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6月5日讯时下,正值“三夏”麦收大忙时节,然而在河南省沈丘县卞路口乡生态肉牛养殖合作社大门口,正忙着收购小麦秸秆。“我们生态肉牛养殖合作社一天能‘吃’掉1亩地的农作物秸秆,一年能‘吃’掉400亩地的农作物秸秆,占全乡农作物秸秆的20%。”
中等身材,一头短发、戴着一副眼镜,站在记者面前这个斯文的大男孩,就是卞路口乡生态肉牛养殖合作社的负责人。赵沛阳2011年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计算机学院。毕业后,他在海尔集团工作了几年。这期间,赵沛阳看到家乡秸秆遍地,秸秆焚烧污染了空气,每年的禁烧都给乡村干部带来了极大的工作量。于是萌发了“养殖肉牛—消化秸秆—肥田”的“过腹还田”、“变废为宝”的思路2015年6月,毅然决然地返回家乡,开启了生态肉牛养殖之路。
赵沛阳的养牛场起先十几头、二十几头,到2018年,养牛场存栏肉牛已达400余头。喂养饲料多为小麦、玉米、花生等农作物秸秆。为扩大养殖规模,赵沛阳的养牛场更名为卞路口乡生态肉牛养殖合作社。为带动乡亲们发展生态肉牛脱贫致富,鼓励入股农户22户110人。赵沛阳告诉记者:“目前生态肉牛养殖合作社肉牛不仅有我们本地的黄牛,还有夏南牛、西门塔尔牛。最近刚卖出一批,现存栏400头,其中,母牛230头,年产牛犊近200头”。
400多头牛,规模大了,随之出现的就是粪便问题。“每天光牛粪就有4吨,粪池里堆得满满的,下雨时四处流淌,工人脚上身上经常沾有牛粪。”赵沛阳告诉记者,为此,他在村里流转了200多亩地种植玉米,把牛粪作为玉米的肥料,把玉米作为牛的饲料,既解决了污染问题,又实现了循环生态养殖。
除去成本,每头牛利润达3500元,加上牛犊收入,年纯收入达340多万元。探索出了一种“过腹还田”、“变废为宝”的路子,创出了发展生态循环产业致富一片天。赵沛阳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开始,他给牛喂的是收购回来的花生秧,一斤大约0.2元钱。现在喂的是青贮玉米秆,一斤成本还不到5分钱。利用青贮技术养牛,大大降低了成本。不仅如此,玉米秆经过青贮,富含乳酸菌,喂出来的牛品质更好,可谓是原汁原味的“生态牛”。为扩大养殖规模,赵沛阳的养牛场更名为生态肉牛养殖合作社。为带动乡亲们发展生态肉牛脱贫致富,入股农户22户110人。赵沛阳告诉记者,目前态肉牛养殖合作社肉牛数量已达400多头,不仅有我们本地的黄牛,还有夏南牛、西门塔尔牛。“现在牛的数量多了,需要的饲料也多了。每到夏秋农作物收获季,就是我给牛备‘口粮’的时节。这不,生态肉牛养殖合作社这几天已收购了50多吨小麦秸秆,既实现了变废为宝、守护了碧水蓝天,又助力了全乡秸秆禁烧。以后,随着养殖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我们将‘吃’掉更多的秸秆!”赵沛阳对未来信心百倍。
(经济日报 记者:王伟通讯员:赵素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