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品种概括

(一)

培育背景

中国是世界第一养鲍大国,2017年中国鲍鱼养殖产量14.85万吨,约占全球产量的90%,而其中福建省养鲍产量超10万吨,约占全国产量的80%,产业链年产值约174亿元。经过30多年的发展,鲍鱼养殖已成为我国增长速度快、经济效益名列前茅的重要海水养殖产业之一。

随着我国鲍养殖业的持续高速发展,鲍的遗传改良与生产需求之间的矛盾逐渐突出:

1)养殖鲍种长期自繁自育导致近交严重,出现了个体小型化、抗逆性下降、生产性能低等种质退化现象;

2)尽管皱纹盘鲍在南方驯化多年,但由于其自身生活习性的限制,以及极端气候频发等原因,近几年皱纹盘鲍在福建海区度夏存活率偏低,这一没有显著病征的夏季高死亡现象有逐年增加之势,已成为当前困扰福建鲍鱼养殖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和瓶颈之一;

3)虽然中国是第一产鲍大国,但高端大规格鲍缺乏,每年仍需花大量外汇从国外购买大规格鲍。因此,培育速长、抗逆和大规格的鲍新品种对于我国鲍养殖产业的转型升级、国际竞争力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

育种过程

1. 亲本来源

该品种是以2003年从辽宁大连市长海县引进并经连续6代群体选育获得的皱纹盘鲍品系为母本,以2007年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引进并经连续4代群体选育获得的绿鲍品系为父本,通过人工杂交获得的F1代,即绿盘鲍。

2. 技术路线

绿盘鲍的培育技术包括群体选择育种技术和杂交育种技术。首先,对杂交亲本皱纹盘鲍和绿鲍群体进行培育,优选出个体大、性腺发育成熟且壳型规则的个体作为基础群体。然后以生长速度作为选育性状,利用群体选择技术,通过多代连续选育分别构建性状遗传稳定的皱纹盘鲍和绿鲍选育系。其次,开展皱纹盘鲍与绿鲍的种间杂交,探明影响杂交受精率的相关因素,进一步优化杂交受精技术,从个体、细胞及分子水平对杂交子代的遗传特性开展分析,并对杂交子代在不同养殖阶段的生产性能及生物学特性进行分析与测评,最终确认采用雌性皱纹盘鲍与雄性绿鲍开展杂交制种工作,培育出绿盘鲍新品种。主要技术路线见图1。

图1绿盘鲍新品种培育技术路线图(点击查看大图)

3. 培育过程

项目组自2003年起,从我国辽宁省大连市引进皱纹盘鲍养殖群体,并从中选择壳型规则个体1500只作为基础群体,以10%的选择压力选出150个壳长最大的个体作为选择组,采用随机交配进行自群繁育,获得选育G1代,之后进行群体选育,分别在每个选育世代的幼鲍期和成鲍期按照50%和10%的强度进行选择,每个世代总选择压约为5%,通过持续开展群体选育,至2015年选育至G6代,命名为“皱纹盘鲍晋江选育系”。

项目组于2007年从美国加利福尼亚引进两批绿鲍,共320只。通过养殖条件的摸索和优化,于2007年秋季成功繁育出绿鲍苗种。通过观察发现,绿鲍在福建海区可在春、秋两季性腺发育,目前鲍鱼育苗所采用的技术流程均能保证绿鲍幼体、稚鲍的正常培育。2009年,选择壳型规则个体1200只作为基础群体,以10%的选择压力选出120个壳长最大的个体作为选择组,采用随机交配进行自群繁育,获得选育G1代,之后进行群体选育,分别在每个选育世代的幼鲍期和成鲍期按照50%和20%的强度进行选择,每个世代总选择压约为10%,通过持续开展群体选育,至2015年选育至G4代,命名为“绿鲍美国选育系”。

