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致富种植项目_农业种植致富模式_致富经创业项目农村种植业

近日,记者来到昌邑市柳疃镇青阜村,在广袤的土地上麦田一望无际,迎着寒风轻轻摇曳,一片生机勃勃,数万亩盐碱地正展露新颜。从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到小黑麦、棉花、大豆等新品种的推广,从“改地适种”到“改种适地”,青阜村昔日的“盐碱地”正变成今天的“丰收田”,成了农民增收致富的金土地、聚宝盆。

见到青阜农业综合体负责人孙德东时,他正在地里察看麦苗长势,他指着眼前的麦田说,“近年来,青阜农业积极探索盐碱地利用和农作物种植技术,在潍坊市农科院等科研院所专家的指导下,不断转变观念,积极探索盐碱地改良、适种农作物及栽培方法,创新盐碱地栽培模式,实现了农业增产增效。”

据了解,近年来青阜农业先后通过修建水库、并地引水、深翻压碱、种植棉花苜蓿等措施,逐渐将土地的盐碱程度整治到适宜种植小麦等粮食作物。自2016年起,与潍坊市农科院于海涛博士小麦团队开展合作,筛选新品种、探索和应用高效栽培技术,解决了小麦茎基腐病等作物,提高了产量和效益,种植小麦的产量从平均每亩470斤,增加到亩均1000斤左右。青阜农业综合体拥有奶牛1万头,肉牛5000头,对牧草需求量大,以前的花生田和棉花田收获后从10月至来年的5月均处于闲置状态,既是土地浪费,也容易引起风沙,农科院专家了解后,指导调整了种植模式,帮助引进了优质饲草小黑麦,解决的冬季土地闲置问题,同时也收获了优质的牧草,按照每亩产出2.5吨牧草计算亩产可增加收入1200元。据于海涛博士介绍,潍坊农科院小麦创新团队多年来在青阜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研究与技术服务工作,为充分利用冬闲田,增加盐碱地种植收入,团队自2020年开始推广“小黑麦+棉花”棉饲两作种植模式和“小黑麦+花生”油饲两作种植模式。传统的棉花和花生种植,冬天土地闲置,造成了土地资源浪费,推广“棉饲两作”和“油饲两作”种植模式,可实现多收获一茬饲草(小黑麦),土地种植从一茬变为两茬,进一步提升土地种植效益。通过农业种植结构优化调整,目前,青阜农业综合体采用两作种植模式规模已达6200余亩。

种植模式创新在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农作物收益上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样也给潍坊的姜农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大姜是潍坊重要的特色农产品,出口量全国第一,为地区绿色发展、助力农民持续增收、打造生态发展示范区注入了新的动力。近年来,在大姜主产区安丘、昌邑等地,多数地块因连年种植,精品大姜的出品率有所下降。为破解传统大姜种植面临的土地重茬、用药过度、病害较多、品质较差等难题,潍坊市农科院2020年牵头成立潍坊生姜产业技术联盟并实施质效提升工程,对生姜生产模式进行了新的探索,形成了“姜麦轮作”的新方法,生姜产业发展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潍坊市农科院生姜专家宋银行向记者介绍,“姜麦轮作”新方法是在第一年4月份利用育苗棚里采用生姜姜基质育苗,于6月份中下旬小麦收获后在麦地里定植基质育苗,定植密度可以较田间播种密度高,于10月下旬收获生姜。收获生姜后接着整地种植小麦,于次年6月收获小麦,实现姜麦轮作。“姜麦轮作”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土壤质量、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是缓解作物连作障碍的有效途径,同时也符合我国的保障粮食生产的政策要求。目前,潍坊市生姜的常年种植面积约40万亩,通过“姜麦轮作”种植方法,预计每年可增加小麦产量约2亿公斤,农民增收约5亿元。

种植模式的创新推广仅仅是潍坊市农科院助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潍坊农科院创新科技服务模式,深化“金翅膀行动”科技服务品牌化建设,依托五大产业创新联盟、省科特派创新创业共同体、省技术市场协会等平台,累积推动转移转化新品种15项,推广面积60余万亩,“潍县萝卜秋延迟保护地高效生产技术”“花生水肥一体化高效栽培技术”“桃省力化、标准化栽培技术”等7项种植技术应用面积5余万亩,在农技推广、科技成果转化上不断取得新突破,为创新提升“三个模式”提供了科技支撑。(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都镇强 通讯员 王文 王烁栋 报道)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