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泥鳅要用什么土_土泥鳅可以养殖技术_泥养殖泥鳅

台湾泥鳅又名龙鳅、鳗鳅,它实际上是用台湾泥鳅与本土泥鳅杂交选育而成。它不仅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可口,且营养丰富。较之本地野生鳅,它还有三大优势:一是生长快。同样投放寸片鳅种,本地泥鳅需要8~10个月长成成鳅,平均每尾只有10多克重,而台湾泥鳅只要4个月就可长到150克以上,其生长速度为本地泥鳅的10多倍;二是不冬眠。利用大棚饲养,成鳅可比本地泥鳅延长2个月生长期,春季苗种早投放2个月;三是个体大。台湾泥鳅的成鳅个体一般都100克左右,据报道,目前国内最大的一条台湾泥鳅体重达412.5克。由于个体大,易加工、且食之更有特别感觉,市场销路更好;四是不钻泥。可以象四大家鱼一样,好扑捞,可以一年四季上市,这样可趁冬季本地泥鳅不便上市时获得好价钱。

怎样养殖台湾泥鳅?

一、场地选择和鳅池建造

(一)场地选择

首先要求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无任何污染,且排、灌方便;二是场地开阔有发展余地;三是交通方便,利于饲料和成鳅运输;四是用电便利有保障;五是要求土质为粘性,这种土质养出来的泥鳅体黄色、脂肪多、骨头软、味鲜美。而沙质土壤饲养的泥鳅则相反,鳅体黑色、脂肪少、骨头硬、味道差。因此,如果是土池养殖的话,最好选择含丰富腐殖质的粘性土。

(二)鳅池建造

1、露天大池养殖。面积以200~400平方米为宜,水深0.7~1米;池壁用砖、石砖成,或用三合土捶紧,也可先用锄头捶实池埂,再抹混泥土2厘米厚;池底夯实,要求坚固耐用不漏水,池底向排水口倾斜,以便排水和捕捞;进水管要高于鳅池水面20厘米(即离池底70厘米以上),排水口在进水口的对角、池底最低处,排水管的高度以保持池水深50厘米即可。进、出水口用走私20厘米的PVC管,管口都要捆绑铁丝网或细密鱼网,以防野杂鱼和兽害进入鳅池,并防泥鳅逃跑。

2、大棚室内养殖。泥鳅室内养殖池以小池为好,便于操作管理。池长5米、宽4米、深0.8米。连片开挖。一般并列两行,中间留0.5米宽人行道,人行道下面是进水渠,每口池从进水渠接一根长30~40厘米、直径20厘米的PVC管,其高度离池水面20厘米(离池底70厘米)。排水管也用直径20厘米的PVC管,安装在进水管的对角。进水管和排水管的管口都要捆绑鱼网。整个池子(池底、池壁)用鱼用无渗膜垫好。无渗膜要包住池埂。

然后,加盖塑料大棚。大棚宽10.5米(遮盖全部池子)、高1.8米。上盖无滴薄膜,夏天在薄膜上加盖遮阳网。冬季棚内水温中午可达23℃,一般最低也有19℃,泥鳅可照常吃食。这样,冬季可延后2个月饲养期,春季可提早2个月下池。

二、鳅种投放前的准备

在鳅种放养前10天,应清整鳅池,堵塞漏洞,疏通进排水管道,翻耕池底淤泥,然后用生石灰清塘,即在水深10厘米时施用100克/平方米的生石灰,将生石灰兑水化浆后立即全池均匀泼洒。清塘3天后,池塘加水30厘米深,施入基肥,基肥可用经过发酵的鸡粪300克/平方米,或经过发酵的人粪、猪粪、牛粪等500克/平方米,以培育池水中的浮游生物,使鳅种在下塘后就可摄食到适口的基础铒料生物。如果是大棚室内小池养殖,防渗膜上不便施固体有机肥,可用有机肥水或沼气池水或化肥培肥水质。

三、鳅种投放

1、鳅种放养前1天将池水加深到50厘米。鳅种下池前要进行体表消毒,可用8ppm~10ppm的漂白粉溶液,在水温在10℃~15℃时浸洗20分钟~30分钟或可用3%~4%食盐水浸泡10分钟。