利用皱纹盘鲍晋江选育系和绿鲍美国选育系作为亲本开展杂交,优化影响杂交受精率的相关生态因子,获得正反交子代,对正反交子代的在不同养殖阶段的生产性能、抗逆性能、生理生化特性及营养成分进行分析测评与比较,最终确认采用雌性皱纹盘鲍与雄性绿鲍作为杂交亲本为最佳杂交组合,通过配套系杂交培育的杂交种经过两年的养殖生产对比试验,验证了其性状优势和稳定性,形成绿盘鲍新品种。

(三)

品种特性和中试情况

1. 品种特性

(1)形态特征

贝壳中等大,螺旋部小,体螺层大,壳顶略微突起,壳面左侧有一列呼吸孔,前面3个~5个为开口,其余皆闭合。壳型偏长椭圆,外壳面肋状略微隆起,螺肋轻微不明显,足肌的颜色呈暗褐色,上足为淡黄色有棕黑色斑块,腹足吸力强。

(2)优良性状

绿盘鲍具有生长快,高温适应性强,夏季养殖成活率高的特性,在相同养殖条件下,与母本皱纹盘鲍相比,绿盘鲍24月龄体重平均提高56.4%,养殖成活率平均提高19.0%;与父本绿鲍相比,绿盘鲍24月龄体重平均提高71.2%,养殖成活率平均提高12.9%,此外,绿盘鲍适宜养成大规格鲍。

2. 中试情况

项目组在2015年~2018年对绿盘鲍进行了连续2年的生产性中试试验,试验地点分别设在晋江福大鲍鱼水产有限公司和汕头南弘海珍养殖有限公司东山海上养殖基地(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铜陵海区)。

(1)试验方法

晋江福大鲍鱼水产有限公司养殖池为长条形水泥池,规格为7m×3m×1.2m。将试验材料放入专用鲍鱼桶进行养殖,每池可放置50桶,放养密度每桶100粒,每池养殖苗数5000粒。2015年,该公司养殖绿盘鲍100池,共计50万粒。同池同法养殖皱纹盘鲍和绿鲍(对照组)各10池,各为5万粒。2016年~2018年,该公司养殖绿盘鲍140池,共计70万粒,并同法养殖皱纹盘鲍和绿鲍(对照组)各10池,各为5万粒。

汕头南弘海珍养殖有限公司的东山养殖基地系海区筏架吊盆式养殖,鲍鱼养殖笼为盆式养殖笼(直径50cm,高24cm)。将鲍苗放入养殖盆内进行养殖,养殖密度为20粒/笼。2015年~2017年,该公司养殖绿盘鲍40万粒,并同法养殖皱纹盘鲍和绿鲍(对照组)各5万粒。2016年~2018年,该公司养殖绿盘鲍90万粒,并同法养殖皱纹盘鲍和绿鲍(对照组)各5万粒。

上述两家公司均参照项目组制定的《绿盘鲍养殖技术作规范》进行养殖。至养殖鲍达到商品规格时,随机从试验养殖池及海区抽取绿盘鲍及其双亲对照组各3组,统计存活个体数,计算出新品种和对照组的平均成活率。并随机抽取50个~100个个体进行壳长和湿体重数据,用于生长速度比较和产量计算。

(2)结果

绿盘鲍与对照组连续两年生产性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绿盘鲍新品种在生产性状方面都显著地优于同期同法养殖的对照组。在晋江工厂化养殖模式下,经过18个月养殖,绿盘鲍平均体重89.6g,养殖成活率为82.3%;皱纹盘鲍对照组平均体重58.4g,养殖成活率为65.2%,绿鲍对照组平均体重54.3g,养殖成活率为69.5%。绿盘鲍较皱纹盘鲍和绿鲍平均体重分别提高了53.4%和65.0%,养殖成活率分别提高了17.1%和12.8%。

