一块儿。
即使家里再穷,也从来没有断过购买书籍。
像是《青年时报》《连环画报》,这种故事或者人物的小人书都没有缺过。
因此孩子们也养成了爱看书的好习惯。
看书多了,什么东西对他好他自然也懂了。
所以四人在学习上也很努力。
刘永言是四人的老大哥,他上学的时候正逢十年浩劫。
高考被取消了。
中途辍学的他之后又辗转到了附近的电机厂学习电工。
没事的时候,自己琢磨琢磨技术和原理。
任职期间,通过他的一些小改造,也解决了电机厂遇到的个把难题。
但刘永言根本不满足于此。
十年浩劫一结束,凭借自己之前累积的电子方面的经验知识考上了电子科技大学。
老二刘永行因为小时候的那场“灾难”。
腿脚落下了根。
虽不影响正常行走,但是和正常人还是有点差别。
身体上已经注定比别人少了点什么的他对待功课更是刻苦。
理科方面天赋奇高。
之后又考取了华西大学(四川农业机械学院)。
四子中的老三陈育新(刘永美)在成长方面就要比家里其他兄弟顺利幸福的多了。
他所在的陈姓人家家底比原来的刘家好。
从小的苦头不能说没吃过,但最起码确实比其他兄弟强点。
有了前面两位大哥做榜样,老三也是在恢复高考后发愤图强。
本来因为时代变革无处可去只能当农民的他,用了8个月的时间自学完了全部高中课程。
还挣了三千多工分,最终去了农学院。
四个人中,最普通最不起眼的四子刘永好却最务实。
他被当时的德阳机器制造学校(现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机器制造专业录取。
尽管前期成就并不如哥哥们高,但是刘永好后期可以说是四人事业中的“中流砥柱”和“坚强后盾”。
在技术支持方面起着极其关键的作用。
艰辛创业路
这四个兄弟最后都上了学,不管是在七八十年代还是现在都是很罕见的事情。
老三陈育新毕业后当时还被分配到了家乡的农业局工作。
吃着国家的饭,非常惹旁人羡慕。
但是他仅仅在工作六个月后,就毅然离开了这个“铁饭碗”。
回家去当农民。
这可让当时的人都大为震惊。
原来,他是打算回去和家里的弟兄们一起创业。
四人砸锅卖铁,能卖的都卖了凑够了1000多块钱。
这可惹得人连连嘲讽。
但是四兄弟毫不在意。
不过这里面最先提出这个主意的可不是陈育新。
而是二哥刘永行。
他从学校出来后奔波了几年,有了妻子和儿子。
但因为腿的毛病,其实过得并不太好。
听别人的意见,开始尝试摆摊补贴家用。
没想到只用了7天就赚了300多块钱。
这才让他萌生了创业想法。
彼时改革开放的大潮席卷全国,四兄弟经过商量后决定做起了养殖肉鸡的生意。
从场地的选址、修建,到“选种到成品”,那也是没少下功夫。
四个人齐心协力,劲儿往一处使。
“育新良种场”那天也是隆重“开幕”。
本来顺风顺水,但好景不长。
有个外地的大客户,预订了10万只小鸡。
但提前只给了2万只的订金后却因事故没了下文。
当时2万只小鸡在运输途中被闷死了一半,后又火灾烧死了剩下的一半。
一番努力打了水漂。
兄弟四个加班加点繁育出的剩下8万只鸡一下没了去处。
没办法,四个人只能咬着牙每天凌晨起来挑着担子蹬自行车去往来回20公里的县城去摆摊卖。
硬生生地拖到这8万只鸡全都清出去。
同时没有的,还有每个人身上十多斤的“肉”。
这么一波折腾下来,四人的创业路不能说血本无归但也元气大伤。
后来,市面上又流行起了“鹌鹑热”。
一个鸡蛋只能卖一毛,而一个鹌鹑蛋值两毛。
他们又重新投入鹌鹑饲养行业。
经过几次讨论后,几个人又觉得那时鹌鹑品种的产量太低。
于是老三专门找人成立了一个“科研小组”。
培育出了产蛋量80%的优良鹌鹑。
老四则是运用自己机械化的知识研究怎么节省人力成本。
一时间四兄弟各显神通。
他们甚至还首次将电子计算机应用于饲料调配和育种选育上。
也成功让他们在市场上收获了一波知名度。
后来,养鹌鹑的大潮退却。
他们又转而研究饲料。
发现这不管是养鸡养鸭,养猪养鹌鹑的养殖户,对饲料的需求是一定的。
想要自己的货品长得漂亮长得好,好的营养是缺不了的。
彼时外国的饲料在中国养殖行业大肆盛行。
不着痕迹地挣着中国人民的血汗钱。
四兄弟又经过一轮研究,建起了一个有100多头猪的试验养殖场。
改善了现有的国产饲料配方,提高了效果还降低了成本。
一上市就大受欢迎。
这时候,他们也成立了自己的第一个“希望饲料公司”。
不同于其他企业,他们四个从小长到大亲兄弟的关系非常稳固。
在重大事情的决策上有着绝对的一致性。
随着时间的发展,“希望饲料”也变成了开在各处的“希望公司”。
此后,农业、重工业、银行业都有他们的身影。
各个身价超过千亿,集团位列“世界五百强”。
自己亲朋好友和妹妹也早就跟着一起发达。
发展到现在下来,也不禁让人感叹一句:
这祖坟哪里是冒青烟了,简直“着大火”了。
结语
这四兄弟的故事真是给人打了一剂“强力鸡血”。
提醒了我们“鸡汤”里“努力就成功”的故事在现实里并非没有真实案例。
希望集团的“希望”之名也正是对应了他们无论在任何时候都没有放弃,抱着一线曙光的“希望”。
但这些也终归还是只能算凤毛麟角。
固然他们足够努力,但还得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气运、努力方向等多方面的元素。
真正达到了“天时、地利、人和”,才能一跃飞升。
这样的概率比天上掉馅饼的概率还要小。
但不管怎么说,他们能够做到这些,也必不可少地需要“知识的力量”。
不管是在何种环境,学知识还是学技能。
他们都攒着一股劲儿认真转化为自己的东西。
这也为他们后来的“成功之路”提供了足够宽阔的思路以及奠定了足够的基础。
部分参考资料:
1.百度百科|刘永言、刘永行、陈育新、刘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