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水生楚葵,弥望碧无际。泥融燕嘴香,根茁鹅管脆。”清代诗人张世进在诗中称水芹为“楚葵”,嫩脆鲜香,菜之美者。

/strip/ignore-error/1|imageslim" />

抢抓机遇种水芹,从脱贫到致富

宜兴市的万石地区早在清末时期就有水芹种植。逢年过节,水芹几乎是农家待客必不可少的菜肴。新中国成立后,水芹种植大都在宜兴市万石镇大尖村,离后洪村30公里远。直到2006年,342省道改线需要穿越大尖村的水芹种植基地,大尖村停止了水芹种植,后洪村随即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在该村卞家组规划了100多亩水田。

/strip/ignore-error/1|imageslim" />

当年,时任后洪村党总支书记的濮焕中,带着水芹种植“土专家”谢玉西等人,和村民们商讨采用股份合作形式开始发展水芹产业,并创办了“陶都”牌水芹,计划规模化种植水芹,让后洪村能有一个可以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支柱性产业。“当时有很多质疑,村民们问的最多的就是‘能种好吗?卖的出去吗?’”谢玉西说道:“时间证明,我们的努力有了回报。”

/strip/ignore-error/1|imageslim" />

如今,在后洪村从事水芹产业的社员有382户,带动本地及周边500多户农户就业,水芹规模化种植面积约2000亩,年产量12000吨,2020年年产值更是突破亿元大关。从2001年被确定为扶贫村,到如今成功创建为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后洪村前进的每一个脚步都坚实而有力。

/strip/ignore-error/1|imageslim" />

突破季节局限,研发“四季芹”

后洪村的水芹生产逐步形成了“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为了增加产量,但鉴于传统的水芹生产一年只能种植一季,合作社又经过技术攻关,与扬州大学紧密合作,成功培育了“伏芹”、“秋芹1号”、“春晖”等6个水芹新品种,做到了一年四季都有水芹种植、收获上市的理想效果,填补了国内相关研究的空白,获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10年1月,成功申请“反季节浅水芹生产工艺”专利(专利号:201010017987.X)。

/strip/ignore-error/1|imageslim" />

此外,依托水芹资源优势,后洪村又积极发展茨菇、荸荠、莲藕、茭白等“水八仙”产业,现有种植基地约1000亩,水生蔬菜品种多、质量优,在苏南地区也具有较强的市场影响力。

/strip/ignore-error/1|imageslim" />

发展的脚步从未停止。后洪村又积极与高校合作,建成上马水芹酱菜生产线,水芹面、水芹粉等深加工产品也已完成研发。万石镇后洪村党总支书记沈杰表示:“接下来,我们还会继续加大深加工产品的投入,增加水芹产业的附加值。”同时,还将建立蔬菜冷藏保鲜中心、初加工中心、太湖水芹研究院等,发展“农业+物流”、“农业+研究”、“互联网+”电商营销,拓宽水芹销售渠道,打响产业品牌知名度。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许倩倩

校对 盛媛媛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