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虾养殖高产关键技术小龙虾学名克氏原螯虾,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龙虾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病害少,耐低氧,能在池塘、河沟、湖泊、稻田、沼泽地等水体中生长繁殖,而且能较长时间离水或穴居,对不良环境的耐受力很强,运输方便,运输成活率高,这是其他虾类所无法比拟的。同时,小龙虾苗种易繁育,可自繁自育,不需复杂的设备,技术简便,饲料易解决,适宜人工养殖。一般池塘精养每亩产量在400千克、利润在1600元以上。因此,近两年小龙虾养殖突增,价格也节节攀升,供不应求。下面介绍小龙虾高产的几个关键因素:一、虾苗规格应基本一致在放养小龙虾种苗时,要注意虾苗规格不能相差太大,否则必须分池放养。在养殖过程中,也要注意小龙虾的规格,若规格大小不一,会出现大虾吃小虾的现象,以致小龙虾成活率大大降低,影响养殖产量的提高。二、合理的养殖密度保持合理的养殖密度,既有利于充分发挥池塘的生产力,又能提高小龙虾的产量、规格和经济效益。如果片面追求产量而提高养殖密度,则会增加养殖管理方面的难度,小龙虾也会为争夺生存空间而自相残杀。高密度养殖产生的大量残饵和排泄物也会败坏水质,使小龙虾的生存空间进一步缩小。池塘环境对小龙虾掘洞的影响较大,在水质较肥、底层淤泥较多、有机质丰富的条件下,洞穴减少,也会导致小龙虾自相残杀。

一般而论,池塘单养小龙虾的合理养殖密度是:以1.5米水深的水体为准,每亩投放小龙虾种苗50~60千克。三、及时改良水质不少小龙虾养殖户因为经常在污水沟渠中看到小龙虾,就错误地认为小龙虾具有较强的耐污能力,可以在较差的水质环境条件下生存。事实上,水质条件过差会降低小龙虾的体质和活力。在小龙虾养殖过程中要保持池水透明度为30~40厘米,pH7.5~8.5,溶解氧3毫克/升以上。为此要加强水质管理,经常加注新水。小龙虾养殖过程中水质的处理应当遵循“先改底再调水”的原则,一般分为解毒、净水、分解、调水、肥水5个步骤。解毒:就是在消毒、杀虫后对水体进行解毒,去除农药等的残留及对小龙虾的负面影响。净水:由于在历年的小龙虾养殖过程中,饵料的大量投放,小龙虾的粪便、重金属、化学药剂等的残留沉入水底导致水质污染,对整个小龙虾养殖过程起到极大的影响。如遇雨水天气将导致底部有害物质进入水体中部、上部,发生小龙虾暴发性疾病,从而造成巨大损失。因此,应使用絮凝剂产品将水体中部、上部的悬浮有害物质沉入池底,进行有效的第三步分解。分解:对于底部有害有机物等残留物质,目前只有微生态制剂才有清除功效,在多数有益菌中,芽孢杆菌是有益菌群中分解能力较强的一种特殊菌种。

在小龙虾养殖过程中,应尽可能选用以芽孢杆菌为主导的复合微生态制剂进行底质分解。调水:既增加有益菌的含量,让水体中有益菌占绝对优势,从而延长水质保持时间。调水可使用以光合细菌、酵母菌、乳酸菌、放线菌、芽孢杆菌等一定比例的复合微生态制剂,各自发挥出相应的功效。肥水:底质改好了、水调好了,再进行肥水,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四、增加隐蔽物小龙虾生性好斗,有较强的占地习性,在没有足够的洞穴和水草供其隐蔽时,自残现象极为严重。利用小龙虾喜欢穴居的习性,建立人工洞穴可有效防止小龙虾自相残杀。人工洞穴可以建在水位以下的坡地上,洞口直径6~10米,深15~30厘米。小龙虾还有攀附水草的习性,养殖池中种植或投放水花生、轮叶黑藻、凤眼莲、眼子菜及水浮莲等水草,既可为小龙虾提供隐蔽物,又可增加其生存空间,减少互相残杀。同时水草还可作为小龙虾的食物,降低人工饲料的消耗,节省养殖成本。五、正确投喂饵料养殖小龙虾投饵是关键,投饵时应注意饵料的种类、适目性、投饵量、投喂方法和投喂时间五个方面的问题。小龙虾属杂食性动物,动物性饵料和植物性饵料均能摄食。养殖生产中通常投喂一些谷类、草类植物性饵料和活螺蛳等动物性饲料。

小龙虾比较贪食,投饵量不足不仅影响小龙虾的正常生长,还会出现自相残杀现象,所以必须确保小龙虾能够摄食到足够的饵料,且饵料新鲜。投饵过量或投喂方法不当会造成饵料浪费和败坏水质。一般按存塘虾的体重来计算投饵量,4~9月份是小龙虾生长旺季,投喂量为虾体重的7%~8%,其余季节为小龙虾体重的1%~3%。实际投喂时,要结合具体情况,如天气情况、水质状况、池内水生动植物多寡、剩余饵料量多少等,灵活调整投喂量。小龙虾有昼伏夜出的习性,常夜间出来活动、摄食,白天一般隐蔽在水草丛中栖息。因此,一般在上午9点左右投喂总饵量的20%~30%,下午5点左右投喂70%~80%。联系电话:****-*****1332-全文完-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