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福山区高度重视大樱桃产业,采用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典型引路等措施,助推大樱桃产业由大到强,大樱桃品种日益丰富,产量不断增加,质量显著提高,效益快速提升,大樱桃产业已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4月,走进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门楼镇两甲庄村大樱桃果园内,可以看到一派繁忙景象,果农们正紧张而有序地工作着。正忙碌着的果农孙承华告诉记者,现在正值果园里一年四季最忙的时间。
作为“中国大樱桃之乡”,福山区产出的大樱桃以其艳丽的外观、优良的品质、独特的风味享誉海内外,被誉为“果中珍品”“北方春果第一枝”。近年来,福山区高度重视大樱桃产业,采用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典型引路等措施,助推大樱桃产业由大到强,大樱桃品种日益丰富,产量不断增加,质量显著提高,效益快速提升,大樱桃产业已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政策扶持让“甜蜜”升级
“中国樱桃看烟台,烟台樱桃看福山。”作为中国大樱桃的发祥地,福山栽培大樱桃有着140多年的历史。娇艳欲滴、晶莹剔透、酸甜可口,是福山大樱桃的代名词。
作为“早春第一果”,福山大樱桃的成熟期在每年的五、六月份,这时田间枝头上挂满果实、绿叶颤动,映衬着鲜红的大樱桃分外晶莹剔透,令人垂涎欲滴,拿起一颗放到嘴里,更是甜蜜多汁、口有余香。
据了解,福山区有着栽培大樱桃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资源条件。这里气候温和,适宜大樱桃生长;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果实糖分和养分的积累;丘陵面积大,大樱桃尤其适合低丘陵地区生长。
“福山区耕地面积不足20万亩,大樱桃产业就占了10万多亩。”福山区财政局农业科科长滕铭军介绍,在福山区重点培育的大樱桃、蔬菜和畜牧业三大农业主导产业中,尤以大樱桃产业优势最为突出。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福山区根据本地苹果树龄偏老、品种老化、效益较低等情况,提出以大樱桃为主的果品生产作为农业主导产业。通过加快基地建设、引进优良品种、推广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采用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典型引路等措施,不断加大大樱桃优质品种的开发、推广力度,使大樱桃面积、产量不断增加,质量显著提高。目前,全区大樱桃栽培(种植)面积10.3万亩,年产量8000多万公斤,年收入10亿元,农民人均大樱桃收入约4800余元,大樱桃产业已成为福山区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支柱。
由于福山区大樱桃产业起步早、发展历史长,目前品种老化、树势衰弱、农户零散经营,难以形成规模优势等问题日益显现,已成为制约产业提档升级的瓶颈。为解决这些问题,福山区政府出台了《关于鼓励大樱桃适度规模经营的办法》,决定从2017年开始,区财政连续三年每年拨付专项资金500万元,对全区新发展的大樱桃适度规模经营进行补贴扶持,提升大樱桃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水平,进一步做优做强大樱桃的品质,帮助群众增收致富。
“为促进大樱桃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福山区近年来紧紧围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主线,以优化供给、提质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加大科技投入和科研支撑力度。”福山区农业局副局长余彬说,区政府从加强大樱桃科研中心建设、推动全国第一家大樱桃博士实验站成立、注重实践经验和技术推广等方面着手,科学进行大樱桃主栽品种与砧木更新换代,优化栽培管理技术措施,促进大樱桃生产的高产、优质和高效,提升全区果农的技术水平,提高产业科技含量,增强“中国大樱桃之乡”的综合发展实力。
樱桃树结下“扶贫果”
福山区大力推动大樱桃产业的完善与提升,促进了大樱桃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福山人意识到,发展大樱桃产业是脱贫致富的有效手段。
据了解,福山区贫困人口呈现“插花式”分布的特点,因病或因残致贫是主要原因,“老弱病残”占到贫困户总数的98.6%。经过近几年的探索,福山区根据贫困人口实际情况,走出了一条独具本地特色的脱贫路子,即依托大樱桃产业发展“庭院经济”。
福山人深知,产业扶贫是打赢并打好脱贫攻坚战的有力举措。只有依托产业发展,才能变“输血”为“造血”,才能实现持续增收,从而彻底拔掉穷根。通过以“大樱桃庭院经济”为主导的多种扶贫措施,福山区建档立卡贫困户已于2016年年底全部实现脱贫。
