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日,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印发《新一代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天地图)建设总体实施方案》,推动天地图由单一地理信息服务向综合地理信息服务转型。新的平台该如何建设?此前,自然资源部组织10个省(区、市)开展了新一代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以下简称新平台)建设试点,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方案、软件工具、工作机制等,为全面开展新平台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可借鉴的经验。我们将试点经验摘编如下,以飨读者。

浙江

省市县协同,在线“即采、即审、即发”

明确省市县分域更新的职责。将数据更新和年度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运维工作结合。明确省级节点为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及全省数据在线更新提供技术支撑,承担数据库的维护和基础服务统一发布,市县节点负责本辖区内数据更新的组织实施、质量管理等工作,负责本地节点建设及特色服务的发布。

建立变化信息引导的更新流程。省市县共建变化信息引导池,接入发改、建设等部门的工程建设信息,通过在线联动更新工具,将原来线上、线下混合作业流程全部移至线上,将数据更新、服务发布等相对独立的环节转化为集数据更新、服务发布于一体的数据在线更新服务模式,从串行的6个环节缩减为“在线更新、即审即发”2个环节,实现地理信息要素更新的减环节、提时效。

研制全流程在线联动更新工具。更新内容包括新增楼址、门址等地址数据。重大要素更新周期缩短至15个工作日。研发在线更新工具、在线拟合接口、矢量瓦片快速更新发布技术,解决多端、多用户并发更新数据不一致等问题,支持省市县在线协同高效更新,实现“即采、即审、即发”。

构建并行在线质量巡检机制。在数据更新发布的同时开展质量巡检,将原更新过程中分环节、分批次的质量控制变为全流程、全时段数据服务效能的监管。

通过上述做法,浙江省地理信息要素更新到发布的时间从3~4个月缩短至20个工作日左右,实现了地理信息要素更新服务的提质增效。

规划的经验启示_借鉴优质规划经验分享_优秀规划案例

在线联动更新工具

安徽

以变化驱动协同更新

探索形成省市县协同更新工作机制。在更新范围上,以城市建成区为界,省市县三级节点互补更新;在更新内容上,省级节点重点更新建成区外矢量和影像,市县级节点重点更新建成区内矢量和兴趣点,充分发挥省市节点各自数据优势和技术特点。建立了基于“多测合一”政务管理信息的转换更新、基于遥感影像的重点要素变化更新、基于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综合更新的多样化地理信息动态更新机制,多种更新方式动态组合,共同保障数据服务现势性。“天地图·安徽”省级节点充分利用影像统筹机制,统筹获取影像并分发至省市县节点,将其作为更新的数据源,实现资源集约利用和更新任务集中管理。

构建了全流程联动的更新技术体系。省级节点利用多时相影像提取变化后,将经核查的图斑通过省自然资源专网推送至市级节点,保障试点地区数据的快速更新。确定了“离线更新、在线提交”的基本思路,缩短更新数据的上线周期,同时探索形成基于云数据库的在线更新和质检能力,支持对重要要素进行在线更新,并对数据更新和整合流转全过程进行质量控制。

部省统建一体化云基础设施,提高平台的业务应用支撑能力和基础设施集约化建设水平。

山东

构建众包作业、横向融合、实时发布的更新体系

构建了“政府发包、公众参与”的众包更新作业模式,提高重点要素数据更新时效性。该模式鼓励全民参与地理信息数据更新,实现了基础地理信息更新由单纯依赖专业队伍向“专业队伍+社会公众”的转变。为激发公众参与众源更新的热情、提高地理信息数据更新质量,山东省每年列支3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用户奖励。

“众包更新”模式主要包括以下三种:一是地图有奖纠错模式,面向平台注册用户,针对道路、村居社区、兴趣点等进行在线纠错,用户通过“天地图·山东”APP、微信公众号、微信小程序等方式提交纠错信息,经核实采纳后予以奖励。二是定向任务包模式,面向测绘队伍、热心网友等特定群体,定期发布相关区域调查任务包及对应奖励价格,注册用户竞领任务包后在规定期限内完成核查,经核实采纳后予以奖励。三是无人机派单模式,面向省内外测绘资质单位和无人机爱好者,用户通过接单进行重点区域遥感影像数据的就近获取,实现遥感影像的“众包更新”。

此外,山东省还构建了全省房屋数据语义化更新机制,极大提升了平台数据聚合人口经济信息的能力;研发了“在线配图、实时发布”的协同更新软件,构建了任务驱动的“自动配图、智能巡检、秒级发布”快速发布体系,解决了地图自动发布的难题。

据统计,2022年以来,平台累计收到9.2万条用户有奖纠错更新信息,其中采纳7.5万余条。众包更新模式成效明显,平台电子地图实现了每周更新一版。据初步测算,山东省利用众包更新每年节约财政资金500余万元。

借鉴优质规划经验分享_优秀规划案例_规划的经验启示

山东“众包更新”作业模式

江苏

探索省市县多级协同数据更新

建立省市县多级协同机制,保障天地图高效更新。市县节点作为数据更新主体,采用“在线同步更新”和“增量推送更新”两种模式,负责本辖区内重要地理要素季度更新及全要素年度更新,省级节点负责统筹规划、市县更新成果的质检和入库。

