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球盖菇,又名酒红大球盖菇、皱环球盖菇(Stropharia rugosoannulata)是国际菇类交易市场十大菇类之一,也是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向发展中国家推荐栽培的食用菌之一。其肉质鲜嫩,营养丰富,有野生菇的清香味,口感极好;干菇味香浓,可与香菇媲美,有“山林珍品”之美誉,市场上颇受消费者欢迎。本篇章主要介绍豫北地区大球盖菇栽培技术特点。
一、栽培环境条件
大球盖菇栽培要选择在地势较高,水电设备齐全,排灌方便,通风良好,道路交通运输便捷的场地。生产厂区条件良好,远离污染源,并具有可持续生产能力的生产区域的产地环境。
标准化菇棚采用塑料薄膜覆盖的拱形圆棚,其骨架选用优质热镀锌U型钢,无焊点连接建造成主体架构,在冬季适当采取采光增温措施可用于冬季平菇生产的单栋大棚;顶高3.3m,跨度8m,长度50m。此外生产上栽培设施还有一些四季温棚(荷兰爱尔兰棚)、立体层架式出菇棚。
二、栽培基质
基质要求新鲜、干燥、无雨淋、无杂物、无霉变、无虫蛀,存储在通风干燥处。常用主料:稻秆、稻壳、杨树皮、玉米芯、麦秸、豆秸、玉米秸、稻壳等。常用辅料:尿素、石膏、过磷酸钙等。
三、 常用配方
(1)果木树皮(粉碎机粉粹成块、成条)32%,玉米芯33%,稻壳33%,石膏1%,过磷酸钙1%。
(2)麦秸63%,稻壳20%,麦麸15%,石膏1%,过磷酸钙1%。
(3) 玉米秸秆(切碎)或谷壳45%,杂木屑50%,石膏1%,含水量65%左右。
四、菌种选择
购买菌种时挑选优质、适龄的菌种,标准为:纯度高,菌丝浓密旺盛,生命力强,有浓厚的蘑菇香味,袋口不吐黄水,无杂菌虫蛀病害等症状,菌种一定要选用适合本地栽培的优良品种。
五、栽培技术流程
培养料配制→建堆、发酵→作畦→进料播种→发菌管理→覆土→出菇管理→采收→转潮管理
1.栽培时间
大球盖菇属于广温型品种,草腐菌类,菌丝生长温度为5℃~34℃,最适温度23~27℃;子实体出菇温度在4~30℃之间,最适出菇温度为12℃~20℃。根据豫北的气候特点,种植时间通常安排在9月上中旬开始备料,建堆、播种,最迟在10月底入棚完毕,冬、春、初夏季出菇,出菇周期约90天,恒温大棚可进行周年化栽培。
2.基质预处理、发酵
大球盖菇本地生产中多采用发酵后的半熟料基质,目的是减少病虫害发生,促进菌丝吃料快、快速在料面定植、缩短养菌期。将玉米芯、木屑等主料粉碎之后再预湿透,主辅料混合均匀,调节适宜含水量和PH值(微酸性环境),建堆发酵约10天,翻堆4~5次。培养料应呈棕褐色,疏松、不粘、不朽、无异味,含水量保持在65%左右,开始进料入棚、播种。
3.消毒、整地起垄、播种
(1)棚室消毒
石灰消毒法+化学消毒法
料入棚前,将种植场所地面以及棚四周铺撒一层生石灰,再在棚内喷洒场地消毒剂(300倍~500倍食用菌专用场地消毒剂)或者使用气雾消毒盒熏蒸,关闭门窗密封严实后进行杀菌、杀虫消毒,气味散尽后再入料。
高温消毒法
为杜绝病虫害的发生,菌料入棚前将大棚彻底消毒。具体措施:大棚密封后利用太阳能和其它人工加温方法,使种植棚内温度达到55℃~60℃,持续2天,然后将温度降到50℃~52℃持续3天就可。
本地生产通常在夏季休棚,棉被卷起自然升温消毒,等到种植前用食用菌专用消毒剂喷洒或熏蒸一遍,最后再在地面撒一层生石灰消毒杀菌。
(2)整地作畦
将棚内表层地面整平,杂草处理干净,做好消毒措施。然后将发酵好的料入棚,起垄作畦,铺料厚15~20cm,宽50~60cm,长为48~50m,畦面上宽下窄,料面形成龟背形,畦间距留1m宽的作业道,促进多出边缘菇,提高产量。
