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 丰 和 风 总
文/陈在田 图/龚向阳
湄水雪韵(水彩画创作 彭石根 2012)
据老辈人回忆,上世纪初开始直至解放后的六十年代,永丰已曾是一座拥有多座古塔,十九座庙宇殿堂以及天地人和四总的古镇。那时的永丰,交通以水路为主,远航的商船在此启航或归来,各码头泊满了木船。湄水河畔,天青总(今天青街)、地灵总(今文星街一部分)、人寿总(今人寿路)、和风总(今和塘街)里的客栈和各式商铺迎送着南来北往的过客,临河的吊脚楼上,常有年轻的媳妇或闺女含情目送男人或情哥启航或归来……
——龚向阳《永丰记忆》
前言
和风总,地处永丰湄水东岸,解放初废止旧地名时,有领导曾建议取名“河东街”,因与“河中间”谐音,遭居民强烈反对未果,而得名和塘街。文革中更名“东风街”,改革开放后恢复和塘街。
民国三十年,我家从镜坪迁来和风总,租居一觞詠铺面,经营烟酒杂货,店名尚义荣。斯时也,我年幼七岁,适逢房东后栋有周乾初先生教私塾,父命我启蒙于周先生门下,点读《三字经》。
我在和风总居住,度过了七十三个春秋。可以说,在和风总土养土长,湄河之水,滋润我茁壮成长,街弄之邻,关怀我成为古亲。
对和风总,昔日耳闻目见之事,回忆有趣,欣然提笔,知多少写多少,岂不是老有所学,老有所乐乎!同时,也是预防老年痴呆症的好方法,一举两得。可是,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愚叟学识肤浅,见闻不全,有道听途说,捕风捉影之势,加之,写作水平有限,差错难免。敬请有识之士及知情者,改错纠正,去伪存真,不胜感激。
八秩愚叟:陈在田
作者简介:陈在田,永丰镇人,退休中医,年逾八旬,地方贤达,德高望重。喜爱诗联、文史、书画、剪纸,热衷民间传统文化的恢复与传承,是重建永丰观音殿和恢复永丰划龙舟等活动的主要倡导者和发起人。
和风总,乃旧时永丰天地人和,四总之一也。于乾隆年间(1736年),永丰划为四总,取“天地人和,滋生万物”吉利之意也。
明初,永丰镇名定胜镇,后又改名为永丰市,成为农村集镇。清朝时候,永丰列为中十六里,辖二十一都、二十二都、二十九都,永丰与娄底分别成为湘乡县两个分县。辛亥革命后,分县撤销,在民国四年,中十六里,划分为永丰、青树、嘉谟三镇。和风上半总属二十二都,下半总属二十一都。又分属永丰镇第五保、第六保,保以下编里。
和风总位于湄水河东,西对双峰书院与真人殿,遥相呼应:东靠观音大殿和祝圣台,神光普照。南金田万亩,风光灿烂:北犁头一片,茅坪宽广。前有蚌壳吐珠,后有鲤鱼戏水。
一条石板街道,宽约丈许,贯穿南北,一座五拱石桥,高架河上,沟通东西。河道狭窄,房屋矮小,两边捧首墙壁,写上招牌,各家阶级因业制宜,或砌泥台,或放木架、屠丁,摆放货物。靠河后栋,都是木架,吊脚阳台,日光充足,空气流通,好晒衣被。尤其是每逢端午,龙舟竞渡,是最好的“观礼台”,从老桥至新桥,上下里许,尽收眼底,心旷神怡。
玄帝宫又名祖师殿,建于乾隆七年(1742年),又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重建。上栋供奉北方真武祖师神像,三月初三日乃真武祖师诞辰,举行隆重祭祀,香烟缭绕,烛影辉煌,鼓乐齐奏,热闹非凡。
