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攀林遍岩洞,采药无冬春”。
自古以来,植物类中药材一直以野生为主,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临床和养生保健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大量中药材逐步从野生走向栽培。中药农业经过以化学农业为特征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发展后,极大的满足了用药需求,但同时也不得不面对其快速发展带来的耕地非粮化、品质失控化及安全威胁扩大化等挑战。为了解决中药生产中不断涌现的新问题,中药生态农业的实践和探索应运而生,而且已成为中医药发展的必由之路。
中药生态农业从实验室构想成为国家战略
2004年,郭兰萍与黄院士一起首次提出“中药资源生态学”的概念;2006年,在科技部支持下首次完成了“有效恢复中药材生产立地条件与土壤微生态环境修复技术”重大专项课题;2017年,在科技部支持下又开展了“中药材生态种植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8年,黄璐琦院士提出的中药材生产“八化发展”中,强调了中药“种植生态化”;2019年,“推行中药材生态种植”被写入《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
经过多年发展,郭兰萍带领的团队于2018年获建科技部重点领域“中药生态农业创新团队”,于2021年获建“农业农村部中药材生物学与栽培重点实验室”。团队经过不断的总结和凝炼,将中药生态农业定义为“应用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以确保中药材质量和安全为目标,以社会、经济、生态综合效益为指标,结合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因地制宜地设计、布局、生产和管理中药农业生产的发展模式”,即通过‘人种天养’与现代农业技术相结合,实现‘天地人药合一’的生态栽培模式”。为了让公众更好的理解中药生态农业前进路径和愿景,团队提出了“不向农田抢地,不与草虫为敌,不惧山高林密,不负山青水绿”的中药生态农业宣言。
2月3日,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主任郭兰萍研究员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采访时介绍,中药生态农业已从实验室的构想上升为国家战略,其如此惊人的发展速度,不仅表明中药生态农业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更体现了党中央对广大人民群众中药材用药质量和安全的高度重视。
从无到有,探索中药生态农业之路
曾几何时,中药材农残、重金属、二氧化硫等超标,药效成分含量降低、不稳定等问题一度成为最受关注的社会问题之一,甚至有“中医毁于中药”等危言耸听的言论。这要起因于迅速发展起来的中药农业不可避免地进入了化学农业的生产模式。“最先捕捉到这一信息的人是黄璐琦院士。”郭兰萍回忆,我当时还在读黄院士的博士,他给我们讲“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是药用植物“病”了,但本质上是它们生长的土壤“病”了”。
就是在那个时候,黄院士给郭兰萍指明了中药资源生态学的研究方向。在随后的20多年,郭兰萍以自己的导师为榜样,在实验室内埋首理论研究,在田间地头探索实践经验。
郭兰萍介绍说,她带领团队梳理《中国药典》后发现,其所收载的药用植物和藻菌类中药材自然情况下只有0.94%以大田栽培为主,42.53%的自然生境为林缘或林下,另有43.78%的自然生境为路旁、山坡地、荒地或沙地。由此,郭兰萍发现了道地药材“拟境栽培”在平衡中药材生长发育和药效成分积累,保障中药材质量方面的明显优势,并提出道地药材“拟境栽培”。
所谓“拟境栽培”就是为中药材创造无比接近原始生境的栽培环境,最大限度地体现中药材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获得的对环境的适应性,从而使药用植物在相对完整而复杂的生态系统中拥有较强的抗逆性和次生代谢活力,以此获得高效抵抗病虫害,累积更多的药效物质的能力。
郭兰萍带领团队根据拟境栽培原理提出了道地药材的拟境栽培策略。符合药用植物原生生境的自然环境是开展中药生态农业的理想场所。药用植物为自然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药效成分通常是药用植物的应激反应产物,在受到自然环境中的生物胁迫和非生物胁迫时积累量会增加。而人工栽培造就的环境会导致中药材次生代谢紊乱,从而造成药效成分积累及配比的改变,最后造成中药材品质的改变。因而,选择符合药用植物原生生境的自然环境开展中药生态农业是最理想的选择。
2022年,黄院士一行就拟境栽培考察中药材生境(左一郭兰萍,中黄璐琦,右张小波)
总体上,中药生态农业追求生态平衡,减少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通过设计形成内部组成与结构较复杂的能自我维持的系统,有较强的自我调节和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重视综合收益,注重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强调间作套作轮作等栽培模式,重视农副产品的循环利用,坚持减少废弃物输出;实现农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扎根中药生态农业,不负山青水绿
“中药生态农业具有无可比拟的市场竞争优势。多数中药材的产地和市场都在中国,其生产、加工及使用的理论、方法、技术基本都掌握在我国科技工作者和劳动人民手中”,郭兰萍说,“通过系统的产业及市场设计,一定会克服生态农业早期人力及物力投入较大,回报周期长的问题,既可以较快地实现中药材产业的高品质升级转化,又可以持续增加农民的综合收益”。
