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看过唐宋元明清的宫斗剧?
那您知道人参在唐宋元明清各朝代的发展历程吗?
跟狗蛋儿来追溯人参的发展之路
《神农本草经》作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神农本草经》的历史地位不可低估,它将东汉以前零散的药学知识进行了系统总结,《本经》首次提出了“君臣佐使”的方剂理论,人参就被记载在“君”中。后人根据《神农本草经》的记载开始寻找人参,使用人参。
汉代是我国应用和研究人参的初期
先秦、两汉时期,是我国医药学发展的初始期也是关键时期,编著了许多医药名书。汉代,涉及人参方面最有代表性的著作:是考古中发现的《武威汉代医简》。
1972年11月,在甘肃省武威县旱滩坡汉墓中,发掘出了一批汉代医学简牍,共92枚。其中简78枚,牍14枚。在1枚简、2枚牍上,书写着有人参组成的临床应用复方。
第77号简为断简残文,其内容是:梵四两消石、二两人参、方风细辛各一两、肥枣五
《武威汉代医简》中记载关于人参的复方,在人参史上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东汉杰出的医学家张仲景,将东汉及其以前的中医中药著作总结归纳,于东汉末年写成著作《伤寒杂病论》一书,该书奠定了中国医药学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后该书散佚,经晋代太医王叔和根据自己搜寻到《伤寒杂病论》的伤寒部分的轶文整理而成。编纂为《伤寒论》。《伤寒论》中载方113首(实为112首),含有人参者,有21首,占总方数的18.58%。
以东汉《伤寒论》中形成的应用人参的规律和体系为根据,推断出我国汉代是应用人参的重要时期。
唐代是我国应用人参的高峰期
在我国第一部药典《新修本草》中有关于人参主产区的记载,除《新修本草》中有关人参的论述之外,在《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两部巨著中收载大量应用人参的处方,都令人十分信服,唐代在应用人参方面超过了既往的历史水平。因而,唐代应用人参处于历史的高峰期。
另外,唐代不仅仅应用和记载人参,而且还通过学者和学术上的交流,把中国应用人参的巨大成果传到了日本。其间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孙思邈及鉴真大师。
唐代著名的医药学家孙思邈(581~682)所著的《备急千金要方》中有445个方含有人参;在《千金翼方》中,有310个方含有人参。《千金要方》及《千金翼方》影响极大,这两部著作被誉为中国古代的医学百科全书,起到了上承汉魏,下接宋元的历史作用。
两书问世后,备受世人瞩目,甚至飘洋过海,广为流传。日本在天宝、万治、天明、嘉永及宽政年间,都曾经出版过《千金要方》,其影响可见一斑。
宋代是我国应用人参的持续期
宋代是历史上整理出版医药著作最多的朝代。不仅政府重视医药典籍的搜集和刊印发行,个人独立编著本草书籍也很多,其中突出的代表是唐慎微编著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
《证类本草》载:“人参见多用高丽、百济者。潞州太行山所出,谓之紫团参,亦用焉。”唐氏收录的关于人参的知识还有掌禹锡等谨案药性论的内容:“人参恶卤咸。生上党郡。人形者上。次出海东新罗国,又出渤海。主五脏气不足,五劳七伤,虚损痰弱,吐逆不下食。上霍乱烦闷呕吵,补五脏六腑,保中守神。又云马兰为之使,消胸中痰,主肺萎吐脓及痫痰,冷气逆上,伤寒不下食,患人虚而多梦纷坛,加而用之。”据此论述,人参补虚和对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肺、脾、胃、心经疾病的治疗作用,被突出出来,在人参应用上又向前跨了一大步。