下栋租给湘潭人,开设昭潭公司。前有大石拱门,内有戏台耳房,每年在此唱大观音木偶戏三天,恭迎有声望的茶园冲狮王大圣收瘟疫。由人化装土地老爷及四个小鬼,到各家各户门前、土地拄着拐杖,用烂蒲扇指使小鬼进屋,各拿兵器,高声喊“捉”,然后又由土地老倌指使出门。
另一人拿着火把,对火撒上松香粉,随即火星四射,表示驱妖除邪,收瘟摄毒。还有三至五年不等,请正一道士,在玄帝宫打清醮三至五天,求保清吉平安。此迷信活动,实属一种地方传统文化。
玄帝宫于抗日时期,被飞机炸毁,其遗址现为民房。
玄帝宫左后方,有一李氏宗祠,属鸣凤旺族,建于乾隆辛卯年间。
堂联一首:
自古冠裳有旧;
如今俎豆维新。
李姓族办私立鸣圣初级小学,本人就读三年。祠左耳房,有李应霞老先生,开办求是补习中学。他曾与毛泽东是长沙一师同学,解放初年,曾有书信联系。
解放后,李家祠堂被拆毁,兴建为永丰镇第二完小。
下有邓氏宗祠,贵族,郡属南阳,租给私人,开设木工场。解放后,毁祠兴建县农械厂,后农械厂倒闭。现开发为商品房。
下有塘子上,原无房屋,都是田土,只有河边的几间简陋茅棚,为水上船民经营小贩,嗣后出现吴家公屋,其他民房,寥寥无几。若干年来,虽然有了街道,也是四通八达,不利戒备,故而关在闸门之外。
总内有个路灯公会,是一些殷实户,为了行善集资组成的,备有铺房一栋,以租金作开支,在一些必要的地方,燃点大油灯,解决夜间照明之用。
和风总之商业,是以农副产品为主,小手工业次之。屠丁豆腐板,遍及全街,摊贩小生意,四处皆是。
布铺两家,在河之西:特产辣酱,顾客好售。八大南货店,货畅其流,三户纸扎铺,工艺逼真,五处中药店,依法泡制,一家西诊室,治病济世。
保生和之乔饼,一斗粮的醮粑,名闻遐迩,郑金林之饺面,肖玉华的包面,风味最美,想吃根子糖,去郑香太,要买燥片子,找王同昌,梁光大和光裕发的米烧酒,纯腻醉人;
龚福和的豆腐干,亮澄香口,郑杏元及彭日升之蜂蜜糖,营养健身。四五家纸栈在镜坪口、一小百货店于桥湾里,陈长发之木工技术,贺宾轩的理发手艺,精益求精,竹木市场,只有万仁和,山货白石,仅有徐荣兴。
欧铁匠、朱裁缝,手巧艺精:李恒丰、李汉初、棕业兴旺。大石山的钱纸子,和风总是最好的销售市场,烂禾冲的竹尾巴,老桥上乃唯一的买卖场地。
只有货真价实,才会生意兴隆;做到童叟无欺,必然公平交易。此乃和风总之商业道德,无外乎和风细雨,天时地利也哉。
噫嘻!沧海桑田,开发之变,今非昔矣。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成了现实。一则有喜,一则有恋,乃吾之浅见也。
解放前夕,同善社、宗教哲学研究社等会道门,在和风总搞得乌烟瘴气,扰乱民心,破坏共产党,造谣惑众,发展道徒。镜坪口有罗某曾某等人,常来我家,邀集吾父参加同善社,吾父总是以做生意,打帮教为理由,哪有闲工信教,婉言谢绝。
有一次,在镜坪口某家,集中教徒,正在行使教务,内房有一男一女,裸体在床,被人发现,荒称“阴阳相会”。是可笑也,孰不可笑也。一时,轰动永丰街上,真是好事难出门,丑事传千里,看热闹的人,络绎不断。过后,流传民谣:“忠恕廉明德,乾道与坤道歇,正义信仁公,不信也先松,……”其实,这些道门组织,都是披着迷信的外衣,干着反党反政府的勾当。
解放后,人民政府将所有组织定为反动会道门,彻底取缔,为首者朱某被镇压。幸而吾父立场坚定,不信邪教,任其花言巧语,拒未参加。否则,轻信其言,参与组织,岂不成了反动会道门教徒耶?历史的污点,给我入党有一定的害处。