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发布后,很多自然生境里有药用植物分布的山区林地及荒坡野地等区域更加成为中药生态农业的首选之地。郭兰萍说,“中药生态农业不仅解决了临床用药安全问题,而且也解决了经济作物与粮食争地的问题,可以说既是满足了市场和人民群众对优质药材的需求,也满足了药农发展经济和国家保障粮食安全的需求”。因而,中药生态农业每年都迈上一个新台阶。
2019年,“推行中药材生态种植”被写入《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中药生态农业已成为我国中药农业的国家战略。
2020年,陕西、云南、甘肃、福建等地陆续出台深化落实举措,推进中药材生态种植。同年,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也要求各省,组织实施中药材生态种植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
2021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下达“道地药材生态种植及质量保障”项目,支持在全国开展中药材生态种植,并推广使用中药质量追溯体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负责相关技术指导工作。
2022年,中药农业领域首个“科创中国”科技服务团,中药生态农业产业服务团获农业农村部批准成立,该团联合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现代中药资源动态监测信息和技术服务中心等全国30多家科研单位和龙头企业组建而成,为全国中药生态农业产业发展提供技术对接交流、联合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技术推广应用、产学研对接、标准制定、科普宣传、人才培训等服务。
一草一木总关情
郭兰萍心中无时无刻不牵挂着贫困地区的老乡,她希望能够充分发挥好中药生态农业技术,为新时代的乡村振兴贡献中药人的力量。在她看来,一草一木也是有感情的,人应该顺应它们的发展规律,这样才能不辜负山青水绿。
“我国有的是荒坡地,有的是林下资源,中药生态农业在得到高品质中药材的同时,也保护了‘绿水青山’。我的梦想就是有一天让中国90%以上的中药材实现生态种植,让中药生态农业成为全世界的生态农业典范,让区位劣势转变为老乡发家致富的天然优势。”郭兰萍这样说的,他的团队也是这样做的。
近年来,中药生态农业创新团队通过增强科研力量、建立核心示范基地、开展模式集成、召开示范现场会和技术培训等方式,在北京、河北、山东、湖北、河南、福建等全国20多个省市建立了中药材生态种植示范基地。
在安徽省霍山县大别山区的林荫下,一阶阶的土地上铺着用树皮等物质做成的营养基质,模拟石斛原生环境;在山涧溪水旁的大石块和潮湿的石头缝隙也有序种植着石斛。
在山东平阴县孝直镇和孔村镇等地,栝楼攀援上架,垄上两侧种植黄豆,合理利用不同作物生长发育期,形成立体高效的种植模式。
在云南红河州屏边县,专家团队经过研究,确定屏边三七生长的环境,在当地找到相对合适的区域作为保护区,指导种植户把种子种苗撒下去,药材始终处于自然状态生长。
在北京平谷区建立了首个华北中药材种质基地生态种植“博士”农场,旨在进行华北地区中药种质资源的活体保存、中药材生态种植示范,从而打造首都精品中医药文化展示区。
如今,曾经的贫困地区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大力发展中药材生态种植,又迎来了勃勃生机。
2020年,黄璐琦院士与郭兰萍一行在云南省维西县指导中药材生态种植
中药生态农业是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学科
“太多人对中药生态农业存在误解了,把中药生态农业简单的理解为在林下种中药材,做做间套作等”郭兰萍说,“其实这里边有着很大的学问,吸收和发挥了中医药的智慧,集结了团队内不同药材产区老师们的科研成果,凝炼了药农们长期以来形成的生产经验,中药生态农业才得以形成今天的技术和成果”。
据了解,中药生态农业创新团队在科研和实践中:1、首创了中药材“拟境栽培”生态种植理论体系。提出并丰富了基于“天地人药合一”和“逆境效应”的中药材“拟境栽培”的生态种植理论,突破了传统中药材种植模式。出版了国内首部系统阐述中药生态农业理论与实践的学术专著《中药生态农业》,丰富了国际生态农业的内涵和外延。2、首次系统阐明了中药材生态种植四大核心机理:生态位最佳利用提升产量、逆境效应提升品质、生态系统稳态抗病虫害、土壤正反馈提高土壤质量。3、创新了中药材生态种植三大核心策略:“治未病”的土壤综合治理策略、“拟境栽培”的病虫害绿色防控策略和“以草治草”的杂草绿色防控策略。4、构建了中药材生态种植模式和配套技术体系,在系统层次上梳理出景观模式、循环模式、立体模式、生物多样性模式和良种良法模式等5种基本模式。5、创建了中药材生态种植评估体系,构建了基于质量优先的中药材生态种植综合效益评价体系;构建了绿色生态中药材品牌评价体系;首次提出了中药生态农业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中的优势和策略。
近年来,郭兰萍带领团队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支撑中药生态农业技术和理论的发展,制定了240项标准和150套配套技术指导生产,培训了200多万名农民和技术员,技术推广应用面积累计达150万亩,打造了13个中药材生态种植示范基地品牌。团队成果获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推动了中医药产业发展,先后获得10余项省部级及以上奖励。
采访结束,本报记者坚信郭兰萍带领的团队必将在中药生态农业领域取得更大的理论和技术进步,成果会让山更绿水更清,让中药质量安全更加有保障,让药农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