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深圳市发展改革委(市营商办)组织开展主题为“创新试点 共建共享”的2023年深圳市营商环境建设优秀案例征集评选活动,活动结合网络点赞和专家评分评选出十件2023年深圳市级营商环境建设优秀案例,十件2023年深圳区级营商环境建设优秀案例。将分四期进行分享,本期分享第三期5个区级营商环境建设优秀案例。

案例一:福田区打造“信福+”品牌信用助力企业腾飞

一、工作背景

近年来,为深化“放管服”改革和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福田区以“信福+”品牌为引领,建设信用服务首善之区为目标,积极推进政企信用体系建设,打造统一各政府部门企业信用评价管理积分体系。

二、主要做法

(一)创新构建涉企信用积分管理体系。通过全面采集和归集政府部门在监督和服务市场主体过程中产生或者获取的信用信息,织就信用信息“一张网”,引导各单位按照统一信用管理模式开展信用管理工作,实现重要信息的归集和共享。充分运用信用数据和“信福分”对企业进行精准画像,同时开发并落地多个“信福+”守信激励应用场景,不断提升企业获得感。

(二)构建标准制度规范。率先在全市印发《福田区公共信用信息积分管理办法》及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归集各政府部门涉企公共信用信息进行积分等级评价得出“信福分”,对守信行为加分引导,正面激励,对失信行为扣分约束,督促其纠正失信行为进行信用修复,形成正向引导的闭环机制,引导企业诚信合规经营。

(三)整合多方数据资源。构建1个信福分平台,统一进行企业公共信用信息的归集、加工处理、“信福分”计算等,同时政府带头活化信用资源,整合“公共信用+市场信用+地方信用”等信息,搭建动态化的公共信用积分模型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力量,整合金融信贷、运营财务、企业评价等其他信用信息,现已全量采集超40万家企业信用信息,针对不同应用场景采取差异化的积分模型产生动态积分,提升应用价值。

(四)开发多元应用场景。大力拓展便企应用,打造普惠中小微企业的“信福贷”“信福租”“信福批”等“信福+”系列场景,目前已开发8个场景75项服务,为信用积分等级高的民营企业提供高获贷率、低租金、行政审批绿色通道等信用应用增值服务,优化营商环境。后续将统筹协调各职能部门,持续开展“信福+”场景创新建设,新增打造“信福工”等场景,多维度、多方面落地应用场景,持续吸纳更多服务商进驻现有八大应用场景,结合企业需求,链接更多优质信用服务生态链资源。

三、工作成效

一是优化政务服务体验。优先采用数据接口等在线化、数字化手段提供支撑服务,实现信用数据资源对接自动化,为政府部门在资金奖补、税收优惠、项目审批、政府贴息、评优表彰等事项管理中提供数据参考。截至12月,企业服务智能系统平台已调用信福分查分接口约67.54万次,涉及企业发展支持政策427个。

二是提高企业融资便利度。“信福+”品牌的“信福分”为银行等金融机构发放信用贷款提供信用评分结果参考,充分发挥信用信息在金融领域的作用,助力金融机构对企业进行全方位画像。依托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手段,让更多守信企业精准匹配融资产品,更易获得贷款,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助力实体经济发展。例如,某小微企业因缺少抵押物,按照传统方式无法获得银行大额贷款,因该企业信福分较高,通过“信福贷”已成功获得工行福田支行300万元纯信用贷款。

三是助力企业降本增效。通过参考企业“信用分”对企业进行加分、优惠,在融资贷款、设备租赁、信用审批、股权融资、政策补贴申领、担保、采购、保险等领域提供等多种降低企业成本的激励措施,为企业带来直接且有效的实惠。