“在线同步更新”是指市县节点在本地区建设在线协同更新云数据库分库,常态化开展市级分库的更新,并及时同步到省级分库。目前,南京、徐州、常州、张家港、太仓5个城市作为江苏省自然资源厅遴选试点,参与了市县级分库建设。其中,南京创新探索了天地图电子地图月度更新模式。“增量推送更新”是指本地区不建设云数据库分库的市县节点,通过“天地图·江苏”省市县联动更新管理系统向省级节点推送增量包数据,经省级节点质检合格后导入至省级云数据库。为督促市县节点落实落细天地图更新工作,江苏省将市县数据更新情况纳入天地图年度考核及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考核。

数据共享和购买服务相结合,加大兴趣点更新力度。2023年起江苏省按季度采购商业地图 POI增量包,并加强与公安、民政、大数据等部门的信息共享,为天地图兴趣点的常态化更新提供了有力保障。

建设18~20级精细“一张图”,夯实全省地理空间数据底板。在省级节点统筹下,各市县节点开展18~20级电子地图数据建设和更新,于2022年底首次实现18~20级电子地图全省域覆盖。

黑龙江

以“两直通”模式全省统筹在线协同更新

需求引领,扩充省级分库内容。结合省级节点本地化在线更新业务需求和数据特点,省级分库在统一数据模型的基础上,增加了社区、小区、学校、医院、公路面、铁路面等面状实体数据,丰富了天地图数据内容和表现应用形式。

统筹全局,建立“两直通”模式的省级数据年度更新体系。“两直通”模式,即“生产直通服务、服务直通应用”,改变传统多个生产项目独立推进、天地图专项数据二次处理的生产模式,在一套生产体系下,兼顾多个专项应用。整合基础测绘、地理国情、实景三维中国、天地图等项目生产工作,统筹各专项生产数据标准,制定《黑龙江省省级基础地理信息地形要素数据规范》指导数据生产,并建立“省基础时空信息数据更新—天地图应用专项处理—增量数据提取—实际变化增量提取—脱密处理”更新流程,形成“工作协同、业务联动、成果共享”的工作机制,实现了全省数据的年度更新。

业务联动,形成有效增量更新数据。结合黑龙江省重点工程项目常态化遥感监测工作,基于重点项目多期、高频次遥感监测机制,动态提取重点项目区域变化数据,建立“遥感监测—变化发现—动态更新”技术体系,实现重点工程项目范围内数据的月度更新技术体系。

自主创新,研发“Uchecker优查系统”、“地名检查工具”软件、“增量提取程序”等工具软件,进一步提质增效。

北京

建设在线协同更新云数据库

双网联动,确保技术路线安全。“天地图·北京”采取统筹一体化建设模式开展数据更新,数据融合与增量更新在保障安全的基础上,通过在线协同的工作方式开展,提高国省联动效率。“天地图·北京”母库部署在政务网,开展数据整体更新、实时增量更新和质量检查工作;在线协同更新云数据库北京分库部署在互联网,包括增量数据和专题数据,与国家级主库在线联动。

结合新型基础测绘成果,优化电子地图表达。“天地图·北京”将大比例尺地图上采用的道路面数据作为试点的数据内容之一,与北京市新型基础测绘的道路面、房屋三维模型等成果相衔接,在本次在线协同更新云数据库开发试点技术方案上进行扩充,并增加了灰版、亮蓝版等多风格电子地图产品类型,丰富天地图数据内容。

建立众源变化发现机制,提高有效更新针对性。针对北京市城市发展变化快的特点,充分利用多时相航空航天影像,基于机器学习等技术方法,通过变化发现平台、竣工测量数据、违建跟踪数据、非建设区域变化监测图斑分析提取,结合政府官方网站、各级政府公众号、新闻等互联网抓取信息,丰富“天地图·北京”分库变化发现数据源,建立众源变化发现机制,提高变化发现和有效更新效率,保证核心数据的及时维护更新,进一步提高地图现势性。

河北

离线更新与在线同步相结合

规划的经验启示_借鉴优质规划经验分享_优秀规划案例

数据更新流程

建立“离线更新、在线同步”协同更新工作机制。该工作机制由省级节点统一规划、设计实施,市县节点在汇交相关数据资源后,由省级节点统一进行离线数据融合、变化发现及增量更新工作,经脱密处理后与国家级主库实现在线协同更新。

统筹多元化数据汇聚,提升变化发现能力。由省级统筹汇聚多源地理信息数据成果,建立多元化数据资源体系。一是梳理河北省基础测绘数据生产计划,定期汇聚全省卫星遥感影像数据处理项目、河北省城市国土空间监测等数据成果,为常态化数据更新提供保障。二是引入工程类“多测合一”成果数据,丰富地理信息要素变化发现数据源,同时补充房屋的楼层等语义化信息,提升数据现势性和完整性。三是根据互联网地名地址数据变化信息,对重点要素进行动态更新。四是通过自然资源部门与其他厅局单位的数据共享交换,及时获取更多专题地理信息数据,发挥数据要素作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数据价值流动。

