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青蛙养殖方法,尤其涉及一种青蛙生态养殖方法。
背景技术:
青蛙,其异名蛙、长股(《别录》),田鸡、哈鱼等(《纲目》),为蛙科动物黑斑蛙(Rana nigromaculate Hallowell)或金线蛙(Rana PlancyiLataste)等的总称,是典型的水陆两栖蛙类;在我国东北三省和南方省份分布很广。青蛙集食、补、药于一体,其肉质细嫩可口,系上佳绿色食品。据《东北动物药》纪载青蛙鲜用或阴干备用,可“全体入药”,有“利水消肿、解毒止嗽”之功效。其成体的胆、肝、脑、皮均可供药用,幼体蝌蚪有延寿之作用。青蛙捕食害虫,有“农田卫士”之称。随着青蛙人工生态养殖的发展,它在无公害水稻发展,提供丰富蛙类产品等将起到重要作用。
现在,我国中国林蛙处于人工生态养殖,而中国虎纹蛙和棘胸蛙均为圈养。圈养投入大,成本高,技术要求高,由于饲养密度大,得病机率高,产品难以达到绿色要求。目前国内青蛙处于试验性圈养。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青蛙生态养殖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予以实现的一种青蛙生态养殖方法,主要由选种、产卵,卵团采集与孵化,蝌蚪的饲养与变态管理,幼、成蛙放养,冬眠及回捕的过程组成,其特征在于(1)卵团的采集和运输卵团、散碎的卵团都采收用于孵化;装运器具透气,其内水深≤2cm,装卵团高度≤30cm;(2)卵团的孵化卵团按排出的先后,依次放入选择在水源、植被和虫源皆备均佳,水源无污染的河、溪、塘、库的林缘边或草地,或在存水的坑、泡、泽、水田地及其周边地带的饲养场中修筑的孵化池内;其水深15cm,其面积为饲养池的1/10,且与饲养池呈子母式结构,二池的进、出水口成对角线设置;卵团入池后不再翻动,孵化期间尽量少补水,保水量,保水静、浅、稳,并防止水温>25℃;(3)蝌蚪的饲养是于建在孵化池后,其进、出口亦成对角线设置,水深为35cm的饲养池内进行;饲养坚持看中喂,喂是以1000个卵团孵出100万尾蝌蚪为基准,制成的以含淀粉、蛋白质和矿物质的植物和动物性粉料构成的精饵,与熟化的动物下脚料、青嫩植物原料组成的其重量份比=100∶40-50∶2000的饵料;饲养密度≤2000尾/1m2;(4)蝌蚪变态管理蝌蚪进入变态期时,立即捞出速装运至变态池;装运容器内清水高≤2cm,其密度为1尾/2cm3,容器中放有嫩绿枝叶,保透气、幼蛙不挤压,用纱窗扎盖容器口;变态池水温为24-30℃;向变态池内投撒动物性高蛋白熟化饵料;在距变态池旁6-8m处,在卵团孵化期时,就人工扬撒助繁适于幼蛙食用的昆虫所需要的虫饵—熟化玉米面粥,冷却后加其重量的0.2-0.3%的糖化酶,经糖化稀释成稀粥状饵料;蝌蚪变态期前,放养区要施以灭鼠措施;围捕变态幼蛙,应直送放养场、放养点;(5)幼、成蛙放养为生态放养,人工使其群体均布于放养区,自行觅食和生息,捕食水田、旱田、林木或草丛中的害虫,及上述的助繁地表的昆虫;上述的青蛙生态养殖方法,其所述的向孵化池内投放卵团量为15-20团蛙卵/1m2。
上述的青蛙生态养殖方法,其所述的蝌蚪饵料所用的精饵,以重量份计,其100份中含玉米面45-55份,黄豆粉35-45份,鱼骨粉8-12份。
上述的青蛙生态养殖方法,其所述的向变态池内投撒动物性高蛋白熟化饵料,是指动物下脚料熟化品。
上述的青蛙生态养殖方法,其所述的人工扬撒助繁适于幼、成蛙捕食的昆虫所需的粥状饵料,是指玉米面中加其6倍重量的水,煮成熟粥,冷却≤30℃后,加入玉米面重量的0.2-0.3%的糖化酶,然后糖化24-48h后,再加入熟粥重量的4-6倍的清水,搅匀即成。
实现上述的青蛙生态养殖方法所需要的青蛙饲养场地,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饲养场地选择在水源、植被和虫源皆备均佳,永久和临时水源均无污染地带;水源周边陆地有野生或人工乔、灌木和蒿草丛,并且无脊椎昆虫种类多,密度和群体大为宜;适宜选在河、溪、塘、库的林缘边或草地,或存水的坑、泡、泽、水田地及周边地带;