定胜桥始终
定胜桥始建于宋朝祥符年间,以肖、龚、彭、李、贺、谢、唐七姓,集资修建三墩,明·成化甲辰扩三墩为五墩,高三丈,长二十九丈,宽二丈四。明·万历年间,永丰已形成小集镇,当时不叫永丰镇,而叫定胜镇和定胜桥。
清·咸丰十年,以王友交为首集资,重建定胜桥。竣工之后,当时的豪绅曾国璜,大张旗鼓准备试桥,并且用抬罗抬来包子之类,以便试桥时散发,但待曾氏到达之时,王友交等集资者,已先行试走完毕。桥上人来人往不绝。其时,正值曾国藩指挥湘军大肆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之际,曾国璜以王友交通匪的莫须罪名,告到湘乡县府,被杀害。
后来曾国藩得知此事,寄来一封无字书,纸上画一把刀和一根绳。乡人猜测,是要其自尽。
四十年之后,湘潭郭金台,满怀悲愤之情,作了《永丰桥眺月》的诗:
忽忆旧游地,惊心四十年;
斯人骨已朽,片石字犹鲜;
明月悬中夜,清波散白川;
霜钟彻愁思,人定竞安禅。
桥上两头,各有大石狮一对。雄壮威武,栩栩如生,桥上下方,用大石板,盖一座小石庙,供奉看手执宝剑的杨四将军石像,意为在洪水中如有妖龙捣乱,祈杨四将军斩龙护桥。
定胜桥在解放战争时期,被国民党飞机炸毁,近处民房大遭殃。解放后修建木桥,一九七二年重修五拱石桥,改名永丰桥,大家习惯叫老桥。
湄水河畔的惜字塔(李再喜水彩写生画 1959)
设立闸门 安全防范
永丰镇是一条猪肠子街,总与总之间,闸门相隔,天青总与和风总,头尾有别,本总有分支小路,房屋稀散,四通八达,不利戒备,除了与人寿总隔界共闸门外,另在真人殿(现供电公司)处,镜坪口、颜家仑口三个地方各立闸门一扇,所以把塘梓上关在闸门外。闸门开关,由打更的更夫负责,晚上10时关门,早上5时开门,关闭之后,内外隔离,有似城门,起防范安全作用。城乡人们出入到时早作备准,出者快出,入者速归,制度形成,违者自负。
打 更
每总安排更夫一人,一般为无后老人,如陈玉正、李某等,工资不高,由保上向总内各商店派款,解决一人生活所需。总内中间码头,有条下河小巷子,其上备有楼房,叫更棚子,供更夫居住,他的职务,晚上打更,白天休息,偶尔帮保上走约、送通知。每晚十时打二更,早晨五时打五更,年终除夕,城乡人流多,准备迎春,不打更。正月初一晚上,市民停业休息,行人少,故在七时左右打一更。
更夫辛苦,衣食贫寒,通宵达旦,走遍街道,严冬腊月,雪雨交加,头戴斗笠,身披蓑衣,足穿钉鞋,腰系木梆,左手拿有杷镜灯和铜锣,右手拿木棒,敲打梆、锣,梆、梆、梆梆、镗、镗,这是打二更,欲打三至五更,其锣音照加。
打更,一为防偷盗,有戒备作用;一为市民报时间,有利市民起居,一举两得。
水上帆船 川流不息
永丰新桥未修,潭宝路不通,上下货物全靠水运,和风总曾是宝庆方向下来的山货,及本地茶叶、木炭、土纸、生铁、大豆等特产品,运往湘潭、长沙、武汉的河运地点,又是武汉、长沙、湘潭的南货布匹、食盐等运往宝庆方向由水运转陆运的中转站。
并有本地的杉树楠竹,编成排筏,选在雨水季节,放牌顺水而下,这就是和风总往昔繁荣的顶盛时期。可以想象当年曾国藩的湘军用于野外搭帐棚的印花土布,以及曾国藩向皇上进贡和宴客的永丰辣酱,都是这里河运京城去的。还有大茶商朱紫贵在新、安二化及湘潭、长沙、武汉等地的茶庄办事处也都以此为策源地。
