癞蛤蟆”的学名叫蟾蜍,人人见了它都恶心。可成武县汶上集镇王庙村青年农民王崇京却“爱”上了它——因为他从蟾蜍身上探到了“宝”,靠养殖蟾蜍圆了自己的创业梦,年收入30万元,并带领“徒弟们”走上了致富路。

今年40岁的王崇京长得英俊帅气,干净利落,见了他怎么也不敢相信他是一个爱与“癞蛤蟆”打交道的人。王崇京自打高中毕业后,就一心想在家乡干出一番事业来。2005年的一天,他突然从网上看到了一条信息——蟾衣是一种名贵药材,可治疗各种病毒性疾病、恶性肿瘤,价格昂贵,货源紧缺。顿时,他仿佛发现了宝藏,高兴地蹦了起来。

然而,在高兴之余,王崇京又犯起愁来:经过多方打听和网上查询,本地根本没有专业的养殖场,种苗从哪里引进?技术到哪里去学?经过深思熟虑,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到田间野捕捉蟾蜍,自养自繁,慢慢探索。

说干就干,王崇京在村南东鱼河北支的河滩上,把一亩多地用隔离网圈了起来,建起了饲养池,搭了间小屋,挂起了“成武县崇京蟾蜍养殖场”的牌子。从此,王崇京就吃住在了养殖场,经过几天的努力,他捕捉到了数千只蟾蜍。为掌握蟾蜍的饲养技术,他从蟾蜍的生活习性到繁殖、从环境条件到蟾衣收取等,都细心观察,认真摸索,大胆实践。功夫不负有心人,王崇京第一批养殖的3000多只蟾蜍成功了,头三个月生产的1.2万张蟾衣卖了8000多元。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王崇京已形成年销售蟾衣10余万张的养殖规模,年利润30万元。

如今,谈起蟾蜍养殖,王崇京显得特别轻松,他说:“养殖蟾蜍其实很简单,养一万只蟾蜍,固定资产投资不过一两千元,喂养不用饲料,全靠蟾蜍捕捉昆虫,拉上几只荧光灯,蟾蜍的饲料就从“大自然”中解决了;至于销售更不成问题,通过网上就可销售,产品供不应求,哪里贵就卖给哪里,这几年,我的产品共销往江苏、安徽、河北、陕西、内蒙、黑龙江等10多个省市自治区。”

由于蟾蜍养殖投资少、见效快,又能保护生态环境,受到上级领导及有关部门的重视,全市水产系统特种养殖观摩现场会在这里召开,多家媒体先后对此进行了报道。随着王崇京名声远扬,通过网上或到现场学习的接连不断,对此,王崇京都是有求必应,有问必答,目前,他的“徒弟”已发展到100多人,遍及本地及外地8个省市,共同走上了致富路。

(孔令符)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