在东山海区吊养模式下,经过20个月养殖,绿盘鲍平均体重115.2g,养殖成活率为73.2%;皱纹盘鲍对照组平均体重73.6g,养殖成活率为52.6%,绿鲍对照组平均体重68.3g,养殖成活率为55.7%。绿盘鲍较皱纹盘鲍和绿鲍平均体重分别提高了56.5%和68.7%,养殖成活率分别提高了20.6%和17.5%。

PART

人工繁殖技术

(一)

亲本选择与培育

1. 亲本来源

采用绿盘鲍新品种父母本选育核心群体作为亲本,要求个体体重100g以上,壳长规格8cm以上,外形完整无损伤,软体部丰满、活力强,性腺发育成熟度高,体质健壮。

2. 亲鲍培育

皱纹盘鲍与绿鲍的自然繁殖季节为每年的春秋两季,一般采用室内水泥池培育方式,培育密度为每立方米水体2kg~3kg。在养殖条件下,性腺均能发育成熟。因此,在自然繁殖季节进行人工育苗,可直接从养殖池中获取亲鲍。若需提前育苗,则应进行促熟培育。

(二)

人工繁殖

1. 人工催产与授精

挑选性腺发育成熟的亲鲍,采用阴干、流水结合紫外线照射海水刺激方法进行催产。亲鲍雌雄比为5:1,分缸催产,通过多种催产方式的结合,确保雌雄同步排放配子。

在水温20℃~22℃时,当产卵排精达到一定量时,便将卵子虹吸至受精盆,适宜的受精精子浓度为3.39×105个/mL~6.31×106个/mL,加入适量精液,轻搅拌,静置20min。人工授精完成后,待受精卵下沉后,将表面水倒去,随后用育苗海水清洗受精卵3次~4次,即可匀撒入育苗池中。

2. 孵化

将受精卵移植孵化水槽里孵化,投放密度为10万卵/m2~30万卵/m2,水槽内微充气、微流水。12小时后,用趋光法收集上浮在水面的担轮幼虫,计数后移入育苗池,弃除未上浮的担轮幼虫。也可将受精卵计数后按生产需要量直接放入育苗池孵化。

(三)

苗种培育

1. 育苗池

育苗池规格为3.0m×7.0m×1.0m,池壁厚20cm左右,池底向排水口端倾斜,坡度1:100。池底铺设充气装置,水池配有进、排水口,池顶搭盖黑色遮阴网。

2. 底栖硅藻培育

(1)藻种筛选

鲍自匍匐幼体开始一般以底栖硅藻如卵形藻、舟形藻、菱形藻、耳形藻、双壁藻、双眉藻等藻类为食,藻种可从水池培养的薄膜或在自然海区中取得。在自然海区中可取浅滩表层的沙粒或其他片状基质、石块进行洗涤。分离主要靠过滤筛选,用500目筛绢过滤两次,筛除大型个体,将存在于滤液中的小型种类作藻种使用,均匀泼洒水池。

(2)附着基

一般采用聚乙烯透明薄膜,规格为1m×1m,薄膜中间拴石坠入池中,消毒48h后施肥,接种底栖硅藻。也可采用聚乙烯波纹板,规格为40cm×35cm,挂于池水中,60片/m2~80片/m2。

(3)藻种培育

流水繁殖底栖硅藻,用遮阳网调节适宜光照,水池池面光照强度控制在2000lx~5000lx范围内。接入藻种前应投放营养盐,常按N:20mg/L、P:2mg/L、Si:2mg/L、Fe:0.2mg/L浓度投放。饵料藻生长呈较淡的茶褐色,密度减低时即应及时追肥,视情况追施全量或1/4~1/2数量。当发现出水口端附着基上硅藻色泽浓度与进水口端有差异时,即认为缺营养盐的征象。

