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年4月1日天气:小雨地点:石井镇桥头

眼下,正值沙虫加工旺季。在南安市石井镇桥头村,小小的沙虫成了村民的“致富虫”。桥头村也从一个传统渔村,华丽转型为现代化海味干货产业基地,村民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村庄面貌也焕然一新。

走进桥头村,海风夹带着阵阵海鲜味扑面而来,令人沉醉。与海相依,村庄里随处可见崭新的乡村别墅,不少门口挂着“海味干货”广告牌。走进一看,那里原来是沙虫加工坊,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加工沙虫干。

“每年的春节前至4月中旬,正是沙虫最肥美的季节。这段时间,沙虫肚子里的沙子最少,是加工最佳时间,加工出来的品质也最好。”在建团海鲜干味厂负责人许建团的讲解下,我才知道,看似简单的加工过程,其实颇有讲究。

沙虫又称“海肠子”,外观长约2寸,呈长筒状,很像一根肠子,产于沿海滩涂一带沙泥低质的海域,涨潮时钻出,退潮时藏于沙泥洞中。一份处理干净的沙虫,需要经过翻面、去除内脏,再用海水、淡水、烫水、冷水等5次快速清洗,彻底清除细沙后,再整齐地排放在架子上,用专门的仪器吸干水分,最后放进烘干柜烘干……历经2个多小时的加工,新鲜的沙虫干就出炉了。

正所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桥头村因海而生,具备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让这里的村民几乎都是海鲜干货的生产者、加工者、销售者。

以前,村里的老一辈挖沙虫都是用来做钓鱼的鱼饵。后来才知,沙虫还被称为“海洋虫草”,是难得的美味食材,素有“天然味精”之称。20多年前,这里开始兴起沙虫加工产业。原本以出海捕鱼为生的许建长,也加入沙虫干货的生产和加工行列,成为许记干味批发店的老板。如今,靠着沙虫干加工产业的发展,他家每年能有20万元的收入。

而许建团也是到24岁,才开始从事沙虫加工,卖起了海味干货,每年增收30万元。

目前,桥头村从事沙虫加工的村民,已有10来家。村里加工的沙虫每天有1万-1.5万公斤之多。沙虫的加工,还增加了150多人的用工需求,带动了当地群众增收,村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桥头村党支部书记许志忠说,桥头村的优势在于丰富的海洋资源。除了海蛎干,村里人还加工鱼干、鱿鱼干、虾干、紫菜干等。深入了解产业现状后,村里团结村民,组建了产销合作社,把桥头海味干货从松散型经营转向集采购、加工、包装、销售为一体的合作经济模式,打造“桥头许村长”集体品牌,将村里的海味干货以“散户”身份加入“集体户”,进行统一包装、统一销售,形成品牌效应,让海味干“抱团”闯市场,将桥头村的海味干货推向了更广阔的市场。

如今,沙虫产业的发展已成为桥头村的一张名片,海味干货产业逐渐形成了规模化、品牌化发展格局,不仅提升了产品附加值,也增加了村民收入。随着品牌影响力的不断提升,桥头村的沙虫干等海货销量逐年攀升,不仅畅销国内,还远销海外。

桥头村的成功转型,不仅让村民过上了富裕的生活,也为周边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发展经验。如今,桥头村正朝着更加美好的未来迈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个传统渔村将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记者 庄树鸿 通讯员 郑雅祺)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