“选择依托大樱桃产业,除福山大樱桃独具的特色优势及效益可观外,便于管理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大樱桃树病虫害很少,日常管理不需要投入太多劳动力,非常适合庭院种植。”滕铭军告诉记者。
一直以来,大樱桃在福山区的种植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贫困户家中普遍种植过樱桃树,但由于品种老化、产量偏低,大樱桃在帮助贫困户实现脱贫上的作用有限。福山区“对症下药”,先后投资建设大樱桃科研中心、大樱桃育苗和精准扶贫苗木专家服务基地,现已累计无偿赠予贫困户新品种樱桃苗木2000余棵,实现有劳动能力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全覆盖。所发放的苗木均为经济效益较好的新品种,且全部处于初果期,种植第二年即可获益。
同时,福山区实施“两项帮扶”,即劳动帮扶和技术帮扶。在劳动帮扶上,从区直部门、事业单位干部中筛选出精干力量作为“第一帮扶责任人”,对全区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一对一”结对帮扶;从乡镇干部中抽调群众工作经验丰富的人员作为“第二帮扶责任人”,两级帮扶责任人的责任之一就是帮助贫困户干农活,搞好大樱桃树庭院管理。在技术帮扶上,一方面,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进行技术培训,建立完善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另一方面,对帮扶责任人进行技术培训,针对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让帮扶责任人带着技术下去直接帮助劳动,保障贫困户果树丰收。
大樱桃不仅要种得好,更要卖得好。为了帮助贫困户把大樱桃卖出去并卖个好价钱,福山区立足实体市场、农村合作社和电子商务三条销售渠道,建立“三个到户”工作机制,真正让贫困户得到实惠,见到效益。
在实现自身脱贫的同时,福山区还主动与对口帮扶的德州市夏津县建立扶贫协作机制。去年免费为夏津县提供优质大樱桃苗木300棵,并提供专业技术指导,帮助夏津县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实现脱贫摘帽。今年3月,又为夏津县免费输送1000棵优质大樱桃苗木,进一步夯实扶贫协作的产业基础,助力夏津县建档立卡贫困户精准脱贫。
“这批樱桃苗木以美早、红灯等品种为主,是福山区免费赠予夏津县的,助其脱贫攻坚。”福山区扶贫办副主任孙维山说,大樱桃种植专家多次赴夏津县,现场为贫困户进行技术指导,确保福山大樱桃扎根夏津,真正做到“授人以鱼和授人以渔”。
笑意写在农民脸上
来到“樱桃第一村”两甲庄村,映入眼帘的是漫山遍野的大樱桃树,错落有致、层次分明,远远就看见果农们在田间地头忙碌着,大樱桃挂满枝头让他们的脸上充满笑容。
果农告诉记者,由于大樱桃不易保存,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采摘完毕,每年五、六月份,这里经常是灯火通明、通宵达旦的景象。
“黑珍珠、美早、明珠……在两甲庄村,可以找到最新、最优、最全的大樱桃品种。”两甲庄村党总支书记孙承远告诉记者,每年这里的大樱桃都供不应求,市场认可度非常高。
30多年的大樱桃发展历史,造就了两甲庄村“樱桃第一村”的赞誉,这里曾被中国园艺协会樱桃分会评为中国大樱桃的科技示范村,这里也是福山区依靠大樱桃产业发展、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代表之一。
村民孙承华老两口曾经因病致贫,现在到合作社打工,两人多了一份稳定的工资收入,每年加起来也能挣几万元。
“我们的身体一直不太好,干不了重活。村支书知道我们家里的困难后,2016年开始就让我们两口子来这里做些除草、修剪枝杈的轻活。”孙承华笑着告诉记者,在这打工离家很近、很方便,现在的日子越过越好,生活可比以前强多了。
据了解,随着国家扶贫政策的相继出台,自2016年起,两甲庄村把贫困户全部纳入合作社统一管理,并带动贫困户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看到贫困群众脱贫,我打心眼里替大家高兴。同时,我作为村支部书记,对村里贫困户的情况都比较了解,有劳动能力的,我都尽量吸纳过来务工。”孙承远说,将贫困户纳入合作社后,合作社便为贫困户提供统一施肥、打药、管理及技术指导与服务。同时,统一采购、发放化肥、农药,极大降低了成本。
在利益分配上,合作社使用财政扶持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资金中20%的扶贫资金,作为贫困户的入股资金,建立大樱桃园,为贫困户提供生产经营代管服务。并承诺前3年在没有收益的情况下,合作社自掏腰包给予村民10%的分红;3年后,村民分红随整体收益情况递增。
“发挥本地特色是脱贫致富的关键,农村经济的增长说到底要靠特色农业的推动。因地制宜,寻找到最适宜当地发展的产业及模式,扶贫工作才能事半功倍。”滕铭军说,虽然2016年底福山区已经全部脱贫了,但脱贫不脱政策,福山区已建立起有效完善的政策扶持机制,正朝着更高层次的小康水平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