2、放养密度:规格为体长3厘米~4厘米的鳅种,放养密度为50尾/平方米~60尾/平方米,水源条件(流水养殖)及技术力量好的,可适当增加放养量。

3、要适当搭配放养一些鲢鱼、鳙鱼等夏花鱼种,但不宜搭配放养罗非鱼、鲤鱼、鲫鱼等品种。

四、饲喂

台湾泥鳅是杂食性鱼类,它既食动物性饵料(如浮游动物、底栖小动物、鱼粉、动物内脏、小杂鱼、血粉等),又食植物性饵料(如麦麸、豆粕、菜粕、次粉、谷物等,甚至吃食嫩草碎片)。要依据其食性安排好其饵料,台湾泥鳅生长快,对饲料营养含量要求更高,必须给予优质的配合饲料为主,否则,因营养缺乏而生长发育不良,达不到预期生产目标,甚至衰竭死亡。因此要选择信誉好的厂家生产的泥鳅专用料。在泥鳅投饵率(%)和日饲喂次数上,一般如此:即规格(尾/斤)2000~500时,投饵率10~8,日投饵5~4次;规格500~100时,投饵率8~6、日投4~3次;规格100~50时,投饵率6~4、日投饵3次;规格50以上时,投饵率4~3、日投饵3次。就是说,规格越小,投饵率越高、日投饵次数越多,就象人生长规律一样。从气温、水温来看,投饵量则为“低—高—低”趋势,即每年3月以后气温逐渐升高,水温15℃时开始摄食,到7~9月水温达25~27℃时食欲最旺盛,投饵量则由占鳅体重2%逐渐增加到10%(适议此阶段每隔15天停喂1天,以调节泥鳅肠道,降低肝胆负荷,预防肠炎和肝胆疾病),保持健康:10月份以后气温逐渐下降,投饵量也应逐渐减少,当水温低于12℃时,就要完全停止投饵。总之,每天具体给予多少投饵量,要视天气、水温、鳅鱼摄食情况而定,一般以30分钟内吃完为宜。雷雨天、气温高于30℃或低于12℃都不要喂;每次投饵时,要分几次撒,不能一下倾入池中。投饵要每天定时,投喂的饮料不要随便更换,质量要保证。发霉、腐败变质的饲料决不能用。

在投喂配合饲料的同时,还要培育水质,繁殖浮游生物饵料,给鳅鱼提供天然的浮游生物饵料。应根据水质性况进行施肥。可施经过发酵腐熟的有机肥,如人、畜粪、沼水,也可施化肥,如尿素、碳酸氢氨、过磷酸钙等。一般用量为每亩5公斤左右,具体应根据水质而定。还可栽培苏丹草、黑麦草,趁嫩割取切碎饲喂,既可节省部分精料,又可改善泥鳅肉质。

五、日常管理

注意保持池塘水质的肥、活、嫩、爽,水色以黄绿色为佳,池水透明度以15~20厘米为宜。每周应换1~2次,有鲜活流水更好:坚持每天巡塘3次,注意池水的水色变化和台湾泥鳅活动情况;如果气温在30℃以上或低于12℃,都要及时加深池水,防止泥鳅热死或冻坏;室外养殖,除了池中有1/3水面的水生植物(如无土栽培的蔬菜、水浮莲等)外,夏天最好有遮阳棚;发现有不少泥鳅浮出水面蜉吸时,说明水中缺氧,要及时换水1/3;定期投喂预防鱼病的药饵,并定期消毒;发现病害时应及时治疗;对进水口、排水口、塘埂等要经常检查,发现漏洞及时修补;在气候环境发生突变时(如天气闷热、气压低、有雷阵雨或连日阴雨等),应注意观察成鳅是否浮头,浮头严重时应及时充注新水。

六、鳅病常见病害的防治

1.水霉病。是由水霉、腐霉等真菌感染所致,大多因鳅体受伤导致霉菌孢子在伤口繁殖并侵入机体组织,肉眼可见发病处生长有白色或灰白色棉絮状物。防治方法:用400ppm的小苏打与食盐配制而成的混合液全池泼洒。

2.赤鳍病。是由短杆菌感染所致,病鳅鳍部、腹部、皮肤及肛门周围充血、溃烂,尾鳍、胸鳍发白、腐烂。防治方法:用1ppm的漂白粉全池泼洒。

3.打印病。是山嗜产气单孢杆菌寄生所致,病鳅病灶浮肿、红色、呈椭圆形、圆形、患处主要集中在尾柄两侧,似打上的印章。防治方法:用0.7ppm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全池泼洒防治车轮虫病和知杯虫病。用0.5ppm的90%品体敌百虫全池泼洒防治三代虫病。