上述的青蛙生态养殖场地,其所述的场地内就近集中或分散修筑子母式孵化池和饲养池,二池面积之比为1∶10,水深分别为15cm和35cm,二池进、出水口均成对角线设置。
上述的青蛙生态养殖场地,其所述的孵化池和饲养池池水以列单排单灌,并且水呈流动状态。
上述的青蛙生态养殖场地,其所述的孵化池为实、平、浅;饲养池为浅、中、深的浅锅底形。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显著的进步(1)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简单易行,易掌握;(2)本发明采用的青蛙生态养殖的方法,适应青蛙生活习性,捕食害虫,扼制林、农、牧业虫害的发生,尤其水田害虫,对实现稻米绿色化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利于青蛙自身和其他动物生态平衡,有明显生态效益;(3)青蛙放养时捕食害虫,可降低养殖成本,投入产出比是圈养的5-10倍,经济效益高;(4)可为社会提供集食、补、药于一身的纯绿色、天然蛙类产品。
附图为本发明的子母式孵化池和饲养池示意图,其中1-孵化池2-进水口3-出水口4-饲养池具体实施方式
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如下实施例本发明的青蛙生态养殖方法的起步,是从天然青蛙中采收1∶1雄雌蛙于浅水、稳水中交配产卵,其卵团经人工孵化,蝌蚪喂养,变态成幼蛙,经疏散放养,秋分至寒露期间(6-7℃)入土冬眠。下一年度4月末到5月初出土,成蛙散放,开始生态放养,捕食昆虫,秋分至寒露期间(6-7℃)入土冬眠;第三年谷雨至立夏(4月末到5月初)出土,此时成蛙已经性成熟,可进行选种繁殖。
(1)养殖场地选择养殖场地是青蛙养殖的基本活动场所,其自然生态、资源的优化,为以后人工养殖创造一个规范化的养殖场地;发挥资源优势,是取得良好养殖效益的基础。因此要选择适宜青蛙繁衍生息所需要的水源、植被及虫源俱佳地带。
养殖场选择选在河、溪、塘、库的林缘边或荒草地;存水的坑、泡、泽、水田地及其周边地带。
①水源—卵团孵化和早期胚胎发育期应有适量无污染的永久性水源,夏、秋季应有临时性无污染水域;②植被—水源周边陆地能生有野生或人工栽培的乔、灌木、或蒿草丛;③虫源—以无脊椎昆虫种类多,种群体数量与密度大为宜;④环境—以少干扰少敌害为宜;⑤有效放养面积的估算—以有临时性以上水源周边(不含较大水域面积)之外,不超过20-30m为度进行估算为宜;⑥适宜的放养密度—每年有效放养面积,保证放养变态后的幼蛙,每平方米不可超过2只。
(2)养殖场的基础设施建设①设养殖场活动中心,建临时管理房,就近集中或分散修筑如附图所示的子母式孵化池1和饲养池4,二者面积比为1∶10。孵化池有效利用水面积,按15-20团蛙卵/1m2投放;二池进、出水口均按对角线设置,水深分别为15cm和35cm左右,水由进水口2入孵化池1,并由与其进水口2成对角线的出水口(即饲养池的进水口)进入饲养池4,再由饲养池4的出水口3流出,水呈流动状态。前池(孵化池1)实、平、浅,后池(饲养池4)可呈浅中深的浅锅底形。池水以列单排单灌;②蝌蚪变态(疏散)池应在整个放养区内均布,也可用原有静水坑、池代替;③蝌蚪饲养期水源无保证的,应有蓄水设施或设备。
④无特殊情况免设防逃御障;⑤要有蝌蚪饵料加工锅灶;备有相应工具与设备操网、栏网、刀、锹、桶、铁锅、手提充电灯、水泵等。
(3)卵团的采运卵团是青蛙种苗之源。养殖2年后,应有计划的按超倍数量、雄雌1∶1的比例留种。
①散碎的卵团照样能孵出蝌蚪,故同时采收;②采收用操网捞卵,装卵用容器内水高不超过2cm;无论盛装还是运输,装卵团高度≤30m,用透气性器具,防止胚胎窒息致死,忌温高于30℃;③青蛙卵不易保持原团块,故应用重量估算卵块或卵粒较准确;(4)卵团孵化这是指卵团早期胚胎发育的全过程,从卵裂到蝌蚪腮盖完成,正常需要10天左右。这是青蛙养殖关节环节之一,孵化卵团数量是否相当,条件是否适宜,孵化率高低,均关系到养殖成果。
