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菇熟料袋栽的工艺流程和方法技术

熟料袋栽是指培养料配制装袋后先经高温灭菌,再进行播种和发菌的方法。熟料袋栽是栽培平菇的基本方法,也是栽培其他木腐性食用菌的最主要方法之一。其优点是菌种用量小,培养料中的养分易于吸收,菌丝长势快,杂菌污染少,产量较高,可周年进行栽培,也是大规模工厂生产采用的栽培方式。其缺点:一是接种、灭菌的工作量大;二是随着劳动力价格的提高,煤、柴等燃料价格的上涨,熟料栽培明显费工费时,生产成本大,消耗燃料多;三是灭菌的培养料要求在严格的无菌条件下接种,稍有不慎就会造成严重污染;四是灭菌不彻底,杂菌污染更加猖獗,给栽培造成巨大的损失。平菇熟料袋栽的生产工艺流程主要包括栽培前的准备、培养料配制、装袋、播种、发菌期管理、出菇管理等技术环节。

1.适宜的栽培季节

根据平菇生长发育对温度的要求,春秋两季是平菇生产的旺季。平菇有各种温型的品种,设施栽培可一年四季进行。确定栽培季节时,不但要考虑到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出菇要求的温度,而且还要考虑到各季节平菇的市场行情或销售价格。只有综合考虑,才能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根据品种的生物学特性,合理确定平菇的播种期。通常根据平菇的特点,把出菇初始期往前倒推30~40d为接种时期,然后再根据市场和生产的具体情况来做相应的调整。

2.栽培前的准备

(1)生产条件准备

①用具拌料工具、接种工具、盆、水桶、秤等。

②设备设施灭菌锅、接种箱或超净工作台、恒温培养箱、培养室、日光温室等。

(2)菌种的准备

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及选用的培养料类型,选择适合于本地区栽培的优良品种,并按照常规制种方法、播种时间、生产规模制出大量栽培种。一般栽培1 t原料需要制备8瓶原种。有条件的最好自制栽培种,以降低成本。栽培种的菌龄在30~45d为宜,为了得到适龄菌种,必须切实做好制种时间与栽培时间上的衔接。

在菌种培养过程中,由于平菇菌丝生长粗壮、速度快,需及时检查杂菌,防止出现菌丝体将杂菌覆盖的现象,导致培养结束后,菌种从表面上看纯正健壮,其实已经污染了杂菌,最终给生产带来损失。

(3)栽培原料的准备

不同原料栽培平菇的产量有所不同,应根据当地食用菌主要原料的来源和栽培品种对料的适应性,来选择适宜的原料作为主料。然后采用科学的配方,进行合理的培养料配制。在制定配方时应注意针对平菇对营养的需求特点,合理搭配碳素营养和氮素营养,做到碳素和氮素营养平衡。

3.培养料的处理与配制

(1)培养料的处理

所选原料在使用前必须根据其性状做适当处理。稻草草茎外表有蜡质层,不利于菌丝分解,应采用人工切段法、机械粉碎法、堆积发酵法等进行处理;麦草草茎硬,蜡质层更厚,应采用饲料粉碎机粉碎,但应换上筛孔直径为1cm左右的特制铁筛,粉碎成短丝片状;玉米芯应机械或人工粉碎成花生米大小;锯末加工成较大颗粒。

(2)培养料配制

①称料将准备好的原料按配方确定的比例称取。

②拌料配制时,棉籽壳、稻草、玉米芯等主料与不溶于水的辅料麸皮、米糠等搅拌均匀,将糖等物质配制成水溶液的形式分批加入培养料中。搅拌均匀,经多次翻堆,让培养料充分吸收水分。

③调节含水率依据培养料物质性状的不同,调节到合适的含水率。一般掌握“三高三低”,即:a.基质颗粒偏大或偏干,水分应多,反之应少;b.晴天水分蒸发量大,水分应略高些,阴天则应偏低;c.拌料场地吸水性强,水分应调高,反之应调低。用棉籽壳培养料拌料时,用手抓起一把拌好的原料,紧握一下水能从手指缝渗出,滴而不成线时,含水率为65%左右;仅有水痕出现,含水率为60%左右。此外,料拌好后必须堆成一堆,让水分充分渗入原料。准确测定料堆含水率并非易事,需经长期实践才能掌握。为了防止培养料过湿,应缓慢加水,逐渐调湿。