3. 附着幼体培育

受精卵孵化后3d~5d,浮游幼虫全部附着,可开始流水,调大充气量。匍匐幼体期,附苗密度以400只/m2~500只/m2为宜;围口壳幼体及上足分化幼体期,密度以300只/m2~400只/m2为宜。流水或循环水4倍~6倍,加强充气,溶解氧大于5mg/L。幼苗在薄膜上以底栖硅藻为饵料。应定期补充营养盐培育藻类饵料,发现桡足类时可用0.5mg/L~0.7mg/L晶体敌百虫浸杀,停流水8h~10h,及时除去老化底栖藻类,并倒池。

4. 稚鲍中间培育

(1)培育器

稚鲍的中间培育一般采用30cm×30cm的光滑水泥四脚砖,砖脚的高度3cm。四脚砖整齐、平面排列在池底,冲洗干净,池子进满海水。

(2)稚鲍剥离

当附苗板上80%鲍苗规格达到3mm~5mm,即可转入中间培育阶段。常用方法有2%酒精溶液浸泡法、1%氨基甲酸乙酯麻醉法或手工刷洗法。

(3)饵料放养方法及密度

剥离后的鲍苗放养于育苗池内四脚砖平放或呈覆瓦状排列。刚剥离的稚鲍放养密度为4000个/m2~5000个/m2;壳长5mm~10mm的稚鲍放养密度为3000个/m2~4000个/m2之间。当鲍苗壳长达10mm左右,放养密度2000个/m2~3000个/m2为宜。

(4)饵料

中间培育主要以人工配合系列饲料为主。人工配合饵料应符合NY 5072的要求。壳长3mm~5mm,放养密度4000个/m2~5000个/m2的情况下,每平方米初始投饵量4g~6g;鲍壳长5mm~10mm时,投饵量可控制在全池鲍苗总重量的4%~5%;壳长10mm~20mm时期,投饵量控制在鲍苗总重量的1.5%~3%,投喂时间为下午5时~6时进行。壳长>5mm的稚鲍也可投天然饵料,如红藻、石莼片、碎江蓠类等,投鲍苗人工饲料量为鲍体重3%~5%。

(5)清池管理

每隔1d~2d冲池一次,冲池时排干池水,冲干净池底污物、残饵等,并迅速加入清新海水。同时根据稚鲍摄食情况,适当调节人工饵料的投喂量。

5. 鲍苗出池及运输

(1)鲍苗出池

鲍苗长到约1.5cm~2cm时可转入养成阶段,出池一般采用手工挑苗,或采用麻醉剥离,排干苗池水,用2%的酒精溶液喷洒鲍苗,用软刷收集,同时进行初级分筛。

(2)鲍苗运输

鲍苗的运输主要有两种方法。

水运法:适合长途运输,一般采用水车,内有充气装置及降温设备(或加冰块),供苗池与购入地苗池水温温差不宜超过5℃,运输时间宜控制在48h以内。

充气干运法:适合短途运输,将鲍苗放入双层塑料袋内,注入纯氧,500粒/笼~1000粒/笼(袋),放入塑料泡沫箱内,密封。供苗池与购入地苗池水温温差不宜超过5℃,运输时间宜控制在12h以内。

PART

健康养殖技术

(一)

养殖条件要求

绿盘鲍具有耐高温能力强,养殖成活率高等优点,适宜生长水温为18℃~26℃,可在亚热带和温带地区养殖。根据其特点,适宜养殖区域为福建、广东、山东和辽宁等海区。鲍的养成有多种模式,其中以陆地工厂化集约式水泥池养殖和海区吊养两种模式最为普遍。

(二)

主要养殖模式配套技术

1. 海区吊养

(1)海区选择

养殖地址应选在内湾或风浪较小的海域,水源的水质符合GB11607渔业水质标准。养殖海区应不受工农业及生活污水的污染,受淡水影响小。潮流通畅,水质清澈,水温在8℃~32℃之间。