①在卵团入池前一周(4月末至5月初),要对子母池进行普遍干消毒,生石灰用量大于40kg/每亩。消毒后灌水洗池,再放进清水(其水深15cm左右)备用;②卵团按排卵先后顺序分别入池,入池后就不可再翻动;③孵化期间尽量少补水,保水量,保静水,保浅水,保稳水,防止水温过高(25℃以上);④应做到卵团不积堆,不受泥沙污染,不受冻害,不遭敌害;⑤当大部分蝌蚪出胶膜时,应缓缓增加水量,再提高水层深度5-10cm。
⑥孵化期间要注重培富未来蝌蚪饲养池的池水(主要指水中微生物)。
(5)蝌蚪的饲养蝌蚪从鳃盖完成到变态是青蛙幼体发育的重要时期,约需3-4周。饲养蝌蚪是青蛙养殖生产中最重要的环节,其管理好坏,蝌蚪成活率的高低,是否能培育出个大体壮的蝌蚪,直接关系到变态幼蛙的数量和质量。主要饲养活动是看、喂、管,即在看中喂,看中管。
①饵料的大体数量与配比。以1000个卵团孵出100万尾蝌蚪为基准,需精饵料100公斤,其中黄豆粉占35-45%,玉米面占45-55%,鱼骨粉占8-12%;另需熟化的动物下脚料40-50kg,青嫩植物原料2000kg;参见表1给出的组方的三个例子表1 100万尾蝌蚪饲养饵料的组成
上述100kg精饵1天为1-2次约20天左右投完;所述的40-50kg的动物下脚料约在10天内喂完;而2000kg青嫩植物原料,自开始喂养到停食时用完。
开口食是否需投喂蛋黄或豆浆,应视蝌蚪入饲养池时水体的培富程度而定;不同喂养期饵料的营养成分配比及形态(糕、胨、片等)应按蝌蚪对营养之所需和摄食能力而制定;②应注意a每次投饵料量不可过多,防止剩食对水体的污染;b投饵每日2次;c保持长流水,防止池水温过高,防止池水体缺氧,防止水质污染过重;d严防蝌蚪密度过大(≤2000尾/1m2);③蝌蚪饲养期病害防治见附表“青蛙常见的主要病害防治”。
(6)蝌蚪变态管理变态是指蝌蚪向蛙变化的过程,认真观察可发现变态期三天左右,蝌蚪对投饵不感兴趣,绝大多数停止进食;体表色变淡变黄;个体出现前肢芽,腹部变瘦,体形趋小;极个别伸出前肢。在此期间,马上用操网于早、晚捞出快装快运到变态池(疏散池),也可于原池变态;围捕变态幼蛙直送至放养点(只能在靠近水域边处)。其中①运送欲变态蝌蚪需带水装运,每2立方厘米装一尾蝌蚪;②变态池水温应保持在24-30℃;③向变态池内投放少量动物性高蛋白熟化饵料—熟化后动物下脚料,如鸡、鸭、鹅、猪、羊、狗、牛等内脏煮熟,加工成小块。视池水“肥瘦”情况,先少投后多投点,主要看变态情况灵活掌握。促使发育慢的蝌蚪早日进入变态期;④直接运送变态幼蛙时,盛装幼蛙容器中先装≤2cm深的清水,幼蛙不可盛装过多,容器中放有嫩绿枝叶,确保透气、幼蛙不受挤压,并用纱窗扎盖容器口。
⑤在距变态池旁,须在卵团孵化期时,就采取人工扬撒适宜幼蛙捕食的昆虫所需的助繁饵料—稀粥状饵料。它是由玉米面加其重量的6倍清水煮成熟化粥冷至30℃以下,向粥内添加从市场购进的糖化酶,其用量为玉米面重量的0.2-0.3%,拌匀糖化24-48h,然后再加进粥重量的4-6倍的清水搅匀即可施撒(表2给出三个例子对应的“稀粥状饵料”的组成)。扬撒稀粥状饵料是为了保证幼蛙登陆开始水陆两栖生活时,就有充足的活饵可觅食。
表2 幼、成蛙捕食的昆虫所需助繁饵料—“稀粥状饵料”组成
表中仅表示“稀粥状饵料”的组成,并非实际扬撒的量。扬撒虫饵越多越好。
⑥在蝌蚪变态期前,每年要对放养区进行2-3次药物灭鼠,但药物必须符合不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7)幼、成蛙的放养青蛙从变态幼蛙到商品蛙,需三年时间,能否确保成活率、商品率,放养也是养殖生产活动中重要环节之一。放养是对刚变态的幼蛙、一龄幼蛙和成蛙的放养。放养青蛙与放养其他类动物有所不同,就是使其群体合理、均匀地分布到放养区中,自行觅食生息,不需早放晚收,也不用时时圈赶,也不必投喂人工饵料,从而体现出本发明青蛙生态养殖方法的低投入高受益之所在。人工放养充分挖掘资源优势,间接有目的地对放养的青蛙采取相应的人工助放与管理措施。
