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兴文县地处乌蒙连片区域,是省级贫困县,兴文脱贫的一项重要举措,便是结合每个乡镇特有的农特产品进行产业转化,让原来靠在矿山等地打工的“工人”变身农民

宜宾养殖致富案例_种植养殖致富的案例_致富养殖业

村民在家门口通过蚕桑种植竹荪

矿长变农民 年收入20万

眼下进入蚕桑收茧的尾声,兴文县周家镇洛浦村村民王天猛不仅要清理蚕室,还要为来年的养蚕打下基础,料理即将出售的林下养殖的乌骨鸡。

王天猛原来在矿上工作,是个矿长,煤矿关闭后便失业了,无心务农的他便外出闯荡。借助乡村振兴的东风,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周家镇提出了“人平两亩桑 脱贫奔小康”的口号,王天猛回到农村,在镇上带头流转土地栽桑养蚕,建起了小蚕共育室,搞起了林下养殖乌骨鸡。

2017年,王天猛流转土地发展的60亩桑园综合收入达26.65万元,亩平均收入4441元,今年,综合产值达到了37.6万元。

种植养殖致富的案例_致富养殖业_宜宾养殖致富案例

着力“党建+乡村振兴”,推动发展转型

“以前在厂里务工虽然工资高,但安全风险大,现在当回农民,只要路子选对,勤劳肯干,收入也比较可观。”王天猛说,60亩土地37.6万元的年产值还不是他理想的数字,而且光自己个人还不行,还要带动周围的老百姓增收致富。

据了解,如今兴文县周家镇在经过多方考察和论证研究后,借助周家地理、气候条件适合栽桑养蚕的优势,引进石海茧丝绸公司在全镇大力发展蚕桑产业,号召工人“下岗不失业,回家栽桑叶”。利用煤矿工人组织化程度高、吸收新鲜事物能力强的特点,组织下岗工人进行思想疏导,消除思想顾虑,积极引导他们参与到蚕桑产业发展中来。

2018年,周家镇桑园面积达到了14705亩,共育室35个,养蚕户1734户8472人,养蚕14391张,产茧79.3185万公斤,折合15863.7万担,蚕茧产值3774.5191万元。2017年7月,周家镇被四川省农业厅授予 “四川省特优蚕茧生产基地”称号。

致富养殖业_种植养殖致富的案例_宜宾养殖致富案例

发展乡村旅游

产业融合发展 地产值超3.5万元

“万亩地亿元钱”是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中对土地收益新的目标定位。而栽桑养蚕,即便在桑园丰产期,就周家镇而言,每亩桑园的产值最多也就8000元。要实现“万亩地亿元钱”目标,必须破解单一的栽桑养蚕模式,走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子。

2012年以前,周家镇主要产业以煤硫采掘业为主,经济发展长期依赖于煤硫资源的开发,资源采掘业占周家产业的70%以上,农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所占比例甚小,农业结构仍以传统农业为主,随后,周家镇依据地理优势提出了“人平两亩桑,脱贫奔小康”的蚕桑产业发展之路,2017年,全镇蚕桑栽种面积达到15299亩,现增收1369.54万元,养蚕户人均增收3042元。

“周家镇人均收入在2012年前就是1万多,如何能够让提高土地产值,我们通过引进企业和吸引返乡创业青年,成立了兴文县野珍竹荪蔬菜合作社。”周家镇党委书记李文志说,合作社流转了500亩土地,2017年6月开始,经过1年的试验发现该合作社通过市场化运作能够依靠现有的桑林地实现数倍产值。

宜宾养殖致富案例_种植养殖致富的案例_致富养殖业

以前在矿工企业上班的村民开始回到农业中来

合作社负责人王大元算了这样一笔账,一亩蚕桑年产值在7000元左右,通过桑枝作为原材料埋在桑林下,在每年10月至次年3月种植彩云菇,亩产6000斤左右,可实现18000元,同时在3月至9月进行竹荪种植,按照目前市场价干鲜竹荪50元/斤,能够实现约20000元。“这样亩蚕桑地收入原来从的7000元提高到45000元。”王大元说,由于周家镇气候好,水质好,农产品深受消费者喜欢,预计今年整个合作社将除开开支外能够实现产值超450万元。

与此同时,相关的蚕桑产业链条已初具规模:桑葚酒、桑枝茶、桑枝菌、桑枝碳、蚕桑全宴、桑园虫·草香猪等等。蚕桑产业早已成为了周家镇的支柱产业。

为了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增加农民收入,实现产业扶贫,周家镇探索推行了以蚕桑为龙头的“桑+N”产业发展模式,破解了单一的栽桑养蚕格局,如今每亩土地的综合产值突破35000元,净收益超过15000元,农业产业融合发展走出了新的路子,成功实现了经济由“黑”变“绿”,转型发展取得初步成效。

领导说了,您点一个

小编工资涨五毛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