④测定pH料拌好后用pH试纸测定其pH,一般pH 7~7.5为宜。如果偏碱,用柠檬酸来调节;若偏酸,用石灰粉调节。

棉籽壳、木屑配好料后堆闷10~20h后,即可装袋。堆闷有两个好处,一是利用发酵热使培养料熟化并得到软化,二是使料中水分吸收均匀,并将多余水分自动流入地面。如果有稻草加入的混合料栽培,考虑配方中的稻草表面蜡层较硬,要堆闷发酵3~4d,期间要翻堆1~2次。有玉米芯加入的混合料要堆闷5~7d,期间要翻堆2~3次,之后即可装袋。

4.装袋

一般袋栽要让袋子两头出菇,在装料前先用绳子扎住袋子一端,以便装料时节省时间,这项工作在种菇的闲暇时就应准备好。装料时松紧度要适宜,一般边装料边用手压实,装至离袋口5~6cm时,停止装料,用手轻轻压平表面,用直径约2.5cm的尖木棒在袋料中间打一洞,再封住袋口。装料时不宜过紧,太紧灭菌后袋子容易受热胀破,并且透气性太差,菌丝生长太慢;也不能太松,过松料与袋壁留下许多空隙,容易出现周身出菇现象,造成营养浪费。最好是装料后袋子挺直而不弯曲,两头的料装的要比中间略紧一些。

5.灭菌

灭菌是熟料栽培的必需工序,也是对技术和设备要求最高的环节,灭菌是否合格,直接关系到菌丝生长的速度和杂菌感染情况,是栽培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之一。

装好的料袋不宜久放,应在4h之内进行灭菌,以杀死培养料内的各种微生物,并促进培养料有机物质的部分降解,以利于菌丝的吸收利用。特别是高温季节尤其要注意及时灭菌,否则培养料在高温下,微生物繁殖迅速,很快会使培养料发生酸败。大规模生产时一般多采用常压蒸汽灭菌法。

用简易常压灭菌包灭菌时,在平地安放木排,下面插入蒸汽管道,在木排上铺垫透气材料,上面码放需要灭菌的料袋,上面用保温被盖严,四周与地面压牢、压严。开始灭菌时,先留出离蒸汽管最远的一个角不压,用砖头或木棒撑起来,以便排除冷气,待排出的蒸汽到90℃时,再过10min,撤去支撑的砖头或木棒,并将此角压严。继续供汽,直到太空包鼓起来,待料袋中心温度升至100℃开始计时,保持12~14h,也要遵循“攻头、促尾、保中间”的原则。太空包灭菌最适合在日光温室内就地灭菌,就地接种,可减少搬运过程,在节省劳力的同时,也降低料袋的破损率,提高成功率。

出锅前先把冷却室或接种室进行空间消毒。把刚出锅的热料袋运到消过毒的冷却室里或接种室内冷却,待料袋温度降到28℃以下时才能接种。灭菌后的料袋不宜放置太久,否则感染杂菌的概率就会增大。

6.接种

(1)菌种瓶(袋)的预处理

菌种培养期间瓶肩(袋口处)必然黏附大量尘埃颗粒和杂菌。为了减少接种过程中杂菌飞扬、扩散,可将菌种瓶(袋)放在0.2%~0.3%的高锰酸钾溶液中浸泡1~2min。接种前将料袋、栽培种及各种接种用具一起放进接种室,熏蒸或喷雾消毒。

(2)接种方法

接种时,将瓶口上的菌种弃之不用,用灭菌镊子将菌种搅成玉米粒般大小的碎块,两人操作,1人持菌种袋(瓶),1人持料袋。在酒精灯火焰无菌区内,打开料袋,迅速将菌种均匀地撒在袋料表面,形成一薄层。然后将袋口套上塑料环,将塑料袋口翻下,再在环上盖上牛皮纸或报纸,用橡皮筋箍好即可。按此方法,完成另一端的接种,并封好袋口。操作时,动作要快,防止杂菌污染。熟料栽培用种量一般为培养料干料重的5%~8%。

