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炼优质校项目建设经验_优秀学校经验介绍_优质校建设工作总结

为纵深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深入发展智慧教育,促进智慧教育领域经验总结和互学互鉴,加强优秀案例分享和国际传播,在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指导下,“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项目专家组秘书处与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北京、华中、西北)开展了智慧教育优秀案例征集活动。

经过申报或推荐、案例撰写培训和修改、专家遴选、公示等环节,共确定324个智慧教育优秀案例,其中区域发展类74个、学校实践类226个、解决方案类12个、研究成果类12个。(详见:)

本期为您带来区域发展类智慧教育优秀案例:应用视角下的区域推进智慧校园建设策略——以浙江省温州市区域推进智慧校园2.0建设的五维模式为例

提炼优质校项目建设经验_优秀学校经验介绍_优质校建设工作总结

应用视角下的区域

推进智慧校园建设策略

——以浙江省温州市区域

推进智慧校园2.0建设的五维模式为例

提炼优质校项目建设经验_优秀学校经验介绍_优质校建设工作总结

林晔 李钿钿

温州市教育技术中心

温州市根据本市教育数字化转型整体工作实际,在《温州市智慧校园2.0创建指导性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打造五维实践模式,从新型空间、数字管理、教学应用、人工智能、数据赋能五个重点应用场景维度,结合整体印象、模式的提炼高视角开展建设指导。

一、新型空间

一是普通教室新型教学空间。普通教室新型教学空间具有灵活性、高效性、适应性的特点,可用于同步课堂、空中飞课、师徒结对、听评课、远程上课等多种场景。为提高新型教学空间的使用率与应用深度,要求学校配备的普通教室新型教学空间应覆盖至少一个场景,支持场景应用规模化配置,且实现常态化使用,并保留平台日志与教学数据以供后续分析。

二是智能化专用新型教学空间。为提高学科专用教室对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培育重点的学习范式的支持作用,从智能环境、数字资源、开放空间等外围的支持条件重构进一步聚焦内在的教育过程变革,要求智能化专用新型教学空间至少满足必修课、选修课、拓展课、课后托管、社团活动、竞赛活动等两个场景以上要求,完成针对性的课堂教学重塑,实现常态化使用,并保留平台日志与教学数据以供后续分析。

二、智慧管理

一是基本实现教育管理数字化。教育管理数字化是重塑管理思路的先决条件。要求学校“软硬结合”,在设置相应管理或安防硬件设备的同时常态化使用配套管理应用、平台,存储相应数据并进行分析,输出结果以反馈至管理决策调整环节。

二是大多数应用实现单点登录。浙江省在2022年全省数字化改革大会中,强调以多跨场景应用为重要抓手,加速数字化改革。推行教育管理数字化的初衷并非为学校盲目添加负担,而是通过大场景小切口找到简单可执行的子系统,打通各系统间的壁垒,实现一体化构架与“一键式”操作。要求学校聚合各项应用,使“一个账户、一次登录”成为智慧校园中的日常。

三、教学应用

一是建有校本资源库。要求学校在贴近校园实际、体现校本特色的方向上,开发德育、校园文化、综合实践、科技创新、社团活动等主题的课程资源;在各级各类教研活动中,留存其过程以建设生成性资源,进一步充实校本资源库;通过跨校跨区的交流联动,协作完善并产出优质资源,自然达成校本资源库的互补。

二是资源支持教育教学。在大力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共建的当下,教学资源供给服务已然形成国家、省、市、县、校级平台体系主线。要求学校实现优质资源的“六用”,即可用、会用、利用、好用、化用、共用。对有条件的学校提出覆盖全体学生、覆盖全部学科的进阶展望。

三是技术赋能教学常规。要求学校在备课、授课、改作、评价、学生课后学习等环节,至少实现2项及以上规模化应用。对有条件的学校,提出针对数据系统化需求与供给碎片化的矛盾,进行多项数据的融合分析,化点为面,构建师生立体画像,探索师生关系的重构。

四、人工智能

一是落实人工智能课程。要求学校落实基础普及类人工智能课程、通过课程内容重构、教学方法改革、教学工具创新等方式,形成场景化课堂,为培养“AI公民”创设良好环境。依托多元途径,以校本研修、对接第三方等方式开展社团拓展类课程和竞赛提升类课程,从基础教育阶段提供专业智能人才培育与梯队建设的沃土。

二是接入并使用人工智能教育平台。温州市已建成市级人工智能教育平台,提供人工智能优质课程、教学与评价工具和教师成长模块等有效功能,形成学校人工智能教育基础支撑体系。要求学校接入人工智能教育平台并常态化使用,以实现互融共享,提高人工智能课程的开发效率。

五、数据赋能

一是数据报表支撑决策。要求在对教育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后形成数据可视化、多环节联动的报表,实现小数据流转,为精细化、科学化的管理决策提供简洁、客观、量化的有效依据。

二是多跨协同,开展数据赋能研究。要求学校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大多数由非结构化数据组成的数据集进行处理分析,在多场景数据融通的前提下深入开展数据赋能智慧教育研究,提升服务水平,推动全方位的智慧教育变革。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