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天晴。早上6点,顾余兴骑着一辆白色山地车,从位于临海城关的家里出发,前往东塍镇白箬村。
几年前,他在白箬村那座被当地人称为“火星岩”的山上发现了浙江比较稀少的植物——栲和少叶黄杞。此后,每到这两种植物开花结果的季节,他总要带着相机过去拍照。
4月,是栲开花的季节。
顾余兴今年68岁,爱好拍摄植物。自2012年退休之后,8年间,他几乎爬遍了临海大大小小的山。他熟悉3500多种不同科属的植物,首次在临海发现了温州双六道木、圆叶小石积、大柱霉草、多枝霉草等稀少植物。他拍下了8万多张各色植物开花结果的照片,其中3万多张被中国植物图像库收录。
结缘—续缘
早上9点,按照约定好的时间,在“火星岩”山脚,记者第一次见到了顾余兴。他身着深蓝色冲锋衣,咖啡色棉布裤,为了方便行走,宽大的裤腿用束脚带绑了起来。老人身材瘦削,上山的步伐却稳健。
“这个是杜英,这种植物一般分布比较零星,这座山上数量却比较多;这个是小果山龙眼,很少见,我只在尤溪山里和这里见到过;这个全体无毛的植物是少叶黄杞,也比较稀少;这个是赤楠,临海人称‘山乌珠’,果子是球形的……”一路上,顾余兴一边走一边解说。
因为常来,他对山上植物很熟悉,不多久,便在半山腰找到了栲。这种乔木非常高大,枝、叶均无毛,花单朵密生于花序轴上。他从脖子上取下相机,躬身拉过一茬枝叶,对着叶、茎、花逐一拍照。
顾余兴和植物打交道的时间从退休后开始,可是他们的缘分却要从1967年说起。
那时,年仅15岁的他无意中购买了两本《浙江常用中草药》手册,里面共记载了200种中草药。“我翻看了一下,发现只认识100多种比较常见的。”浓浓的求知欲驱使着他想认识剩下的。
于是,顾余兴跟着当地一个挖草药的人来到了位于临海九龙的一座山上,寻找书上有记载自己又不认识的草药。到了山上后,他发现,书上记载的样子跟实物其实是有差别的,而那个挖草药的人对这些也是一知半解。
后来,为工作、生活奔波的顾余兴也没有时间去研究这些,那些不认识的中草药便被他抛诸脑后。
2012年,从工厂退休后,顾余兴突然闲了下来。
他喜欢爬山,平时就背着照相机到处走,拍摄美丽的风景。山上有许多没有见过的植物,他觉得好看,也拍下来。回来,好奇心旺盛的他便将照片发到网上询问,并因此在网上结识了一群专门研究植物的朋友,其中还有浙江农林大学植物资源研究所的专家。
在这一来一往的交流中,顾余兴对植物逐渐产生了真正的兴趣。
痴迷—发现
彼时,只要不下雨,顾余兴几乎每天都要出门去山上寻找植物。他不会开车,电动车又不方便搬上居住的楼房,于是自行车成了他的专属交通工具。
每天天不亮,他就收拾好干粮和水,骑着自行车出发。因为出去往往是一整天,又是在山上,顾余兴的午饭只能这样解决。
山路崎岖,顾余兴却不觉得劳累。“可能是感兴趣,那些就被忽略了。而且自行车方便,我路上看到感兴趣的植物,随时随地可以停下来观察拍摄。”
植物大多喜欢长在水边,所以顾余兴很多时候都没有顺着路,而是顺着溪流走。更多的时候,顾余兴是在山里面乱钻,家人担心他迷路,他自己却摆摆手说不会:“临海的山我都熟悉,有方向感。”
因为常年奔波在深山老林里,顾余兴发现了许多旁人不曾发现的植物。
2013年,顾余兴在临海岙底罗发现了温州双六道木。这是一种小灌木,一般一米多高,浙江只在温州发现过。“当时我觉得这个植物的花很特别,像嘴唇形状,就拍了照片同网上的好友讨论,他们说是温州双六道木。”当时,百度上并没有这种植物的说明,顾余兴在查明后,自己在百度上加了一个词条。
2014年,顾余兴爬上了头门岛。在这里,他发现了蔷薇科小石积属植物——圆叶小石积。“这种植物非常稀少,多生长在广东,临海是浙江第二个发现有这种植物生长的地方。”顾余兴反映了情况后,省里很多植物专家特地赶过来查看。
去年,顾余兴又在位于台州学院临海校区北面的白云山上见到了大柱霉草和多枝霉草。这是临海首次发现的两种霉草。多枝霉草自1936年在台湾被采集并命名后,在很长时间内都无人再采集到标本,直到2000年,在香港大帽山再次被发现。2014年,浙江省内在丽水景宁首次发现大柱霉草和多枝霉草。接下来几年,温州苍南也发现了大柱霉草和多枝霉草,金华武义发现了多枝霉草。临海是省内第三个发现大柱霉草、第四个发现多枝霉草的地方。
随着年纪增长,顾余兴渐渐觉得力不从心,那些险峻的高山他没办法再爬上去。去年年底,他因为腿疼去医院检查,医生判断是痛风。
因为腿脚不便,顾余兴减少了出门次数。“现在大部分时间都在家整理以前拍的照片。”顾余兴说,“这些年我拍了8万多张各种植物的照片,接下去我会根据它们的不同科属进行分类。”
(台州日报 记者 单露娟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