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拥3000亩大港水域的六郎镇,这些年来,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为当地端好“果盘子”提供了天然优势,助力产业兴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春分之后,圣女果陆续上市,老孙的家庭农场门庭若市,不少游客慕名而来。
游客在大棚里体验采摘乐趣。人民网记者 张俊摄
老孙,原名孙志文,是六郎镇政和村小有名气的水果种植大户。前阵子,草莓采摘刚刚下市,圣女果就赶着趟“接力”上市,忙得老孙是脚不沾地。
眼下,正值圣女果成熟上市的季节,走进大棚,人进人出,一个个圣女果挂满枝头,一种黄色,一种红色,俯身一看,原来是金黄色和赤红色的圣女果,顺着藤蔓,从绿叶中探出头来。
小小圣女果,成了老孙的“致富密码”。人民网记者 张俊摄
“采摘高峰期,一天要卖5000元左右,每天前来采摘的游客多则上百人。”说到这,老孙那是一脸的灿烂。
这些年,老孙的“致富密码”,就藏在小小的葡萄和圣女果里。
时间拨回到1999年,当年六郎镇发大水,尚在外地务工的老孙,放心不下一家老小,毅然辞去干了四五年的油漆工,回到老家政和村。
采收圣女果。人民网记者 张俊摄
“那时候种田看天收,碰到天气不好,收成就不景气。思来想去,这才用上自家的几亩地,尝试着种葡萄。”老孙告诉记者,因为看过新疆的葡萄畅销,所以心里多少有点底,也就有了种水果的念头。
没技术,就外出“取经”跟着学;缺资金,就托人担保向银行贷,先从2亩5分地开始,小试牛刀,就这样,常年和油漆打交道的老孙,另辟出路,开始了自己的果农生涯。
红彤彤的圣女果挂满藤蔓。人民网记者 张俊摄
外地打拼当油漆工,返乡创业成为一名种水果的老手,身份的转变,老孙适应得很快。2018年,借助产业政策,他还牵头成立了家庭农场,如今的种植规模扩大到了近60亩。
相比较葡萄种植20多年,老孙种圣女果,其实也就前年的事。
“就是想着能丰富水果品种,让大家来了,一年四季都有果子摘。”简单的想法,是老孙能沉下心来躬耕于家乡的初衷。
前年11月,大棚里的蔬菜收上来之后,老孙就种上了圣女果。这对于他来说,是一次尝试,也是一次突破。
小小圣女果,映出“致富路”。人民网记者 张俊摄
“头一茬亩产就达到了4000斤,一个棚收入4万元,尽管面积不大,但效益十分可观。”老孙回忆道,随后就把圣女果的种植面积扩大到了4个大棚。
从最初的露天种植,到后来的避雨棚种植,再到今天的设施大棚种植,家庭农场的生产条件日趋完善,不仅用上了滴灌设备,还给大棚增添了加温设施。
“一个品种一个特性,葡萄讲究追肥、草莓最怕病害、圣女果则对室温要求比较高,25℃最适宜生长……”说起种水果的经验,老孙讲得头头是道,看得出,这些年,他没少花心思。
火红的圣女果,映红果农好日子。人民网记者 张俊摄
1月摘草莓、3月采圣女果、6月葡萄成熟上市,盘算下来,每年只有10月份到12月份属于采摘空窗期。“利用水果错峰上市的时差,也在尝试种甜瓜和樱桃,目的就是让家庭农场四季有果。”老孙的想法,是慢慢种成一个四季采摘园,季季有果,天天有客,那才带劲哩!
说话间,瘦高瘦高的老孙,还不忘忙着梳理藤蔓,只见细小的枝条根根垂挂,似因丰收的喜悦,笑弯了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