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宁化县治平畲族村
“自从他来之后,咱们村里的变化可真大。”乡亲们口中的他,便是福建省应急厅派驻宁化县治平畲族村(以下简称“治平村”)驻村第一书记王行辉。三年来,他访遍村庄的山水沟壑、田间地头,用双脚丈量村庄、用行动践行担当,以“特”破局,以“带”共富。
因地制宜 以“特”破局
“治平村山多地少,光依靠种植传统的烟叶、稻谷、辣椒,生活也就勉强过得去。但是,咱们得想想办法,有点儿新意。”王行辉一边点头一边说,“要做好‘特’字文章,这儿的耕地虽然不多,但是富含硒,我们要利用这块‘营养土’,发展特色种植产业,才能给咱们带来更好的收益。”他眼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对治平村的未来充满信心。
治平村百亩互叶白千层种植项目研讨会
说干就干。为了利用好得天独厚的土地资源,王行辉经过一番调研对比,与省农科院专家、致富能手、村民群众座谈交流,将种植的重点锚定在了“互叶白千层种植”方向上。他与村“两委”干部多次到邵武、永安等地考察,详细制定种植计划,并从省应急厅争取90万元扶持资金,采用“合作社+农户+基地”的模式,以“跨村联建”方式引导畲民发展种植互叶白千层、黄豆套种项目。
由于互叶白千层种植在村民眼里是件新鲜事,大家心存顾虑,参与意愿并不高。王行辉不厌其烦地作动员、算细账,鼓励村“两委”干部带头尝试种植,村民全程参与并学习种植技术。经过一年多的时间,每亩地净收入从不足1000元涨到了如今的4500元。
王行辉(右一)查看畲药长势
富硒土地的馈赠不止于此,它不仅滋养了丰产的互叶白千层,更赋予了当地独特畲医药卓越的品质。治平村青山环绕,早年畲民因深山偏远,出行不便,山上富集各种中草药成为了畲民治疗疾病的重要依靠,也孕育了当地深厚的畲医药文化。驻村以来,王行辉引导畲民进行畲药种植,林下发展种植黄精、半枝莲、黄心子等中药材近百种,他协调资金30万元,流转土地20余亩,打造了集科普、观赏、种植、应用于一体的畲药谷。如今,互叶白千层和畲药白、绿色小叶片变成了当地畲民腰包中的“金片片”。
多端发力 以“带”共富
增产增收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落脚点。然而,仅仅依赖于传统的种植产业和自然条件,即所谓的“靠天吃饭”,并不是一个可持续的长远之计。
豆腐皮加工制作
在手工豆腐皮加工厂里,几位老师傅依然忙碌不停地赶制豆腐皮,他们小心翼翼地用特制的竹篾挑起一层薄薄的豆皮,轻轻放置在一旁的竹架上,让它自然风干。“这家手工豆腐皮加工厂是王书记争取到21万元资金,由以前废弃教学点改建而成的,目前每年可生产富硒豆腐皮10余吨。”加工厂负责人吴庆武介绍道,“豆腐皮加工厂也是村里的直播带货基地,周边种植的富硒大豆、富硒黑花生都在平台上销售。”仅2023年,治平村手工豆腐皮、富硒黑花生等农产品销售额达200余万元,主要销往福建、广东等地,实现了产销两旺,带动了群众增收致富。
在治平村,通过盘活乡村闲置资产,因地制宜发展乡村产业的案例还有很多。在王行辉的努力坚持下,争取到省财政厅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将原先废弃多年的原茶叶厂办公楼整修翻新重新盘活,打造成为了一个集餐饮、住宿、研学等功能于一体的具有浓郁畲乡风情的文旅康养研学基地,通过承包出租每年为村集体带来8万元的增收;经过与中石化多次沟通了解,注册治平村强村贸易有限公司,盘下了驻地长期经营不善的民营加油站,待相关证照过户手续办妥后,拟委托中石化承包运营,每年运营分红收入预计超20万元。这些举措,不仅为村集体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还给村民提供了“家门口”的就业机会。
治平村民服务中心
“就像我们常说的,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乡村产业的发展也得多元化,不能只依赖单一的产业模式。”王行辉说道。为引导畲民多渠道增收,王行辉利用种植和租金收益,发展余电上网光伏发电项目,以“光伏+农户”“光伏+农业”等方式,利用高山优势,发展“阳光经济”,每年光伏贡献的村集体经济收益10余万元。
随着富硒稻谷、畲药产业、光伏发电、豆制品加工、加油站等强村富民产业不断导入,让治平村乡村振兴的腾飞梦一步一步走向现实。“接下来,我们还将导入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乡村旅游开发等多元化产业项目,多为畲民办好事、办实事。”在谈到下一步工作打算时,王行辉信心满满地说。(曾亦明/文 治平畲族村民委员会/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