河道狭窄,来去的货运船只,皆停泊于和风总之码头。明末清初,永丰码头组织,从事装卸。民国二十九年,有凌乾生为首,成立永丰码头运输队,相继又有彭国一为首,组织箩业队,担任运输工作。
水陆结合,客主相交,生意兴隆,财源广进,呈现一派繁荣昌盛,欣欣向荣永丰独一无二的特色市场。
南岳进香 必经之道
每年六月至九月,特别是八月十五,是往朝南岳烧香之季节,从城步、隆回、洞口、武冈、绥宁、新宁、邵阳及安化等地,往朝南岳之香客,全靠步行,必然要经过和风总。
香客队伍少则几人,多到几十人,打着某香会南岳进香的旗帜,头戴青纱巾,胸束红抱肚,歌声嘹亮,浩浩荡荡。
还有烧拜香的,手拿烧香拜凳,腿束绷带护膝,全副“武装”,边唱边拜,唢呐伴奏,耳闻目见,似入仙境。
每当香客进店打中伙,或黄昏住伙铺,饭后及凌晨离店时,都要禀圣讨神茶,以求一路平安,歌声炮声,声声入耳,往返香客,络绎不断,店主送往迎来,忙得不亦乐乎。有句顺口溜“南岳山不赚钱,三个月吃一年”。和风总之客栈多,此乃原因之一也。
有一次,定胜桥上,拜香队正在拜桥,踏八卦、踩九洲,边唱边拜,看的人不少,片刻,又来了一拜香队,双方拜了一阵,相互盘根问底,不能分手,究其原因:一方答不出提问,休想离开上路,为时良久。
再后,还是本地有一位烧香多年的老者,懂道理,放了一封鞭炮,唱了几句拜香歌,和解而散。
本地朝拜南岳的也不少,无车可乘。全是步行,往返需要四五天,去的先天下午要到本地各殿庙进香,祈佑往返平安,邻友陪同,歌声不停,赠礼送物。临行时烧起香,返家后烧回香。父母在世时,我们三人因病叩许长庚保香,至今我坚持每年去南岳一次。
端阳赛龙舟 纪念屈原
端阳竞渡,吊屈原之溺水,已成为民间传统文化活动。四月八日龙下水,五月端阳好划船,已成永丰规律,每年这一活动,为时二十七天,天天下午不停。从五月初一日起,气氛开始隆重,爱好划船者,越来越多。
有金田、南岸等处,不怕路远,积极热情参加。观众也逐渐增加,山区人们穿红着绿,满怀喜悦,远道而来,难得上街,将积存的钱顺便买东买西,市场繁荣,热热闹闹。
初一日请师公五、六人,在龙船庙祭龙头,敲锣打鼓,一个师公、头戴上清冠,身穿法衣,口吹牛角,唱唱跳跳。
另外,抬着龙王,划干龙船,从街头到街尾及附近村庄,以迷信而言,收瘟疫,求平安。两岸彩旗无数,迎风飘扬;观众满怀喜悦,注视龙舟。乘风波浪,水花四溅,炮声震天,人声鼎沸,节日气氛,水陆非常。
各家门上插着艾叶、菖蒲、葛藤,有芳香除秽之功。以示艾叶如旗,菖蒲似剑,葛藤若鍊,有驱邪降魔之说。还有人用黄纸写上“五月五日午,天师骑艾虎,百病上天去,瘟疫归地府”贴于厅堂正中,以求清吉太平。有人用雄黄酒,洒于屋内四处,以防蛇毒。我少时侯母亲将雄黄酒涂于额头及耳内,有壮胆开聋之说。
过端午,最讲究午餐,仅亚于春节,清早在市场上,买卖的人特别多,提前包棕子、买包子、发糕、盐蛋、皮蛋、打鳝鱼汤,捣大蒜、青苋菜、雄黄酒。一应俱全,还有鸡鱼肉,欢度节日,乐叙天伦。
永丰河段,只有黄、金二舟,因旧的习惯势力,存在对立情绪,有胜者旺盛,败者衰落之说,不讲文明礼貌,在竞赛时,互不认输,加之河道狭窄,水浅,容易出现抢水路,关龙船,碰碰撞撞,矛盾难免,河西一些观众喜欢卷起裤脚,站在水滩里,问题一出,就乱丢石子,引起斗殴。
民国二十八年,六月六日,两船竞赛,发生冲突,伤四十余人,死一人。有一年,程某在黄龙船上打桨,船过桥拱,转舵太快,又是打反浆,正值水流急湍,横挂于桥礅上,船侧翻,人落水,有郑某遇难。