四是持续扩大“信福+”品牌价值和影响力。积极开展“信福+”宣传推广系列活动,举办“诚信兴业幸福加纷”活动,正式发布“信福+”品牌,央视网、南方日报、深圳新闻网等多家媒体报道,将信用服务延伸至线下、基层,拓展品牌影响力,率先在沙头、梅林、华富3个街道创建信用示范街道,打通信用便民惠企“最后一百米”,已打造“沙头诚信商会”“梅林信福+调解”“华富信用+楼宇”。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石和灵魂,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是供需有效衔接的重要保障,是资源优化配置的坚实基础和良好营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下一步,福田区将积极打造诚信政府,建设诚信经济,共铸诚信社会。持续做深做实“信福+”品牌,突出信用惠民便企这条主线,开发更多丰富多元的应用场景;打造可视化信用示范街区,建立商户电子信用档案,开发“信用标牌”;扩大诚信宣传,举办“信福+”推广系列活动,开展信用进园区、社区、楼宇、商圈、校园等“信用五进活动”,积极传播诚信理念,营造“诚信有福”的良好氛围。

案例二:罗湖区率先打造数字人民币应用生态示范区

一、工作背景

深圳是全国首批数字人民币试点城市,罗湖是全国首个数字人民币试点应用城区,2020年全国首发“礼享罗湖”千万数字人民币红包,引领数字人民币实现多项“从0到1”的突破,此后一系列创新探索在罗湖陆续落地,率先探路取得多个全国“首发”“首创”,打造了多个具有先行示范效应的“深圳样本”。现在,深圳以市区联动模式,在罗湖区打造数字人民币应用生态示范区,全国首个数字人民币产业园正式在罗湖启幕运营。

二、主要做法

一是建设“1+1+12”的数字人民币产业集群。鼓励两类重点机构落户罗湖,2.0层商业银行数字人民币专营机构或独立法人主体可获得最高2000万元落户奖励,开展数字人民币业务的独角兽企业、准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可按已获投资总额的一定比例给予最高5000万元落户奖励。支持产业链企业做大做强,十二类符合条件的数字人民币产业链企业将获得连续三年扶持。

二是打造“1+N”的数字人民币产业载体。首期依托笋岗片区的Halo广场推出产业园空间,入园企业最高将获得2000㎡的三年免租产业空间。企业符合产业方向,年营收达到500万元或者已获得风险投资即可入驻园区。

三是鼓励数字人民币应用首发首创。在罗湖首发应用场景创新,最高给予30万元奖励。推广具有市场价值的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建设具有创新引领作用的数字人民币实验室或创新中心等,最高均可获得100万元扶持。设立“红岭金融创新奖”,数字人民币应用创新项目获得金奖将给予100万元奖励。

四是推动数字人民币全覆盖普及化。大力推进数字人民币受理环境建设,每年安排产业资金支持运营企业开展商户聚合支付改造,最高可给予100万元扶持。建立对“B端”数字人民币交易量和“C端”消费金额的增长奖励机制。

三、工作成效

(一)先行探路,率先推进数字人民币“应用试点”转向“应用生态”

罗湖数字人民币的应用场景,已从具有小额高频特点的餐饮服务、购物消费、休闲娱乐、交通出行等零售场景,逐步拓展到产业互联网、数字政务、供应链金融、跨境消费等领域,线上线下场景同步发力,覆盖日常消费、生活缴费、交通出行、教育医疗、文体旅游、政务服务等六大领域。

(二)加码创新,率先探索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改革创新

策划组织开展全国首场数字人民币跨境消费嘉年华活动,构建首个全国面向广泛跨境人士的跨境小额消费场景,推出全国首台数字人民币硬钱包自助发卡机,首次实现数字人民币试点与香港主流支付方式互联互通,活动举办以来已有2.5万名港人精准享受消费补贴。与香港金融管理局合作,推进开展深港跨境购物节,实现数字人民币首次在深港跨境双向应用。联合深圳通全国首发“数币公交行”硬钱包使用场景,实现数字人民币硬钱包应用从消费领域扩展至交通领域。2023年8月市委改革办印发《关于推广借鉴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罗湖区等推进跨境支付机制改革促进港人来深消费典型经验和创新举措的通知》,对罗湖区推动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推进深港跨境消费给予充分肯定,并全市推广。

