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与韶关两市的结对帮扶关系至今已有21年之久!新一轮莞韶帮扶启动后,莞韶指挥部以“百千万工程”引领对口帮扶协作和产业有序转移合作,坚决贯彻落实省、市关于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部署要求,积极推动两地共建共享共赢。
为进一步展示莞韶合力推动“百千万工程”和乡村振兴工作任务落实的经验做法和生动实践,日前东莞市委宣传部联合市经协办组织中央、省、市重点媒体赴韶关开展专题采访活动。
已建181个乡村振兴车间 村民可“家门口”就业
韶关乐昌市是东莞大朗镇对口帮扶的对象,毛织产业是大朗的特色产业。“我们了解到乐昌当地留守妇女多等情况后,积极引进大朗毛织产业,率先成立了韶关市第一家以集体经济入股的乡村振兴车间——乐昌市梅花镇的梅花乡村振兴车间,这不仅可以帮助当地劳动力就业,带动村民致富,也为东莞毛织企业拓展生产渠道,更好地实现发展。”东莞驻乐昌市梅花镇工作队队长朱亮介绍。
走进梅花乡村振兴车间,几十台缝纫机整齐排列,工人们正紧张有序地忙碌着。她们多为乡镇妇女,乡村振兴车间开办后,她们在家门口就能上班,平均每月能为家庭增加3000多元的收入。
据了解,梅花乡村振兴车间采用“三三三一”大朗模式运作,即“三点合一”“三管齐下”“三方受益”和“一个转变”。其中,“三点合一”是振兴车间示范点、人才振兴培训点、毛织协会合作点;“三管齐下”是企业、协会、政府共同扶持,由企业负责投资提供机器、技术和货源,由协会负责协调宣传引流,由政府统筹提供政策支持。“三方受益”是工人参与劳动加工,按件取酬,顾家和就业两不误;村集体提供场地,组织管理,按收益分成;企业负责订单组织,投入资金和机器回报利润。“一个转变”即车间实现由单纯解决脱贫户在家就业向提振村镇集体经济转变,破解集体收入难题。
在南雄市珠玑镇,东莞市南城街道、市工信局、市司法局驻镇工作队从东莞常平引进了三盛智能电子有限公司,在当地成立了振兴车间,生产TWS蓝牙耳机。
“我们在这里开厂两年多,发现这里的用工成本不但较东莞降低了30%,而且生产效率还提升了30%到40%,为我们节约成本、加大研发提供很大益处。目前企业已解决了当地150多人就业。在工作队的推荐下,企业还在南雄市湖口镇设立了分车间,当地210多名家庭妇女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平均工资达3500多元。”该企业负责人介绍。
据统计,截至2023年12月15日,韶关全市建立并投入运营的乡村振兴车间共181个,全覆盖全市99个涉农镇街,覆盖率为100%,累计吸纳农村人口14665人,其中吸纳脱贫人口994人、人均月增收2793元,带动村集体增收1166.2万元。
“三无村”发展食用菌种植产业实现增收
韶关曲江区乌石镇展如村山林面积27000亩,耕地面积2530亩。三年前,展如村还是个“无村办企业、无产业项目、无经营性收入”的“三无村”。如何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成为东莞市人大办驻展如村党总支第一书记彭玲面临的难题。“食用菌是韶关市重点打造的六大特色产业之一,曲江区是韶关食用菌的核心产区,拥有食用菌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考虑到展如村林地多,可发展林下食用菌种植产业。”
在东莞驻村干部的帮扶下,展如村首先成立了村办企业——曲江区展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同时,争取到帮扶资金30万元,以及东莞市人大常委会捐赠的9万元香菇种植产业扶持资金,建设食用菌种植基地。2022年底完成首期5个标准大棚的搭建,试种香菇菌棒2万棒,收获新鲜香菇3万多斤,收入7万余元。今年夏天种植赤灵芝菌棒6000多棒。目前,第一批灵芝菌棒收获灵芝孢子粉40多斤,赤灵芝100多斤。种植两期食用菌,共为村集体经济增收超10万元。
