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的马山县百龙滩镇大球社区天朗气清,在一片龙眼树林里,比不上春日里的百花齐放,冬天的花朵儿零零星星的开着。许多蜜蜂顾不上凛冽的寒风,依然在山间地头飞舞,辛勤的采摘着这来之不易的花粉。田间、地头上、树木下整齐的摆放着一排排蜂箱,这就是蜜蜂们的“家”。
自主创业成为小有名气的“蜂王”
“蜂箱冬天的温度要保证在35℃,否则蜜蜂就要跑了。”苏宏贵熟练的揭开蜂箱盖子查看蜂箱里的情况,一边如数家珍的介绍着自己的蜜蜂“宝贝”。
“方圆几百里,马山县所有的乡镇,甚至是隔壁市,都有农户主动来向我询问‘养蜂之道’!”每每谈起养蜂给自己生活带来的变化,苏宏贵总是特别自豪。
(苏宏贵正在采摘蜂箱里的蜂蜜)
最近几年在马山县扶贫农副产品销售“线上+线下”的政策引导下,他借着线下“黑山羊美食节”、线上微信视频带货和农村产业扶贫助推政策的东风,将自己的蜂蜜产品和蜜蜂养殖在本地推广开来。
渐渐地,养蜂带来的收益让他的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建起了新楼房,苏宏贵还积极帮助社区中4户贫困户,教授他们养殖蜜蜂和收集蜂蜜等创业技能。
通过产业帮扶,4户贫困户很快摘掉贫困帽子,“跟他一起喝着蜂蜜过上了甜蜜生活。”大家都笑称。
就这样,苏宏贵的名字也在附近的乡镇流传开来,成为远近闻名的“蜂王”。可是不曾知,与今天“甜蜜”生活相比,从前苏宏贵家一贫如洗。他父母兄弟都是残疾人,生活十分拮据,只能依靠着每个月的救济金维持生计。
饿着肚子找到的“甜蜜缘分”
“小时候没有衣服穿,没有裤子穿,都是社区给我们送米送粮。”说起从前的日子,他还感慨万分。虽然有政府救济,但家里缺劳动力,人口又多,东西总是不够吃的。
百龙滩镇大球社区山多地少,草木茂盛,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非常适合蜜蜂生存。苏宏贵练就了一个本事——找蜂。
“那时候家里穷,自己饭都吃不饱,又嘴馋,就想尽办法就地取材,去挖蜂蜜来吃。”说起自己跟蜜蜂的“缘分”,苏宏贵又回忆起当年的场景。
慢慢地,他在山里走走看看,只要有一只蜜蜂飞过,他就能追着找到蜂巢。“慢慢的我发现自己爱上了喝蜂蜜,甜蜜还不用花费成本金钱,但是在山间找蜂靠运气,不如自己养蜂来得稳定。”于是他开始尝试用自己的双手来养蜂。
但是养蜂并不容易,养护不好蜜蜂就会“举家逃跑”,蜂箱里的蜂蜜也远达不到良好的口感。刚刚开始接触蜜蜂养殖的他由于缺乏经验,几次尝试都失败了,他只好暂时放弃。
直到2013年,情况才发生变化。
产业帮扶找到致富门路
一次偶然的机会,苏宏贵开始跟着一位广东老板辗转海南、云南、贵州等地养蜂来学习技术,整整5年苏宏贵终于掌握了蜜蜂养殖的方法。2005年,他正式回乡创业,万事开头难,虽然已经学到了养殖技术,但是受马山县本地消费水平、蜂蜜产销价格低等因素限制,养蜂带来的收入只能保证温饱。
2013年,当时的县农业局在县农广校举办“农副产品销售和扶贫产业”技术培训班,通过联系相关行业的农产品养殖致富带头人,帮助农民提高农业生产技术。大球社区党总支委得到这个消息后,马上帮苏宏贵报名参加这次培训,通过这次学习,苏宏贵掌握了更多养蜂知识和蜂王培育技术,他意识到,只是养蜜蜂还远远不够,还得把和蜜蜂相关的产业一起发展起来。
于是他结合自己多年的的经验,摸索出一套适合当地环境和气候的养蜂技术方案。
他开始种植龙眼树,给蜜蜂供花,收集花粉蜂巢,发展多种产品,还培育杂交蜂王,提高蜂群的品质。经过悉心管理,苏宏贵养的蜂群质量越来越好,蜂蜜产量直线上升,养殖规模也由原来的十几箱扩大到几十箱甚至上百箱,每年养蜂收入达二三十万元。
喝水不忘挖井人
自己实现了小康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奋斗的起点。富裕起来的苏宏贵有了更大的目标,他于2014年入党并担任了社区党总支委纪律委员,决心带领更多的乡亲一起奔小康。
“一个人富裕不算过上甜蜜生活,大家好才是真的好。”说到做到,苏宏贵在县纪委监委驻百龙滩镇大球社区工作队员韦承甫同志的建议下,采取了“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发动贫困户和周边群众加入到养蜂行列中,带着社区一起发展养蜂事业。
“有人说我傻,谁来跟我学养蜂我都教。”说起带领贫困户一起创业时,他还受到了一些人取笑,“哪会有人把自己的致富经告诉别人呢。”
对此,苏宏贵总是笑着说:“钱总是赚不完的,但是我不能忘本。常言道:‘喝水不忘挖井人。’没有政府跟老乡们的帮助就没有我今天,我不能自己生活好起来就忘了党和乡亲们的恩情!”
截至2020年底,苏宏贵养蜂120箱,每箱一年平均产蜜50公斤,培育蜂王150只,创收2万余元。他还成立了养蜂合作社,为社区集体经济增收1.85万元,并带动4户贫困户养蜂就业脱贫,每人每年收入达6000元以上。
“党有好政策,我们也要自己努力,我打算多发展特色养殖,把养蜂产业做大做强,和更多乡亲们有钱一起赚,有福一起享受,大家一起过上更好的日子。”说起生活的变化和未来的发展,苏宏贵喜在眉头甜在心头,仿佛生活就像他亲手制作的那一罐罐蜂蜜,甜蜜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