(3)播种
入棚后料内余温还很高,最好隔夜降温后再播种。待料温降到28℃以下时,开始播种。播种方式:撒播、条播、穴播,本地生产习惯用穴播方式,加快菌丝在料内的定值速度。秋季多风,为防止料面干燥,播种后先在料面覆上1cm厚的土,减少料面水分散失,待菌丝吃透料后,再进行二次覆土出菇。
4.养菌管理
播种后,关闭门窗,暗光培养,保持料温低于28℃,空气湿度在75%左右,三天后菌丝开始萌发,定植于料面,此时可进行微通风换气,散去棚内遗留的氨味和防止午间高温烧菌。一周后,检查料面菌丝吃料情况,若料面过干,可在地面走道或空中洒水喷雾,同时打开门窗及时通风。
5.覆土技术
大球盖菇属于草腐菌类,需要覆土出菇。一般在播种后35~40天后,气温较低时,菌丝吃料速度慢,生长时间较长。菌丝长透料2/3时就开始覆土,由营养生长转为生殖生长,过早或过晚都会影响后期产量。
通常采用质地疏松的菜园土,河道淤泥土,新种植大棚也可就地在棚内走道取土覆盖,覆土厚度为3cm左右。覆土时要求厚度均匀、土壤结构不宜过细,否则容易板结出畸形菇,选择粗细结合的团粒腐殖质。菌床平整,土粒含水量达到18%~22%,要求用手能捏扁,落地能散,不黏手为宜。覆土材质要消毒,常用消毒方法:阳光暴晒、高锰酸钾熏蒸、菊酯类药物喷洒等。
6.出菇管理
正常情况下,从覆土到出菇10~15天,此阶段工作主要调控好菇房的温湿度,逐渐增加空气流通量,加大昼夜温差刺激,同时给予一定的散射光照,促进菌丝早扭结现蕾、出菇快,整齐。
(1)温度
子实体生长最佳温度在12~20℃之间,在此范围内,菌盖厚实,出菇整齐,菌柄短,产量高。低于4℃,或高于30℃时,均不利于子实体生长。出菇温度低时,将外层棉被卷起,依靠太阳光增温,同时在棚内搭建二层透明薄膜,作为气温缓冲层,增温保湿。
(2)光照
出菇阶段给予一定的散射光线,促进菌肉肥厚、颜色变深,表面光滑,纤毛状鳞片清晰,朵形圆整,品质优良。
(3)湿度
出菇后,保持料面湿润,空气相对湿度85%~95%,若料面过干,采用空间微雾、双沟流等形式增加空间湿度,以满足子实体生长需求。
(4)氧气
原基形成后,随着子实体生长速度加快,呼吸作用也逐渐旺盛,此阶段要保持菇房有足够的新鲜空气,来满足蘑菇对氧气的需求量,菇棚环境CO2 浓度小于0.5%,通气不良则会造成子实体菌盖小、菌柄长、易开伞等现象。特别注意,通风时不能对着料床面长时间通风换气。
7.采收与转潮期管理
成熟的大球盖菇菌盖外层膜刚破,内卷未开伞时进行采收。采菇时,右手抓住菇脚轻轻扭下,不要带动过多的土。鲜菇要轻拿轻放,用小刀削去菇柄基部的泥土,及时分级鲜销或烘干加工。
采收后,菇房地面打扫干净,整理料床,采收处重新添补新土,停水养菌一周左右,让菌丝重新吸养分,为下茬出菇做准备,管理方法同一茬管理一样。
六、病虫害防治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重点抓好生产前段菇房消毒、中段菌丝养菌条件、后段菇房废料的清理等环境卫生。
(1)主要病害
霉菌、鬼伞、地碗菌、鸟巢菌等。
出菇期间出现的鸟巢菌杂菌图
(2)主要虫害
螨虫、蝇蛆、菇蚊、蚊蝇。
(3)病虫害防治
栽培基质发酵成熟,料入棚前将菇房消毒彻底,保持菇房清洁,发菌期间,发现感染的部位挖除染有杂菌的培养料,以减少营养消耗和病菌蔓延扩散。再撒生石灰粉或喷施75%的酒精覆盖发病区,严重区域将培养料挖掉远离菇房处理掉;出菇期间,加强棚舍四周环境卫生,在菇房门口设缓冲间,棚内使用黑光灯诱杀成虫、悬挂粘虫板、通风口安装防虫网;采收后,及时清理料面并在采收处补填新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