①助送、放措施变态幼蛙体弱小,无力长途跋涉,为使每个个体都能获足食物,需人工助送、助放,合理疏散。集中繁殖后的成蛙,体能消耗大,产后应马上疏送到水域边植被条件最适宜的陆地进行生殖后暂息,恢复体能后再开始活动。
②助繁地表适宜青蛙捕食的昆虫措施青蛙捕食量一般约为自身重的8%,最大为25%。每生产0.5kg青蛙需要活饵1.25kg。人工放养青蛙密度大于野生密度,难以单繁殖如此多的活饵,这就需就地借助昆虫资源(种虫与虫饵),助繁昆虫,实践证明这是最可取、最奏效的选择。青蛙从水田、旱地、野生和人工草丛、树木中捕食昆虫近百种;人工应向青蛙多集中的旱地扬撒助繁地表青蛙捕食的昆虫饵料(上述的“稀粥状饵料”),以提高适宜青蛙捕食的昆虫量。
③助防敌害措施鼠类是青蛙最主要天敌,每只鼠在15-20天内平均捕食幼蛙100-150只。因此,每年要集中实施2-3次毒鼠措施。
(8)冬眠。
这是青蛙越冬避寒和生殖发育的需要。饲养者应留心观察掌握冬眠地点,这对实施放养和回捕极为重要。
①回捕原则持证回捕;捕大留小(二年生成蛙可适当捕个头大的作商品);超倍留足种蛙,余下供外场。
②回捕时间为每年白露至霜降期间,早捕影响质量,晚捕难度增大;③回捕地点一般在浅水域边,水边陆地;离水较近的窝风向阳、冻层浅的沟壕旁、田埂、旱田平地或坡地、田与林交汇处及山角下等。
④回捕方法为光诱捕、味引捕、操网兜捕、挖穴捕等,应根据时期、时间和地点而异;⑤盛装、运输与暂存。用透气的袋、篓、捅均可。暂存放逃、防天敌伤害、防止挤压伤亡,尽量减少体能营养消耗。
(9)疾病防治养蛙防病害应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青蛙常见的主要疾病见附表(坚持无公害标准)。青蛙生态养殖过程中,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持证上岗,饲养办饲养许可证、回捕办回捕许可证、运输办理运输证明、出售办理出售证、加工办理加工证,做到依法饲养、管理、回捕、运输、加工、销售。
青蛙常见的主要病害防治
权利要求
1.一种青蛙生态养殖方法,主要由选种产卵,卵团采集与孵化,蝌蚪的饲养与变态管理,幼、成蛙放养,冬眠及回捕的过程组成,其特征在于(1)卵团的采集和运输卵团、散碎的卵团都采收用于孵化;装运器具透气,其内水深≤2cm,装卵团高度≤30cm;(2)卵团的孵化卵团按排出的先后,依次放入选择在水源、植被和虫源皆备均佳,水源无污染的河、溪、塘、库的林缘边或草地,或在存水的坑、泡、泽、水田地及其周边地带的饲养场中修筑的孵化池内;其水深15cm,其面积为饲养池的1/10,且与饲养池呈子母式结构,二池的进、出水口成对角线设置;卵团入池后不再翻动,孵化期间尽量少补水,保水量,保水静、浅、稳,并防止水温>25℃;(3)蝌蚪的饲养是于建在孵化池后,其进、出口亦成对角线设置,水深为35cm的饲养池内进行;饲养坚持看中喂,喂是以1000个卵团孵出100万尾蝌蚪为基准,制成的以含淀粉、蛋白质和矿物质的植物和动物性粉料构成的精饵,与熟化的动物下脚料、青嫩植物原料组成的其重量份比=100∶40-50∶2000的饵料;饲养密度≤2000尾/1m2;(4)蝌蚪变态管理蝌蚪进入变态期时,立即捞出速装运至变态池;装运容器内清水高≤2cm,其密度为1尾/2cm3,容器中放有嫩绿枝叶,保透气、幼蛙不挤压,用纱窗扎盖容器口;变态池水温为24-30℃;向变态池内投撒动物性高蛋白熟化饵料;在距变态池旁6-8m处,在卵团孵化期时,就人工扬撒助繁适于幼蛙食用的昆虫所需要的虫饵—熟化玉米面粥,冷却后加其重量的0.2-0.3%的糖化酶,经糖化稀释成粥状饵料;蝌蚪变态期前,放养区要施以灭鼠措施;围捕变态幼蛙,应直送放养场、放养点;(5)幼、成蛙放养为生态放养,人工使其群体均布于放养区,自行觅食和生息,捕食水田、旱田、林木或草丛中的害虫,及上述