《本草图经》成书于嘉祐六年(1061),是《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的蓝本之一,收载人参的内容可谓十分详尽。在距今九百余年前,对人参原植物的描述及所记载的各个特征,均真实地说明,该书所收载的上党人参就是当代的五加科植物真人参。特别值得珍视的是,《证类本草》中所绘的潞州人参(即上党人参)图谱,更无可辩驳地证明,我国自古以来使用的人参即为五加科人参的见解是极为正确的。
宋代是我国医药著述繁荣的时代,也是应用人参重要的发展时期。特别是宋代的人参主产区明显向东扩展,增加了人参资源,而且在边境贸易中通过互市交易,可以获得相当多的进口人参,保证药用之需。根据本草著作记载,这个时期应用人参的情况,基本上与唐代相当,因而宋代是继唐代应用人参达到高峰期之后的持续发展时期。
元朝是我国应用人参的停顿期
元代是我国历史上疆域最大的朝代,元朝征服者虽然使疆域空前扩大,但对经济和医药文化却只能处于停顿状态。以元朝较有影响的《世医得效方》为例,其中只有306个方剂应用人参,较历史水平为低。
明代是我国应用人参的困难时期
到了明代,人参资源已受到严重破坏,供应远远不足。因此,我国在明代,人参的供应和使用已经进入困难时期。
明代前期与人参关系最为密切的的医药著作是《人参传》,该书是《本草纲目》的编著者李时珍之父李言闻所著。原书已佚,部分内容被收录在《本草纲目》中。李时珍在《人参传》的基础上,对各家本草学的人参精华都做了细致收集和整理,就其内容精深和字数浩繁而言,在《本草纲目》中对人参叙述得最为详尽。
李时珍则总结式强调:人参“治男妇一切虚证,发热自汗,眩晕头痛,反胃吐食,疾疟,滑泻久痢,小便频数淋沥,劳倦内伤,中风中暑,萎痹,吐血嗽血下血,血淋血崩,治胎前产后诸病”。其用途较之前的医药书可谓是十分广泛,显然,明代及其以前,在人参应用方面的认识,与现代相比,有着悬殊差异。以李时珍整理总结为界,历史上一直把人参与多种药物配伍,将其作为具有多种医疗效能的“将士”使用;而今,则多把人参当作仅有滋补作用的“富翁”相待,希冀借助其药效,达到强身健体、青春常驻。延年益寿之目的。
综合前述各代人参药用历史可知,到了明代,我国应用人参在临床理论和实践上已达到历史的顶峰。
清代是我国应用人参的衰退时期
前叙说:元代是应用人参的停滞阶段,明代我国人参资源已经遭到严重的破坏。至清代,只能使用“辽参”;到乾隆末年,人参的生产与供应已经走向衰退。清朝统治者及其官员们极其高度垄断,不求发展,摧残人参栽培业,在野生资源日渐枯竭的情况下,使人参的生产、供应、应用均步入难于挽回的境地。到了嘉庆、道光年间,官办参业已日渐衰落。
清代有代表性的本草学著作《本草纲目拾遗》(赵学敏撰,刊于1765)中,关于人参应用进展情况毫无记载,而在“参叶”项下则指出“今因辽参日贵,医辄以之代参,凡症需参而无力用者,辄市叶以代。故今大行为时,苏州参行参叶且价至三五换不等。以色不黄瘁,绿翠如生,手持之有清香气者真”。这期间,人参主要供统治者和富豪们享用,黎民百姓失去了运用“百草之王”防病治病的能力,于是“参叶”代替人参药用。
从人参的发现、使用,到研究,已有几千万年之久。人参在白垩纪时期就已存在,但直到神农氏才将其发现并运用,我们才得以利用人参的药用价值。直至今日人参依然存在,可见人参的生命力之顽强。
自然生长在原始森林里的野山参,根据人参的芦头和人参主根的皮纹,可知其生长年龄。经人参专家医药专家证实,野山参可生长上百年、数百年甚至千年也不死。
人参的再生能力特别强,尤其是野山参,不怕冻,-40℃以下在土中也冻不死;不怕旱,几个月不下雨也干不坏;不怕野兽的践踏,人参芦碗遭意外损伤甚至断掉,人参也不会死,休眠修复几年又会长出新芽苞,继续生长。人参的主根烂掉,艼或剩余的须子仍可生长,几十年或上百年后,艼就变成主根,人参专家称之为“艼变”。人参这种特殊的再生能力,能使人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也就可以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