今年8月,驻村第一书记积极争取派出单位的支持,发挥帮扶力量对接东莞的人大代表、优秀企业家来到村里开展产业项目捐赠。目前,捐赠资金36万元已落实到位,全部用于食用菌项目的扩大经营和精深加工。
围绕提升食用菌品质、扩大栽培食用菌规模、加快食用菌精深加工的目标任务,计划利用定向捐赠资金20万元用于建设展如村特色家禽养殖基地,16万元用于建设食用菌精深加工作坊,添置食用菌烘干机、灵芝孢子粉破壁机、包装机等设备,提高食用菌产值,推动食用菌项目高质量发展。
距离展如村不远处的食用菌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是由东莞常平与韶关曲江区政府2019年合作共建的。目前,园区菌蔬种植规模达12.15万亩,食用菌年产量5万吨以上,年产值约9亿元。近年来,东莞驻曲江工作队从多方位提升食用菌产业联农带农效应,充分发挥食用菌产业园企业优势,着力村企共建,壮大集体经济,带动农户增收致富。
成立合作社 助力乌龟养殖成“富民大产业”
韶关市浈江区新韶镇大陂村村民有多年养殖乌龟经验。东莞驻镇工作队调研发现,当地村民一般在家中养殖乌龟,养殖方式相对落后、效益低。两年前,工作队决定帮助大陂村成立乌龟养殖专业合作社,希望通过科学养殖持续壮大村集体经济。
在驻村干部帮助下,大陂村2021年成立了“胜源乌龟专业养殖合作社”,驻村干部帮贷款200万元、流转山地55亩、鱼塘80亩,建起乌龟养殖基地产业园。合作社积极申请珠三角驻镇帮镇扶村资金100万元,并在金融惠农的助力下,村民不断扩大生产养殖规模。
目前,该村现养殖金钱龟、黑颈、南石、花龟、草龟、火焰、巴西变异、安缘等50万余只,其中种龟3万余只;2022年销售龟苗1.2万余只,销售额达80万余元;销售食用龟6000余只,销售额达220万余元;销售龟苓膏2.8万余瓶,销售额55万余元。
今年6月,合作社推动“大陂胜源名龟科普基地”开园试运营,该基地总占地面积200亩,利用周边生态环境优势,建有世界乌龟观赏区、生态养殖区和乌龟产品加工区3个区域。几个月来,基地已累计接待学校研学、企业团建等活动团队30多批次,接待人数超1万人次,营业额超35万元以上。
大陂村乌龟产业从原来单一养殖模式有效转变成为以“生产+深加工+科普研学+文旅”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发展模式,形成“以农带旅”“以旅助农”的三产融合多元化发展的良好局面。
促成1.3亿元“渔光互补”光伏项目签约
韶关市武江区龙归镇马渡村水资源丰富,养鱼资源条件优越,村民基本都有鱼塘,但是都是私人养殖为主,风险、成本等比较大,经济效益一般。东莞市委组织部驻村第一书记曾超介绍,工作队进驻以来,积极推动马渡村结合自身资源,找准产业定位,挖掘特色优势,探索采用“一地两用,渔光互补”,在实现节能减排、绿色发展的情况下,带动了村集体和农户增收。
所谓“渔光互补”,就是将渔业养殖与光伏发电相结合,在鱼塘水面上方架设光伏板阵列,光伏板下方水域进行鱼虾养殖,光伏阵列还可以为养鱼提供良好的遮挡作用,形成“上可发电、下可养鱼”的绿色发展新模式。
2023年,帮扶工作队和当地探索党组织领办合作社路径,着重突出党建引领力、政策撬动力、村民内驱力,成功流转土地455亩,促成韶关广发光伏有限公司签约1.3亿元“渔光互补”光伏项目,逐渐走出了一条“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联农带农发展道路。
目前,马渡村“渔光互补”项目已开工建设,项目一期占地面积80亩,预计在明年1月完工投入使用。基地将实行统一鱼苗供应、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经营销售,在扩大效益规模同时,还能给当地创造就业岗位,预计为鱼塘养殖户每年创收8万元。
曾超表示,随着“渔光互补”项目投入使用后,未来还计划在项目基地建设休闲观光点、农家乐等,打造“光伏+渔业+旅游”现代化产业融合新模式,为当地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采写/摄影:南都记者 韩成良 (部分图片由工作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