(三)市区联动,率先共建数字人民币应用生态示范区

10月11日举办了深圳(罗湖)数字人民币应用生态示范区发布活动,正式发布深圳市首部数字人民币市区两级共建工作方案《共建数字人民币应用生态示范区工作方案》及全国首个数字人民币专项政策《罗湖区关于高质量建设数字人民币应用生态示范区的若干措施》(简称“罗湖十条”);成立了全市首个由四大国有银行深圳市分行牵头的数字人民币应用生态合作平台;全国首个数字人民币产业园启幕运营,恒宝股份、天喻信息,华钦科技等九家数字人民币产业链龙头企业签约入园。得到了人民网、新华社等央媒平台,南都、深圳大事件头条等省媒平台,深圳特区报、深圳晚报、晶报、深圳卫视深视新闻等市媒平台,文汇报、香港商报网等港媒平台及证券时报、“刘晓博说财经”“智谷趋势”等财经媒体的重点报道,据统计,全媒报道约600余篇(条)。

案例三:南山区区块链政务服务协同应用项目

一、工作背景

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工作的意见》《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深圳市建设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实施方案的通知》,南山区积极推进区块链技术在政务服务领域电子材料改革和产业专项资金发放模式改革,以区块链作为底层可信信息交互通道,加强各部门政务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推动数据跨区域、跨层级、跨部门互通共享,提升政务服务审批和专项资金审批效率,不断提高政务服务便捷度和群众获得感。

二、主要做法

(一)开展政务服务电子材料改革。利用区块链技术分布式、防篡改、智能合约、可信、可溯源等技术特性,建立区块链电子材料统一管理平台,支持政务数据产生、发布、流转、授权、使用、销毁的全流程、多环节数据核验,为政务数据提供全生命周期链上追溯能力,实现政务数据跨区域、跨层级、跨部门互通共享,实现群众办事材料“免提交”、审批结果申领“免跑步”。

(二)推行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新兴产业专项资金发放模式。利用区块链“分布式存储”的技术特性和“零知识证明”的隐私计算方式,打通政府各部门资金业务审批环节,针对审批中所需核验的税务等敏感数据,利用区块链及隐私计算技术对接银行系统,在“数据不出域”的情况下,打破“数据孤岛”,实现审批要素的数据核验,加快审批效率。

(三)建立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线上电子合同签署核验机制。建立南山区线上合同签署查验平台,实现线上签订、核验电子合同,协助合同双方高效安全签署查验。南山区合同备案查验平台打破签署合同的地域限制,用户可追溯合同流转全过程和合同签署版本,线上签署的合同为链上司法可信存证,确保电子合同真实性和有效性。

三、工作成效

(一)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政务数据共享应用模式。建成区块链政务服务协同应用平台,打通民政、教育、水务等7个部门39个政务服务事项26种电子材料,实现电子材料等政务数据的跨部门、跨系统的链上数据协同。政府部门端,区块链政务协同平台对接业务审批系统,实现链上审批结果一键签发和跨系统数据共享协同;群众端,签发结果实时同步至群众端和业务申办系统,为群众提供手机端电子材料查看、核验功能,满足业务部门现场核验需要,有效推进政务服务“减材料、少跑腿”,大幅改善群众办事体验感和获得感。

(二)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产业专项资金审批模式。基于区块链和隐私计算技术,在企业专项资金申办领域提供智能预审功能,在“数据不出域”的情况下,利用区块链及隐私计算技术对接税务数据,智能审核企业填报税务数据的准确性,智能计算企业财力贡献值,得出企业可获得资金额度,打通税务数据壁垒,实现“可用不可见”效果,提升专项资金审批效率50%以上。