的助繁地表的昆虫;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青蛙生态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孵化池内投放卵团量为15-20团蛙卵/1m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的青蛙生态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蝌蚪饵料所用的精饵,以重量份计,其100份中含玉米面45-55份,黄豆粉35-45份,鱼骨粉8-12份。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青蛙生态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向变态池内投撒动物性高蛋白熟化饵料,是指动物下脚料熟化品。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青蛙生态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人工扬撒助繁适于幼、成蛙捕食的昆虫所需的粥状饵料,是指玉米面中加其6倍重量的水,煮成熟粥,冷却≤30℃后,加入玉米面重量的0.2-0.3%的糖化酶,然后糖化24-48h后,再加入熟粥重量的4-6倍的清水,搅匀即成。
6.实现权利要求1所述的青蛙生态养殖方法所需要的青蛙饲养场地,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饲养场地选择在水源、植被和虫源皆备均佳,永久和临时水源均无污染地带;水源周边陆地有野生或人工乔、灌木和蒿草丛,并且无脊椎昆虫种类多,密度和群体大为宜;适宜选在河、溪、塘、库的林缘边或草地,或存水的坑、泡、泽、水田地及周边地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青蛙生态养殖地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场地内就近集中或分散修筑子母式孵化池和饲养池,二池面积之比为1∶10,水深分别为15cm和35cm,二池进、出水口均成对角线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青蛙生态养殖场地,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孵化池和饲养池池水以列单排单灌,并且水呈流动状态。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青蛙生态养殖场地,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孵化池为实、平、浅;饲养池为浅、中、深的浅锅底形。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青蛙生态养殖方法,其特点是养殖场水、虫源和植被俱佳,水源无污染。散碎卵团也采收孵化,装运器具透气,水深≤2cm,装卵团高≤30cm。卵团按排出先后依次入孵化池,不再翻动;孵化期保水量,水静、浅、稳,防止水温超过25℃。蝌蚪食饵以千个卵团孵出100万尾蝌蚪计,由含淀粉、蛋白质和矿物质的动植物性粉料构成的精饵,与动物下脚料和青嫩植物原料组成的重量份比为100∶40-50∶2000的饵料,饲养密度≤2千尾/1m
文档编号A01K67/00GK1539273SQ200310109969
公开日2004年10月27日 申请日期2003年10月30日 优先权日2003年10月30日
发明者陈凤, 陈 凤 申请人:吉林省舒兰市诚信蛙业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