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时节,位于安徽省黄山市歙县雄村镇的卖渔村早早开启了“赏花模式”。村前屋后、山坡谷底,竞相绽放的梅花宛如一条粉红色的丝带环绕着历经沧桑的古村,与远山、云海交相辉映。村内,慕名而来的游客和摄影爱好者络绎不绝,热闹非凡。

临溪而建的卖花渔村并不卖鱼,只卖盆景,因村庄状似灵鱼,村民期望生活如鱼得水故而得名。近年来,卖花渔村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创新创意赋能乡村振兴,以“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为主线,不断拓宽传统盆景产业边界,全力建设有产业、有活力、有颜值、有创意、有乡愁的“新安山居图”村落景区,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发展之路。在世界旅游联盟和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合作发布的《案例》中,“歙县卖花渔村:‘盆景+’产业融合新模式赋能乡村振兴”入选其中。

图片

卖花渔村全景 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供图

小盆景种出“大风景

卖花渔村是中国徽派盆景的发源地。当地气候温润、雨水充沛,为盆景植物生长及树桩培育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千百年来,当地村民以种植花草、制作盆景为生,尽心守护着一方青山绿水。2008年,徽派盆景技艺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成为卖花渔村对外宣传的一张亮丽名片。

走进卖花渔村,街角巷道、庭院内外,一盆盆品类不同、形态各异的徽派盆景跃入眼帘;道路上,随处可见正在制作盆景的艺人,以及旅游观光、摄影采风团队,一派生机勃勃的乡村振兴景象。

近年来,卖花渔村积极推进徽派盆景技艺保护传承,不断探索“盆景+旅游”“盆景+节庆”产业融合新模式,借助旅游延伸盆景产业价值链,进一步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提升村庄知名度,让非遗成为带动村民增收、拓展农村就业的增长点。

“徽派盆景技艺集文化性、艺术性、生产性于一体,兼具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保护传承和利用好它,具有重要意义。”卖花渔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徐玉龙介绍,近年来,全村大力实施“名师带徒”育才工程,不断壮大非遗传承队伍,逐渐形成了一支由86人组成的老、中、青相结合的徽派盆景技艺专业队伍。

传承队伍建设好了,徽派盆景制作的原材料成了困扰卖花渔村人的另一大难题。“卖花渔村最能代表徽派盆景艺术特色的便是徽梅,制作徽梅盆景,基庄尤为重要,花木需历经十多年甚至几十年长成后才能使用。”徐玉龙介绍,卖花渔村四面环山,村民便就近在山坡上种下了大量梅花。“我们这里有个不成文的风俗,从山上挖一棵梅桩,就要补种两棵。经过一年年一代代的积累,小盆景逐渐种出了‘大风景’。”

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截至目前,全村共有盆景基地1500多亩。2022年通过盆景销售,生产总值达2600多万元,户均收入超10万元,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突破100万元。

穷山村变成“网红村”

“当年,村里只有一条走不了车的崎岖山路连通外界。一到梅雨天,我们只能挑着扁担,踩着泥巴路,一步一步、艰难地将盆景挑到县城去卖。”虽然这已是十多年前的往事,但卖花渔村村民洪吉会仍然记忆犹新。

由于自然、交通等条件限制,卖花渔村曾是闭塞的穷山村,产业底子薄,小康对于当地村民而言遥不可及。

卖花渔村的振兴之路与“盆景+旅游”的融合发展思路密不可分。

2006年,村庄连通外界的公路通车,客商们可以直接把货车开进深山,一株株盆景随之销售到全国各地。自此,卖花渔村便走上了快速发展之路。

路通了还不够,还要让美丽盆景和风景转变成美好“钱景”,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吸引更多人走进山村。为此,卖花渔村依托徽派盆景产业和独特自然风光,按照“一业兴带动百业旺”的思路,大力发展“盆景+旅游”产业,以盆景兴产业,以梅花促旅游,发展“美丽经济”。通过举办梅花节、摄影节等特色节庆活动,引得省内外游客纷至沓来,催生出一批新业态、新产品,进一步激发消费市场活力。

近年来,卖花渔村按照3A级旅游景区标准,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丰富旅游业态,乡村旅游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持续提升。每年春天,村里良好的生态环境、漫山遍野的梅花和家家户户造型奇特的盆景,总吸引着众多游客慕名而来,到卖花渔村走古道、赏春花、看盆景、吃农家饭的客人逐年递增。

徐玉龙表示,下一步,卖花渔村将依托盆景产业打造乡村振兴升级版,建设中国徽派盆景小镇,集精微盆景、生态旅游、乡村休闲、户外运动和养生度假等于一体,带动乡村旅游更好发展。

手艺人吃上“旅游饭”

近年来,随着卖花渔村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徽派盆景技艺传承人、手艺人借助旅游业获得了新的发展,进而促进了徽派盆景技艺的保护与传承。

“晨雾缭绕、梅香沁人,清晨的卖花渔村真的太美啦。”村民洪健红在朋友圈内分享着村子的日常。与盆景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他,也亲眼见证了村庄与盆景产业的美丽蝶变。

走进洪健红的院子,放眼望去全是盆景,不少游客在此观赏和选购盆景。“这是二红梅”“那边那盆是绿萼梅”“墙角那盆是乌羽梅”……谈起自己精心培育的“宝贝”,洪健红精气神十足。“现在是赏梅最佳时间,来我这儿的客人明显多了,每天能卖掉十几盆盆景呢。”

洪健红介绍,小型盆景、微盆景是游客的最爱。2019年,洪健红还开起了民宿,与日俱增的游客让他的生意更加红火。“没想到,我们也能吃上‘旅游饭’,走上致富路。”洪健红笑着说。

在卖花渔村,吃上“旅游饭”的不只像洪健红这样的老手艺人、传承人,红火的乡村旅游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到家乡,他们当中涌现出一批年轻技艺大师和销售能手。

90后小伙洪林便是其中之一。大学毕业后,他在外“漂泊”了一段时间,2017年,再三思索之后,洪林决定回家乡经营盆景生意。“徽派盆景技艺的传承与发展需要年轻力量的参与,这几年村里旅游发展日益红火,非常适合回来创业。”洪林说。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徽派盆景、走进卖花渔村,洪林开始尝试直播带货,邀请非遗传承人、手艺人做客直播间,面向全国网友展示徽派盆景制作过程。果不其然,一段时间坚持下来,自家的盆景销量显著提高。

如今,村里越来越多的传承人架起了直播设备,开起了网店。徽派盆景、漫山梅花、千年古村……通过小小的手机屏幕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也吸引了许多看花人和远道而来的买花人。直播打开了销路、引来了游客、增加了收益,让大伙儿的生活越来越好了。(作者:中国旅游报 朱文文;编辑:曹雪文)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