(三)互信互认的电子材料体系。利用区块链不可篡改特性,结合智能合约技术,支持智能签发、文件调用、文件管理、智能核验等功能,记录行政单位资质、许可、报告、备案、证明等审批结果文件的生命周期,实现追溯文件来源、监管审核过程、控制使用范围、统计使用情况及到期自动注销等管理,实现对电子材料的互信互认、授权使用和溯源留痕。

(四)高效安全的数据协作机制。利用区块链在隐私保护、数据安全、业务协作及流程追溯上的优势,构建集提供方、使用方、授权方、监管方、数据平台为一体的安全可信的数据共享和流转环境,如企业信用数据、企业变更信息、企业纳税数据、企业信用信息、企业经营信息等,为企业经营模型和产业专项资金评价模型提供多方协同、信息互认、统一共证的数据协作能力,降低数据协作成本,提升数据流转使用和审批效率。

案例四:盐田区全域区域空间生态环境评价改革

一、工作背景

为贯彻落实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工作部署和综合改革试点首批授权事项清单任务,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优化营商环境,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盐田区全面开展区域空间生态环境评价(以下简称区域环评)工作,推行区域环评分类管理制度,对盐田区域内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实施分类分级、精细精准化管理,简化企业的环评办理手续。

二、主要做法

继2020年11月盐田综合保税区作为全市第一个区域环评改革试点率先实施区域环评改革,2022年盐田区又作为全市第一个将整个行政区作为评价对象,全面启动全域区域环评工作,推动实现区域环评分类管理制度全覆盖。

(一)突出部门联动,充分衔接多领域政策规划。根据《盐田区区域空间生态环境评价工作计划》,盐田区自2022年9月正式启动区域环评工作以来,市生态环境局盐田管理局开展了2次职能部门意见征集,与区发展和改革局、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区科技和创新局、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盐田管理局进行座谈,进行了3次公众意见和1次企业意见调查。全面摸清区域生态环境、能源利用、污染排放和产业经济等现状,明确区域经济发展主要环境影响和生态保护主要制约问题,确保区域环评成果充分衔接国土空间分区规划、专项规划、详细规划或其他规划。

(二)突出分类管控,实施差异化环境管理要求。实施精准化、差异化分类管理,按照市区域环评“1+3”制度体系要求,将纳入《深圳市区域空间生态环境评价重点项目环境影响审批名录(试行)》(以下简称《重点名录》)的建设项目继续纳入审批管理,未纳入《重点名录》的建设项目实施清单管理。同时,通过广泛调研、规划衔接、监测评估、多方论证,结合盐田区域特点和产业分布,形成了“34个单元管理要求+9个行业管理要求”的《盐田区区域空间生态环境管理清单》(以下简称《管理清单》),针对不同单元和行业特征,制定差异化的环境管理要求。

(三)突出企业主体,推行高效“承诺制”清单管理。充分发挥排污许可“一证式”监管作用,若建设项目需要申领排污许可证,企业可按模板自行填写承诺书进行公示,落实《管理清单》所列措施开工建设;若建设项目无需申领排污许可证,则可直接按照《管理清单》所列环保措施进行开工建设。建设单位无需编制环评文件、聘请技术单位、办理环评审批。

(四)突出绿色引领,协同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一是重点关注民生热点行业,此次区域环评全域区域空间生态环境评价改革对餐饮、汽修等环境投诉热点项目,不仅从功能布局方面提出环境管理要求,还专门制定相应的行业环境管理要求,着力解决餐饮、汽修等项目的环境热点问题。二是助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管理清单》的制定充分围绕市“20+8+20”产业集群及空间布局并对接盐田区“5+3+1”现代产业体系,全面服务盐田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核心区和沙头角深港国际旅游消费合作区建设,从产业准入、功能布局、污染排放管控等方面引导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工作成效