(2)养殖设施

筏式吊养:该模式所用的筏架设备与网箱养鱼相似,由4根木板扎成一个(4m~6m)×(4m~6m)的框架,每个框架上横架6根~10根竹条,每个竹条上挂6根~8根。

延绳式吊养:延绳长度约为80m~100m,每两根延绳间距4m~5m,延绳上每隔1m~2m悬挂1个泡沫浮球,浮球下悬挂养鲍容器,吊养深度为80cm~200cm,可根据季节及需要,调节吊养的水深,该方式抗风浪较强,适宜在风浪较大的海区使用。

(3)养殖容器

专用八角盆:直径约为40cm~50cm,高15cm~20cm,盆中有一个直径约为20cm的圆洞,用于投饵,在养殖盆外套10目网袋,防止鲍鱼爬出。在投苗时,每个鲍鱼养殖盆可养殖1.5cm~2cm鲍苗80粒~100粒。

黑色聚乙烯塑料养殖箱:养殖笼孔径0.9cm、放养壳长为1.3cm以上鲍苗。通常用塑料绳子将5只箱子捆成一串,养殖笼的放养密度为20粒/笼~30粒/笼。

(4)日常管理

1)投喂

饵料主要以江蓠或海带为主,鲍生长旺盛时每3d~7d投喂一次,其余时间7d~15d投喂一次,投喂时间和投喂量根据季节、水温不同而调整。鲜活藻类缺乏时可投喂配合饵料或干海带、盐渍海带、盐渍裙带菜等。每次的投喂量可按鲍体重的1倍~2倍。配合饵料应符合NY 5072的规定。

2)清洗网笼

结合投饵及时捡出死鲍鱼。经常洗刷养殖容器污泥,疏通水流。

3)疏散密度

密度效应对于鲍的生长速度影响很大,应根据鲍的规格及时进行分苗,通常每年进行2次~3次的分苗。分苗的时间以冬季水温低于13℃为宜。

4)附着生物的控制

在养殖过程中可采用人工摘除、高压水枪冲刷或更换容器等方法及时处理附着生物,也可采取混养甲虫螺、荔枝螺及改变养殖水层等方法控制其附着及生长。

2. 工厂化养殖

(1)环境条件

1)场地选择

海区不受工农业及生活污水的污染,受淡水影响小;潮流通畅,水质清澈,风浪较小;砂和砂砾底质,或岩礁,便于构筑提水工程。靠海处有大片平坦的土地可供布设陆上养殖设施;交通、通讯和供电方便。

2)水源、水质

养殖用水经沉淀、多级过滤、生物净化处理,水源水质应符合GB 11607的规定,养殖水质应符合NY 5052的规定,盐度不低于26,温度不低于7℃,最高不超过32℃,pH7.6~8.4,溶解氧大于5mg/L。

(2)养殖器材

养殖笼为黑色硬塑料制作,长宽高为0.40m×0.30m×0.12m,前后和上下四面具孔,前面设活动门,供投苗、投饵、清除残饵及死鲍。每6笼~12笼用绳子绑成一串,并排整齐放置池中。每两排养殖笼中间隔40cm的操作水沟,用于投菜。

(3)放养规格与密度

选择无损伤、活力好、健康的鲍苗,壳长通常为1.5cm~2.0cm的鲍苗。鲍苗放养密度为20粒/笼~30粒/笼。

(4)投饵

饵料以江蓠菜为主,日投放量为鲍体重的10%~20%。在适宜水温范围内,一般3d~4d投饵一次,一次投足相应天数的饵料。在高温时,因饵料容易腐败,可适当缩短投饵周期。

(5)日常养殖管理

工厂化高密度集约养殖中不能断水、断气,每天必须维持池水体积4倍~6倍换水量。每分钟充气量为养殖池水体的1.0%~1.5%。排水投饵时应清除残饵、病鲍和死鲍,并用高速水流冲洗养殖笼及池底污物。每日观测水温、盐度,定期对鲍的生长及摄饵情况进行监测,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进行处理。