民国三十五年,犁头咀青龙、乌龙二船,来到永丰,四舟竞赛,发生纠纷、青、乌二船,无法从水上回去,只好各从友船边的岸上拖走。类此事件,本来不应发生,小不忍则乱大谋,缺乏道德,不讲风格。喜看今日,双方都以历史为教训,不忘过去,展望未来,加强团结,互助友爱,出现一派和谐友好的新气氛,皆大欢喜。
中秋节
每年的中秋节,月亮又园又亮,有月到十五光明少,人到中年万事休之说,这太悲观了。人到五十五才是出山虎,正是大有可为的时侯。又有年怕中秋之说,过了中秋,年快到了。中秋是平分秋色之际,肃杀之侯,万物开始凋零,秋收冬藏,是自然发展之规律,人必须适应自然规律。
中秋赏月,是一家人在门前观赏月亮,吃月饼、讲故事,欢度节日。
月饼的故事有两则:起源于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八月十五日,凯旋而归,当时有位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皇帝献饼祝捷。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
元未农民纷纷起义,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十分严密,传送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想出计策,命令属下把“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于饼子里面,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到时,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议成功。
中秋之夜,有人用月饼藕片之类,敬月光菩萨,这是迷信。今天的科学,人上月球,出现了“嫦娥奔月”。月球是自然的物体,根本不是什么菩萨。
和风总有烧宝塔的习惯,一些爱好者,在中秋日,发动青少年,挑着箩框,四处拾瓦片,到河边码头砌宝塔,去菜园拖瓜棚料,向南货店要箩蒌、油桶、各药铺要松香,傍晚时开始燃烧,越烧越红,欲是撒上松香粉或糠壳,便是火星飞午,红光四射,非常美观,铳炮齐鸣,鼓乐伴奏,人欢若狂,兴高采烈,玩至午夜方休,次晨尚有火迹。
烧完结束,大家只想宝塔正直凹下,如倾歪而倒,是不吉之兆。过去,很多事情,都带有封建迷信思想,今天,应以科学的态度,分析、正视民间传统娱乐活动。
水 患
每年四至六月间,雨水季节,河水易涨易退,湄水河来源不远,河道狭窄。雨三天河水猛涨,晴三天河水干竭。
和风总,地势低,易遭水患,变化无常,久居此地的老人,观察水情有一定经验,与水作战,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看水行事,忙而不乱。
昔日,镜坪段,良田大片,水溏多处,每逢河水上涨,成为汪洋,洪水直奔河风总街后,至祖师殿坪前,泻入河道,此时,街道房屋处于洪水包围之中,成为孤岛。
总内有个蔚大娘,乃巾帼英雄,天不怕,地不怕,日寇来了不外逃,大水进屋走上楼,硬是死守“荆州”。
有一次,洪水猛张,超过历年水位,见势不妙,大家着急,好心人,用杀猪澡盆当划子,在街道洪水里巡视,寻找未出者,发现蔚大娘在楼上。经“三请”下楼。转移安全地方。