一是“惠企”,改革后预计95%的项目改为清单管理,无需再编制环评文件。企业编制环评报告和办理审批手续的时间,可由半年压缩至30分钟,大幅减少资金成本和时间成本。

二是“简政”,政府部门从以传统审批转变为主动靠前服务,通过区域环评让企业办事零成本、零跑动、零耗时,显著提升行政效率。

三是“提质”,分区分类制定环境管理要求,提升环境质量,减少“邻避效应”,形成安全高效的生产空间、舒适宜居的生活空间、绿意盎然的生态空间。

案例五:宝安可视化平台构建政务服务视频办云端生态

一、工作背景

传统的政务服务模式中,“网上办、指尖办”业务办理模式缺乏互动引导,电话咨询无法提供操作画面指引,群众在办理线上业务时较难准确定位问题,缺乏答疑解惑和业务申报指引;办理企业信息变更等业务时,企业法人、股东、经办人等成员需要前往现场确认,跑动成本较高。宝安区深入贯彻“数字广东”决策部署,积极推动数字赋能政务服务,借助5G+政务服务、可视化+政务服务,通过搭建政务服务可视化平台,打造政务视频咨询、视频导办、视频确认、视频勘查等应用场景,有效减少企业群众跑动次数,实现高效便捷办事。

二、主要做法

政务可视化服务平台以数字政府为基础确定顶层设计的框架,集成“政务大数据服务能力+业务一窗式服务能力+云端可视化服务能力+政务统一知识库服务能力”,通过视频及资料文档可视化共享交互,实现各部门视频服务随需可配置,市民企业随时随地可远程办事。

(一)打破地域限制,云端辅导“面对面”

可视化咨询、导办模式将“线下实体窗口”延伸为“线上视频窗口”,为办事群众提供区政务服务中心1189个事项和街道便民服务中心240个事项的远程视频咨询辅导。工作人员通过在线视频为办事群众展示申请表单填写模板、申请材料规范清单,并依托政务服务统一知识库、屏幕共享、互动白板功能,协助申请人准确定位问题、快速理解补正要点、纠正错误,实现线上申报精准辅导,办事群众足不出户即可“随时咨询、快速办理”。

(二)创新审批方式,视频实审“零跑腿”

可视化视频确认模式依托可视化平台身份认证、地理定位、视频交互、电子签名等功能,为企业法人、股东、经办人等成员提供实名核验、场地信息上传等服务,便利市监、税务等部门线上辨识“虚假注册”等企业开办信息,有效减少企业成员跑动,降低企业办事成本。目前,可视化平台可提供企业经营信息远程视频确认服务,累计办理业务1.91万笔,减少企业成员跑动4万余次。

(三)提升审批效率,政务事项“云勘查”

可视化视频勘查模式以远程视频代替传统的人员现场踏勘,依托平台自动定位勘察场所、自动验证经营场所与勘察地点的一致性、自动验证经营场所选址合法性、自动留存勘察视频等功能,实现现场核查“不见面”,缩短办事人员等待时间,减少因勘察人员不足、勘察时间不定等因素导致的勘察环节效率问题,提升企业、群众对事项办理的满意度。

(四)连通“1+10+124+N”政务窗口,事项受理“无差别”

跨区域视频通办模式围绕群众办事流程不清楚、办事材料不会填、办事入口找不到等需求“痛点”,在较早实现跨区、跨街道、跨社区通办基础上,依托5G可视化平台,实现区政务服务中心、10个街道便民服务中心、124个社区便民服务站和30个审批部门在线联动。任意两方或多方均可通过智能终端实现快速通讯录视频组网和文件共享,有效解决跨部门、跨区别办理问题。

三、工作成效

宝安区5G可视化平台通过清晰直观、实时动态的可视化政务服务形式,实现政务服务事项线上面对面专业化咨询导办、手把手在线辅办,让群众看得到、听得懂、易获取、好参与、零跑动,业务办理更加省时省心。平台自2022年10月上线以来,业务量达1.97万笔,累计服务办事群众和企业法人4.85万人次,平台获深圳市体制改革研究会评为“深圳基层改革创新先行示范典型案例”。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