3. 成鲍的收获和运输

陆地工厂化养殖的鲍平均每个养殖笼有25%以上、其它方式养殖的鲍平均有35%以上的个体壳长超过80mm的,可作为成品鲍收获。收获时,可挑选壳长80mm 以上的鲍,其余的继续养殖。应使用挑鲍板剥离鲍,同时依据鲍的大小,划分不同的规格。

成品鲍的包装运输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干运:短途运输为主,塑料保温箱为50cm×35cm×40cm,每箱15kg,保持鲍鱼湿润并装入氧气袋,充氧,箱内温度控制在15℃以下。湿运:长途运输为主,每立方水体可运输100kg,用氧气瓶供氧,充气量为1.5%~2.0%,运输水温控制在15℃~18℃。

(三)

主要病害防治办法

绿盘鲍在养殖过程中的主要病害与防治方法如下。

1. 暴发性细菌病

该病主要致病菌是溶藻弧菌、副溶血弧菌和哈维氏弧菌等,主要症状表现为,病鲍停止摄食,消化腺、胃肿大或萎缩,上皮组织剥落或破裂,足部僵硬、发白,触角不收缩。

防治方法:可采用0.4mg/L复方新诺明全池泼洒药浴3小时,持续5d。

2. 脓疱病

该病由河弧菌感染所致。发病时,病鲍足肌上有多处微微隆起的白色脓疱,一般可维持一段时间不破裂,发生部位肌肉坏死,足部收缩减弱,养殖鲍活力下降并逐渐死亡。该病一年四季均有发生,在季节交换期尤为明显。特别是在夏季持续高温时,病情加重、病程缩短,脓疱在较短时间内自行破裂,破裂的脓疱流出大量的白色脓汁,并留下不等的深孔,使足面肌肉呈现不同程度的溃烂。

防治方法:杜绝感染源,彻底清除死鲍、伤鲍,对池子和养殖笼冲洗干净,然后采用1mg/mL的聚合碘药浴3小时,再加入1mg/mL的氟苯尼考进行药浴,加大流水量和充气量,连续3d即可控制病情。

3. 肌肉萎缩病

多由副溶血弧菌引起,发病时鲍不摄食,足部肌肉萎缩,上足脱色,内脏组织收缩,病鲍附着力差,死后干瘪。该病为慢性病,没有突发性,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冬季较常见。

防治方法:控制适当的养殖密度,投放健康、生长速度快的苗种进行养殖,养殖期间饵料多元化,尽量保持营养均衡。

4. 附着生物

绿盘鲍养殖过程的附着生物主要有,石灰虫、苔藓虫、牡蛎、藤壶、海绵动物和海鞘等,在工厂化养殖模式下主要为石灰虫等附着生物,而在海区吊养模式下则包括牡蛎、藤壶、海绵动物和海鞘等。附着生物主要会影响养殖鲍的正常生活,引发养殖鲍生长速度变慢,亲鲍性腺发育慢或不发育等问题。

防治方法:在工厂化养殖模式下,注意养殖用水的过滤,可利用遮阳网将养殖池上方的光线调暗,减少石灰虫的繁殖,同时可采用人工摘除,高压水枪冲刷或更换容器等方法及时处理附着生物。在开展海区吊养时,可在养殖笼内投放少量的荔枝螺或甲虫螺,用于防治牡蛎及藤壶在鲍鱼壳面的附着。此外,在选择养殖海区时,应注意尽量避开敌害生物较多的地方。保持养殖池和养殖笼的洁净。

5. 寄生生物

绿盘鲍养殖过程中的寄生性敌害生物主要包括才女虫、孢子虫、派金虫和线虫等。

防治方法:发现寄生虫时,应及时人工清除,并严格隔离已被感染的养殖鲍,以避免寄生虫的繁殖。

PART

育种和种苗供应单位

(一)

育种单位

1. 厦门大学

联系人:柯才焕

电话:13015956738

2.福建闽锐宝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人:林永生

电话:13394048869

(二)

种苗供应单位

1.单位名称:

福建闽锐宝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和邮编: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思明南路619号,361001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