研发使用离线质检、数据融合入库等辅助工具,合规、便捷、智能、高效地完成数据质检和协同更新,显著提高了数据质量和更新效率。

上海

聚焦规划管控,探索自然资源专题发布模式

发挥专题数据价值。着眼于社会公众关注的“三区四线”和土地利用现状数据,明确数据可开放内容和数据字段等信息,对其进行脱敏脱密处理,开发查询浏览系统,控制数据开放的精细度,在安全可靠的前提下进行集成与发布,充分发挥数据价值。

创新工作机制,构建开放共享体系。探索形成了《自然资源专题地理信息数据开放共享管理办法》,从两个方面定义了自然资源专题地理信息数据开放共享的模式。一是需求驱动模式,由政府各委办局单位或者是社会公众提出相关自然资源专题地理信息数据开放和共享的需求,经自然资源部门分析研究后,认为数据可以开放共享的,将需求数据列入自然资源专题地理信息可开放共享数据清单。二是主动公开模式,自然资源部门定期对自身所掌握的自然资源专题地理信息数据进行梳理和更新,并进行分析研究,按照政务数据公开的要求,将可公开的数据列入清单。

丰富发布方式,探索新型技术方法。通过“天地图·上海”的专题频道实现自然资源专题地理信息数据开放共享、在线浏览。为了更好地向公众展示数据的内容,在数据的集成和发布过程中,对于数据量小的数据直接以可视化方式实现,对于数据量大的数据则采用矢量切片方式实现,并辅助空间检索、地名地址查询等功能,实现数据的在线浏览。

湖南

统筹安全与应用,丰富数据供给

规划的经验启示_借鉴优质规划经验分享_优秀规划案例

自然资源专题地理信息数据可视化效果

湖南试点建设采用与数字政府建设、自然资源与地理空间数据库建设紧密结合、分级实施的模式,将“天地图·湖南”自然资源专题频道打造成互联网版“一张图”,将政务外网发布的数据经过进一步梳理、征求意见、脱敏处理后,在天地图·湖南自然资源专题频道上进行发布。采用“专家咨询+宣传推广”的形式,进一步提升试点建设质量,扩大试点建设影响力。此外,服务集成发布采用“1+1”模式,即一条地图服务加一条数据服务的模式,满足社会公众对数据可视化及查询需求。

摸清社会公众数据需求。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湖南省通过收集整理2018~2022年来各厅局向省自然资源厅申领地理空间数据情况、梳理厅内适合在互联网公开发布的数据清单、补充公开基准地价等目录清单、征集有关厅局数据共享需求清单、向社会发放调查问卷等六大路径摸清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社会公众对自然资源专题地理信息数据的需求。

优化属性设置,提供多样化数据发布方式。在可公开的自然资源专题地理信息数据清单属性项增加开放条件、发布方式、数据类型等,有效控制数据使用范围,为数据开放主体提供多样化的数据发布方式供选择,提升数据开放的质量和数量。

制定风险防范措施,提升数据安全保障水平。为解决数据开放与数据安全的矛盾问题,采取了网关认证和反爬虫等数据风险防范措施,对部分数据采用数据瓦片服务的形式进行发布、后台监控、设置访问条件等措施全方位保障数据安全。

采用自定义搭建技术,满足多场景可视化需求。通过“一张图”展示模板自定义搭建技术可以满足多个应用场景对地图展示可视化的需求。目前提供了热力图、柱状图、饼状图、点聚合图四种显示效果。频道还支持对开放数据图层进行属性查询和关键字查询。

江西

面向政务服务集成发布自然资源专题信息

江西省全方位推进试点建设工作,从资源目录管理、汇集、处理、更新、展示等方面着手,确立了多部门+多网络+多平台+多种展现形式的建设模式。

开展数据与系统资源目录编制工作。江西省自然资源厅摸清了数据和系统资源现状,编制数据和系统资源目录,梳理形成可共享的数据资源目录,对数据进行分类分级保护。

规范地理信息数据脱密工作。联合有关部门对需集成发布的涉密地理信息数据进行三方会审,确保共享成果安全可靠。

多平台多网络对接。在数据收集过程中,不局限于单一网络单一平台获取数据源,而是调研了分别部署于政务外网、党政专网、互联网三种网络环境中的“江西省电子政务共享数据统一交换平台”“江西省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地质云平台”等多个系统,收集了四大类23小类自然资源专题地理信息数据,其中首次公开了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图斑、城镇开发边界等公众重点关注信息,完成了数据集成与服务发布工作。

数据多样化展示。自然资源专题数据在自然资源地理信息频道最终通过统计图表、点聚合、热力图、分段设色、符号化等多种形式展现。同时,为满足用户多样化数据表现需求,江西省正在探索如流向地图、轨迹图、灯火图、荧光图等共29种数据表现形式。

来 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审 核:陶乐

审 稿:朱佳

发 布:潘昕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