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全国各地各校以集团化办学、学区制治理、城乡学校联盟等为主要形式的学校共同体建设正如火如荼地推进,抱团发展、资源共享、辐射引领等成为新时代义务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主题。乡村学校应紧紧抓住这一契机,面向共同体内的各类学校,引入优质课程资源,创造属于自己的优质课程并不断向外展示、辐射。

在共同体中引进优质课程资源。课程资源共建共创共享,即所有共同体成员学校的优质特色课程,所有成员学校的学生都可以自主地选择参加,这是学校共同体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领航学校优质特色课程的辐射推广,能够有效打破成员学校校本课程资源不足的瓶颈,让乡村学校的孩子也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面对领航学校的优质课程资源,乡村学校要有“拿来主义”的精神和气魄,勇敢且智慧地吸收外来事物的长处,为我所用。如何“拿来”?首先,应坚持开放性原则,即领航学校愿意在师资、方案乃至场馆等方面充分开放,与乡村学校共享;其次,应坚持适用性原则,引进的优质课程要适合本校的校情,契合本校师生的兴趣和需求;最后,坚持可行性原则,即乡村学校要具备开展特色课程的基本条件,能通过学校师生的努力取得较好的实施效果,既要做到生根、发芽,还要考虑开花、结果。

在共同体中学习先进课程经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面对领航学校的优质课程资源,乡村学校既要勇于“拿来”,更要学会如何自主建设。乡村学校的课程改革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在领航学校的培训、指导和协调下不断完善和提升。乡村学校可以组织骨干教师走进领航学校课程建设的“后厨”,从课程目标的细化、课程内容的丰富、课程实施的优化、课程评价的完善等方面,系统学习课程改革的基本知识和实践智慧,通过现场观摩、座谈、讨论、协商等方式,提高乡村学校教师的课程改革能力,助力乡村学校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落地。

在共同体中展现独特课程风采。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在共同体中,乡村学校不应只是优质课程的引入者,也要争取成为输出方。与单体学校发展相比,学校共同体更强调动态的网络关系。每个网络节点的学校都可以是学校共同体的中心。领航学校可以将所有成员学校的校本课程资源进行分类整理,各自总结凝练劳动、足球、剪纸等特色课程,形成系统的共同体校本课程资源,供所有学校选用。在共同体中,乡村学校应在前期构建优质特色课程的基础上主动展示、向外输出,并在多轮次的展示输出、反思改进、正向反馈中逐步树立课程自信。

用好评价工具,铸牢课程自信之魂

多一个标准,多一把尺子,就会多一所优质的乡村学校,多一批优秀而自信的乡村学校校长、教师。在充分考虑农村学生学业基础相对薄弱、教师的努力短期难见成效的事实基础上,应多维度评估乡村学校课程的育人价值及乡村教师的课程贡献,在树立乡村学校课程自信的同时,调动乡村教师的积极性。

自我评价:以欣赏探究的眼光关注乡村学校的课程优势。受思维惯性的影响,我们在推动乡村学校改革发展的时候,往往专注于寻找问题、解决问题,但效果不尽如人意。美国学者弗兰克·约瑟夫·巴雷特提出的欣赏型探究是与问题解决模式截然不同的一种分析和探究模式,为提升组织成员合作能力、促进组织变革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乡村学校要勇于打破内心的自卑,善于以欣赏探究的眼光发现自身课程体系中的最好方面,一起分享那些闪闪发光的课程故事,凝聚积极美好的课程愿景,从而推动学校向最为积极的潜能方向发展。基于欣赏型探究的乡村学校课程建设应包含以下四个步骤:一是优势发现,找准已有的课程亮点,看到潜在的课程优势;二是美好期待,在已有的课程优势基础上畅想更加美好、更加科学、更加系统的课程样态,以积极期盼引发激情思考;三是方案设计,构筑指向期待行为或美好结果的课程设计方案;四是有效实施,让课程蓝图科学实施、有效落地,确保美好梦想的实现。

专业评价:以课题研究的思路提升乡村学校的课程质量。开展课题研究可以为乡村教育变革提供科学的实践依据,找寻乡村学校课程改革的可行路径与策略。鼓励乡村学校以科研思路发现和解决课程改革中的实际问题,一方面是推动乡村学校在认知层面从“是什么”到“为什么”,从“为什么”走向“怎么办”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是真实问题与真实研究、任务驱动与教师专业发展相结合的过程。例如,乐山市五通桥区牛华镇二码头小学立足乡村学校留守儿童多的实际,引入四川省社科院张祥荣教授开发的“绿橄榄”青少年心理素质培养项目,培养了20余位兼职心理健康教师,以课题形式开发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该校通过“小学生课堂注意力提升策略的研究”“农村小学少先队活动课与思政课程有机融合的实践研究”等省级课题,创设了“绿橄榄”校本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常规课程+校本课程+社团活动”的课程育人体系。现在,该校心理健康特色课程不仅为本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保驾护航,还引领共同体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本区中小学提供教师培训、课程培训等。

社会评价:以融媒宣传的方式擦亮乡村学校的课程名片。乡村学校应创造条件吸引教育媒体更多关注基层创新,将报道视角转向乡村学校,关注理解乡村学校在课程改革中的困惑与困境,尊重、鼓励其努力与创新,发现、支撑其成长与进步。设置典型议题,做好典型报道,这是教育媒体的传统优势和主要职责。乡村学校要围绕自身的课程亮点,邀请专业媒体进行深入系统的挖掘报道;围绕课程建设的理论思考和实践经验,撰写形式多样的文章,向各类媒体投稿;主动参与各类教育媒体组织的课程建设研讨会,踊跃发声、自信展示。乡村学校应抓住此类机会,用好各类宣传平台,以融媒宣传的方式擦亮自己的课程名片。

(作者李益众系《四川教育》副主编、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研究生兼职导师,彭之梅系《四川教育》编辑,张琳玲系成都师范附属小学华润分校副校长、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本文系2022年度四川省教育科研课题“‘共同优质’导向下义务教育学校共同体建设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SCJG22A090]的研究成果)

《中国教育报》2024年04月12日第5版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