民国三十八年,镜坪口万仁和家,有个排行第六之人,不知何故,落水身亡,其尸漂浮到下面祖师潭处才捞上。之后,四处传说,永丰发大水,浸死万六,真是寸远听不清,捡着封皮便是信,是可笑也,孰不可笑也。
日寇侵境 罪恶滔天
民国卅三年,日寇侵华,永丰即将沦陷,农历五月初一日,和风总有很多人,开始向石牛、马鞍等山区避难,我家亦然。谁知万恶的日寇,竟以大山为战略要地,逃难的人们,哪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走到日本鬼子窝里。藏身于深山荆棘之中,饱受惊吓,餐风饮露。吾父一生谨小慎微,谈兵变色,闻风而逃,尚未遭日寇直接毒手。
和风总的李定六,自幼习武,仗侠义,精拳击,尤以“拐脚功”著称,清末参加过赖荣甫组织的“哥老会”,系抗日英烈李继昌之父。
民国33年7月,已79岁的李定六避兵难于石牛三角塘时,与当地34名妇女同时被日军俘掳。妇女被锁在一间民房里,李因年老有病,步履艰难,日兵不疑,未予关禁,令其看守。
李乘日兵外出抢劫之机,毅然撬断门锁,叫妇女们赶快逃走,自己亦扶棍逃走。当他刚爬上山坳,迎面遇到一名日兵返回。日兵见妇女都被放走,便举刀砍李。李一闪身,随手将刀架开,并抱住这个日兵一同滚入土坑。
时已黄昏,隐蔽在林中的孙永志等二人闻声赶到,一齐上前杀死日兵,救出李定六。李因负伤过重,且抱病在身,不久即亡故。乡民无不钦佩他的英勇杀敌精神。
山区不是避难逃兵之处,提心吊胆,出死入生,趁日寇宿营休息之时,逃出魔窟,冲出虎口,转移方向,由南向北,走到龙田,姚家桥等地,找好一农户家落脚,以平喘息。
其实,避难都走错了方向,只要过了犁头咀,就万事大吉。在外逃难,度日如年,吾父坐立不安,不知日寇侵华有好久时间。
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悲观地写了七言四句:
避难异地暮复朝,
雪雨交加倍无聊;
家乡咫尺归难得,
怅望永丰定胜桥。
万恶的日寇,侵略中华,实行“三光”政策,犯下了不可饶恕的滔天大罪。和风总以如今一联组为例,徐家三娘,一生行善,被日寇多刀刺死,王美福家婆婆媳妇三人被日寇追赶,为避奸污之辱,一起投塘自尽。王连奎被掳去未归,房屋被炸毁,倾家荡产。朱敬浦被日寇活活烧死,熊某被日寇活活打死,还有几座房屋被火烧,化为灰烬……
关于日寇的罪行,罄竹难书,激怒了国际愤恨,美国在日本广岛投放原子弹,日本于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接受《波茨坦》公告,宣布无条件投降。永丰之日寇,如丧家之犬,剖腹自尽者数起,走上不归之路。
当时,永丰镇镇长吴嵩岳(曾任过国民党71军政治处处长),乃和风总人氏,教师出身,学识渊博,当日寇撤走时,怕狗急跳墙,掳夫挑担,便带领四个镇警,全副武装,四处监视,维持治安,并贴出布告,安抚民心。
布 告
照得倭寇犯境 到处豕突狼奔
凡我陷区民众 无不惨遭蹂躏
端赖军民一致 忍受八载艰辛
拼将头颅热血 争取正义和平
正值敌军崩溃 遵令缴械投诚
咸庆云日重睹 举国鼓舞欢欣
本市既经光复 整理尤宜从新
仰尔商民人等 务各照常经营
关于善后事宜 本所奉命执行
灾黎亟需抚辑 奸伪解府严惩
各业迅速复员 以期建国有成
特此剀切布告 其各一体凛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