7.发菌管理

所谓发菌就是指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来促进菌袋中的菌丝正常生长的过程。发菌时期主要是调温、控湿、通风和防止杂菌污染。适时播种,充分利用自然温度发菌,在生产上是十分重要的。将发菌室熏蒸消毒,密闭24h就可以将菌袋搬入进行发菌管理。合理排放菌袋,适时进行倒袋翻堆和通风,控制好发菌温度,发菌场所尽量保持黑暗。菌袋的排放形式一定要与环境温度变化紧密配合,菌袋采用单排堆叠的方式排放,菌袋排放在地面上,也可搭床排放,以充分利用空间。堆放层数及排与排之间的距离视气温而定,温度低时,菌袋可堆6~8层,排距30cm左右,有效利用菌袋自身产生的热量来提高温度,促使菌丝正常生长。气温高时,堆放3~4层,排距50cm左右。菌袋采用“井”字形摆放,以4~6层为宜,当气温升高至28℃以上,以2~4层为好,应摆放稀疏一些,堆码的层数不可太多,有利于散热,否则会出现烧菌现象,同时要加强通风换气。一般来说,菌袋内的温度比培养室里高2~3℃。正常情况下,每隔7~10d要倒袋翻堆一次,以调节袋内温度与袋料湿度,改善袋内水分分布状况和透气状况,促使菌丝生长一致,经过30d左右,菌丝即可长满袋。在管理上要经常观察堆内的温度变化,特别是高温季节尤其要注意。

(1)培养室内温度、湿度的调节

培养室温度以控制在22℃为宜,当培养室的温度超过28℃时,应打开门窗适当通风换气,降低室温。当外界气温也很高时,应将堆码的菌袋散开,尽量降低菌袋的温度。培养室的湿度一般控制在70%左右,最好干燥一点。

(2)通风换气

菌丝生长中要消耗大量氧气和排放二氧化碳,因此,要结合室内的温度、湿度调节,进行通风换气。气温高时在早晚通风,气温低时在中午短时间换气。

(3)检查发菌情况

接种后,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培养4~6d,就应逐袋检查接种质量、菌种是否成活。菌种未萌发的,应重新补接。还要检查菌袋是否被杂菌感染,发现感染严重时,应分析其原因并及时处理。通常在生产中会出现以下情况。

①栽培种感染其特征是接种3~5d后菌袋大批感染,而且杂菌分布在菌种块周围和培养基的表面上。解决的办法是尽快把污染袋重新灭菌接种,并严格检查菌种质量。

②灭菌不彻底造成的感染其特征是接种7d以后,菌袋逐渐大批量感染,霉菌的菌落分布在菌袋的上、中、下部位的表面上,打开菌袋,料的中部也存在杂菌感染。解决措施是把污染袋重新进行灭菌、接种。

③接种操作不当造成的感染其特征是菌袋有少部分发生感染,霉菌菌落星星点点分布在培养料面上,这是操作不慎造成的感染。一是接种工具、双手未严格消毒;二是接种箱(室)消毒不彻底,造成杂菌孢子密度大引起的;三是封口纸未封严,在搬动、培养阶段外部杂菌从袋口封纸处的空隙入侵培养料。解决的办法是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

④培养期间感染培养中期平菇菌丝已经生长了5~8cm时,出现成批菌袋中部感染杂菌。通常原因是培养料温度或水分偏高或灭菌、接种和培养过程中弄破塑料袋而引起的污染。在培养室要注意消灭老鼠和蟑螂,在搬动料袋过程中防止刺破袋。

8.出菇管理

在适宜温度下,通常25~35d菌丝即长满菌袋。几天后,菌袋表面菌丝开始分泌黄水,紧接着菌袋表面开始出现小的原基,这时就应把菌袋搬进菇房或室外出菇场进行出菇管理。

发好的菌袋搬进菇房后要南北向单行摆放,两头接种的菌袋,解掉袋口的扎绳,将袋两端袋口的塑料膜卷起,露出料面,菌袋可横卧在红砖上(架高的目的使空气对流性好,利于底层菌袋子实体的生长)。菌墙不得超过1.5m,菌墙间留80~100cm的过道。过道最好对着南北两侧的通风口。菌袋堆放好后,向地面、墙壁、空间喷雾,使环境内空气相对湿度提高到85%~90%。温度可根据品种的温型需要调控。原基阶段不要直接向袋口喷水,以免原基萎缩死亡,随着菌盖的形成及长大,可逐步向菇体上喷水,喷水时要结合通风,防止湿度过大而烂菇,每天喷水次数依天气变化灵活掌握,出菇室要有充足的散射光。

