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刘可乐
“商机”二字对所有创业的人都很重要,一来难找,二来难把握。今天的主人公,他的财富可是自己找上门来的,不请自来的“入侵者”,成了他的主产业。
来也匆匆
去也匆匆
陈首文是湖北省汉川市刘家隔镇人,2007年之前一直养殖着十几亩黄鳝,每年能赚个10万元左右。有一次陈首文在捕捞黄鳝时,竟然捞上来很多小龙虾,自己从来都没投过苗,这小龙虾从何而来?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他发现养殖黄鳝的鱼塘投喂了饲料,吸引周边河流中的野生小龙虾前来觅食并且定居。来都来了,每亩大约有200斤,陈首文按当时8块钱一斤的市场价卖掉,一亩就增收了1600元。不仅多了一笔意外收入,更重要的是这给他提供了一个新的养殖思路,可以在养殖黄鳝的同时套养小龙虾。一个鱼塘两份收入,何乐而不为?
2008年开始,陈首文就在黄鳝塘里投放了小龙虾苗。自从第一批苗投下去,他便满怀期待,干脆就住到了鱼塘边上。每天从早上5点工作到晚上10点,喂食、寻塘,浑身充满干劲,想着自己的财富计划,经常激动得睡不着觉。然而2008年5月的一场雨,让他的计划泡汤了,陈首文的小龙虾竟然集体出逃。周边野沟、池塘,爬得到处都是,最后只捡回来了几百斤,这一次就损失了5万多元钱。怎么回事呢?
一般情况下,小龙虾都是生活在鱼塘底部,可是遇到下雨天,水中含氧量降低,它们就会爬出水面活动。有了这次的教训,陈首文决定用渔网在鱼塘周围建起1米高的“围墙”,以防剩下的小龙虾再次逃走。
一周后,又下起了雨,这次陈首文信心满满,一点都不担心,一米高的网还拦不住这些小家伙?万万没想到的是,“围墙”并没有经受住考验,小龙虾又走丢了!
原来,用渔网做成的“围墙”上面有很多网眼,小龙虾靠着这些网眼还是爬了出去。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陈首文不服输,再次着手建“围墙”。不过这次他总结经验,采用了光滑的塑料薄膜。
水草水草
随风飘摇
几番折腾下来,他的第一批小龙虾跑得差不多了,陈首文又重新在鱼塘里投放了小龙虾苗。50天后,终于可以捕捞上市了,可捞上来他就傻了眼。自己精心喂养的小龙虾怎么只有2钱、3钱左右大小,竟然比之前自己跑来的那批野生小龙虾小了不止一倍,而且虾壳也非常硬。这种特征的虾,在行业内被称为丁壳虾。壳很硬,只吃料又不长个,市场上根本没人要。
连续两批小龙虾都出了问题,陈首文很沮丧。那段时间,他每天都会去河边观察野生小龙虾的生长环境,想找到问题出现的根源。
在一段时间的观察和请教有关专家后陈首文得知,小龙虾是要靠一次次蜕壳来完成成长的。从幼苗长到商品虾大约要脱壳十一次,每一次蜕壳都会长大20%左右。小龙虾为了避免蜕壳之后短时间内因为体质虚弱而被同类攻击,会选择茂密的水草当隐蔽场所。如果像他的鱼塘一样没有水草,就会引起小龙虾蜕壳不遂,造成生长缓慢。
知道了原因,陈首文就在鱼塘里种上了一种叫轮叶黑藻的水草,一个星期就能扎根存活,解决了小龙虾的脱壳问题。而且水草还可以吸收池塘中一些富营养物质,净化水质。
2009年,陈首文终于养殖成功。靠着套养的小龙虾,这一年多收入了10多万元。赚钱之后,他又承包了200亩鱼塘,扩大自己的养殖规模。
随着自己出产的小龙虾越来越多,这时候他决定解决一个长久以来存在的销售问题。当时,本地的养殖户都是“各自为战”,把自家小龙虾卖给收购商,但是经常会遇到压价回收的情况。可如果每户自己运到外面去卖,运输成本又很高,不划算。2010年,陈首文决定带领养殖户抱团发展,牵头成立了养殖专业合作社。
这个举动大家积极响应,附近有100多户养殖户都加入了合作社。从此,陈首文都会组织车辆,把大家的小龙虾集中运到武汉去卖,直接对接大经销商,不再受压价困扰。2012年,黄鳝价格下跌,陈首文也当机立断,改为卖价较高,利润可观的大闸蟹和小龙虾混养。
2013年,在自己的鱼塘里把新的混养模式试验成功后,推广到了整个合作社,带大家一起提高效益。到2015年,整个合作社的养殖面积已经扩大到了2000多亩。
模式“361”
高价靠对比
肩负整个合作社的发展,陈首文不敢懈怠,他经常带着大家外出学习考察。在一次学习中,他又发现了新的突破点。外地的一些养殖户,养殖小龙虾的周期只要30天,而陈首文他们的小龙虾长成却需要45到50天。多出来的时间不仅增加了成本,导致出塘时间晚,经常赶不上行情好的时候上市。能不能缩短养殖时间?陈首文到处咨询。
过去喂小龙虾,陈首文都是自己用玉米、小鱼等配成的粗饲料。这么一来,虽然成本低,但不能满足小龙虾生长过程中的营养需求,以致生长周期变长。
术业有专攻,既然是饲料问题,陈首文就找专门的饲料公司来合作。2016年5月,陈首文在自己的一个小龙虾池塘里用上了通威饲料,进行尝试。等待结果的那些天他每周都会起一次地笼观察小龙虾的长势,二十天后,陈首文终于放下心来,虾都长到5钱以上,达到了上市规格。
更换了饲料,他们的养殖周期大大缩减,每年都能多养出一季小龙虾。在此基础上,他还推进了与通威公司的进一步合作,定期邀请专家前来给社员指导。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研究,陈首文成功推出并推广了一种“361”模式,让大家都做到每年3季虾、亩产600斤、每亩收入1万元的可观效益。到2017年,合作社已经有200多户社员,养殖面积再一次扩大,提高到3000多亩。
一次次的突破,陈首文并不满足,接下来他主动规避风险,在每天都波动的小龙虾市场价格中动起了脑筋。
他派几个人去到北京、上海、成都等全国7家大型水产批发市场,每天刚一开门,就搜集各自市场上的小龙虾价格,汇总给陈首文。他虽然人在武汉,可每天早晨都会了解各地情况,核算运输成本,哪里的利润高,就把货发到哪。
通过这招,不论市场价格如何变化,他都能让合作社的小龙虾每斤比当地平均价格多卖3、4元钱。到2018年,陈首文不再派合作社的人到全国各地市场上去收集小龙虾的价格,在手机上就能查看这些地方的小龙虾行情。除了卖小龙虾和大闸蟹,陈首文还联系了江苏的客户销售水草,每亩地也能让大家多赚一百多元。
发现差距,解决问题,规模扩大,再求突破,陈首文的每一步都践行着这样的良性循环。在他的带领下,2018年整个合作社销售额超过3000万元,200多户社员都走上致富之路。
往期内容
CCTV-7 21:17
《致富经》精彩内容别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