七、台湾泥鳅的捕捞、暂养和运输

1.捕捞。台湾泥鳅由于不钻泥,很好扑捞。在亩产1500公斤以上的高密度饲养情况下,甚至在池埂上不需下水,用手抄网就可捞上数百斤;如果需要量大,可用拖网扑捞;还可用地笼扑捞;如果要彻底清塘,可在池塘的排水底口外套张网,随着水体从排水口流出,台湾泥鳅慢慢集中到鱼坑中,并有部分随水流到张网中,再用水冲洗集鱼坑,台湾泥鳅使全部集中于张网中。

2.暂养。台湾泥鳅同本地泥鳅一样,起捕后,最好放在鱼篓、网箱、水缸或水泥池中用清水(不投喂)暂养数天,使其排除鱼体内的粪便,提高运输成活率;同时,除去肉质中的泥腥味,改善食用口味;集中于一处,也便于成批起运。

3.运输。成鳅皮肤的呼吸功能很强,运输较方便。近程运输可采取干法运输。即将台湾泥鳅装在容器内,保持皮肤湿润就可作近距离运输;中程运输可用木桶或运鱼篓袋运,一般每公斤水体可装运1~1.5公斤台湾泥鳅,在气温15℃时装运时间可保持5~8小时;远程运输采用降温措施,即将鲜活的台湾泥鳅置于5℃左右的冷藏车中控温运输。

八、养殖台湾泥鳅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选好种苗。目前,由于各种原因,大多泥鳅养殖场没有进行泥鳅选育,年年利用本场亲鳅配种,造成近亲繁殖,引起品种退化严重,后代不仅个体越来越小,生长速度越来越慢,而且生活力越来越弱,易发病、死亡率高。在生产上体现养殖不赚钱甚至亏本。解决办法:一是初养者必须要到有科技实力的大型泥鳅苗种场引种;二是每年要进行血液更新。就是说,每年都要 换雄鳅。最好建立选种选配方案,做到有计划有目的有条不紊;三是要不断选种,存优去劣。每年从所繁殖的后代中选择生长快、个体大的留下做种,余下的养大作菜鳅出售。这样,经世代培育,鳅种会越来越好。

2.饲喂品牌饲料。一般来说,品牌饲料都出自于大的饲料厂家,其技术和加工设备都比较过硬,因此其饲料质量也比较高而稳定。这对保证泥鳅正常生长、减少饮料消耗、降低饲养成本非常重要。尤其是台湾泥鳅,因为生长快,必须营养跟得上,才能发挥它的生长优势,否则还不如本地泥鳅。要求饲料中优质粗蛋白质含量应达到35%。

3.密度不要过高。密度过高,不仅个体长不大,影响产量和产品质量,而且容易造成缺氧而泛池死鱼。一般每亩鳅池投放鳅种3~5万尾,要严格掌握。

4.注意调水。一是要调节水色。要求水色为黄绿色,水体透明度15~20厘米。如果水色变为黑色要立即换水;如果水体透明度超过20厘米,应及时施肥;二是特殊天气,如气温30℃和低于10℃时要及时加深水位。且要注意所加入的新水与原池水的温差不要超过2℃,因此必须要有蓄水池,让外来水先在蓄水池存放后,再放入鳅池中。

5.搞好品种搭配。每亩鳅池中应搭配放养鲢、鳙鱼各20~30尾。这不但能净化水质,而且可额外获得收益。

6.注意增氧。台湾泥鳅个体大需氧量也大,往往容易缺氧。因此,如果不是流水养殖的情况下,最好安装增氧机。当泥鳅浮头时及时开机充氧,或每天定时充氧。

7.预防天敌。水鸟对泥鳅危害极大,可造成减产甚至绝收。因此必须要有防鸟网。为防鼠、蛇等危害,池周围还要用网围起来(用脚要埋入地下30厘米)。

8.遮阳。由于泥鳅池水浅,炎热的夏天很容易因水温而烫死泥鳅,特别是台湾泥鳅不会钻泥更加危险。因此,除了在1/2的水面上放养水生植物(水葫芦、水浮莲或蔬菜)外,最好要覆盖遮阳网(可与防鸟网重叠)。

9.消毒保健。要定期或不定期的向鳅池泼洒生石灰乳或其他消毒药物,进行池塘消毒。同时,还要投放预防肠炎等病的药饵,确保健康养殖。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