当子实体长到八成熟时要及时采收,采收前3~4h应提高出菇室内空气的相对湿度,降低空间孢子量,防止人体吸入过量孢子而引起过敏。菇体上要少量喷水,以保持其鲜度,盖缘不易开裂。

采收时,若是单生菇,则要一手按住菇柄基部,一手捏住菇柄轻轻旋扭;若是丛生菇,则用利刀紧贴菌袋表面,将菇体成丛切割下,以免将培养料整块带下。第一潮菇采收后,清理袋口表面的老菌皮及菇根,停止喷水,加大通风,使袋内菌丝恢复生长。几天后再喷水提高空气相对湿度,促进袋口原基形成,再按上述方法进行出菇管理。

(1)菇房

栽培平菇的菇房具有多样性,它是可供生产食用菌子实体的建筑物,如地上菇房(空房屋、地上大棚等)、地下菇房(地窖、防空洞等)、半地下菇房(半地下菇棚、地沟等)。地上菇房有利于通风透光,但不宜过大,否则不便管理(通风换气不均匀,不利于保湿,温度、湿度不好控制)。也不宜过小,否则利用率太低,成本太高。地下菇房冬暖夏凉,便于保湿保温,便于周年生产,但通风条件差,易发生病虫害。半地下菇房最为理想,既能保温、保湿,又能克服地下菇房通风不良的毛病。

栽培平菇最好的菇房是半地下塑料大棚。半地下菇棚的主要优点是成本低,保温、保湿效果好,便于栽培管理,更适合平菇的生长发育,因此,产量高、投资回报率高,经济效益十分显著。它的建造方法是:挖0.8~1m深,然后在四周打1m高的土墙,土墙的厚度多为0.6~0.8cm。大棚宽度多为3~3.5m,长度多为20m左右。然后用大拇指粗的竹竿,每隔1m搭成拱形。为了增加力度,拱形之间再用竹竿固定,下面再用两根较粗的竹竿顶住,两顶竿之间的距离为0.8m,上面盖上塑料大棚膜和草帘。大棚膜如果用无滴膜效果更佳,投资更合理,该膜可用2年。挖土时不要太浅也不要太深,太浅不利于冬天保湿保温,太深通风换气不良,容易长畸形菇和发生病虫害。

(2)出菇期间的管理

①温度控制一般情况下菌丝长满后应给予低于20℃的温度和尽量大的温差,有利于刺激原基的形成。平菇子实体发育期间的温度会影响菌蕾生长的快慢,影响到菌盖的颜色。如佛罗里达、杂17等为白色中温型品种,在20℃以上出菇,菌盖为白色,在15℃以下低温菌盖色泽变为黄褐色。通常情况下,温度越低,子实体生长越慢,但菌盖肥厚,菌盖色泽越深,品质也越优。温度高时子实体生长快,色泽浅、肉薄、疏松、柄长、易破碎、品质差。

②湿度的管理在出菇阶段,每天注意水分管理,保持空气相对湿度为90%~95%,用喷雾器对菌袋、空间和地面喷水。气温高或空气干燥时,可向地面泼水,增加空气中的湿度,保持地面湿润。

③通风换气平菇子实体生长发育时耗氧量大,对二氧化碳浓度敏感,当室内通风不良时,易造成菌盖小、柄长的畸形菇。在菇房通风换气时,也不要通风过于剧烈,以免吹干菇蕾。

④光照控制在子实体生长期间也同样要注意光照,栽培场(室)太暗形成的菇蕾易发育成树枝状的畸形菇,同时也影响菌盖的色泽,所以栽培场所要有适当的散射光。

9.后期管理

每潮菇采收后要将菌袋口残留的死菇、菌柄清理干净,以防腐烂招致病虫害,然后整理菇场,停止喷水,降低菇场的湿度,以利平菇菌丝恢复生长,积累养分。7~10d后再开始喷水,仍按第一潮出菇的管理办法进行。

当平菇出完2~3潮菇后,菌袋因缺水而变软,大部分营养物质被消耗,pH也会因新陈代谢物的产生而有所下降,出菇变得稀少。若再进行催蕾也能出菇,但菇体小且不齐,转潮次数虽多但经济效益低下。因此,要想进一步提高产量,就必须补充养分、水分等,甚至改变出菇方式。常采用菌袋浸泡补水、注水器补水、覆土补水补养以及抹泥墙栽培等方法进行。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