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周宝云

通讯员杜娟娟

作为农业大县,郯城县把发展“农业大棚”作为提升农业效能、增加农民收入的捷径。目前,红花镇的“大棚蔬菜”,港上镇、花园乡的“大棚草莓”,李庄镇的“大棚甜瓜”等都已成为独具当地特色的农业大棚品牌,一个个“农业大棚”成为郯城农民增收致富的金钥匙。

“种上一个棚,一年不用愁。”去冬今春,一路高涨的菜价让郯城县大棚蔬菜种植户赚了个盆满钵满。红花镇的蔬菜大棚起步早、发展快,目前全镇种植的1.2万亩“大棚蔬菜”喜获丰收,单产与总产分别达到3500公斤和4200万公斤。早春菜远销广州、深圳、上海、苏州、北京等大中城市,日购销量达30万公斤,仅大棚蔬菜一项,全镇可增收8500万元,菜农户均增收2万元左右。

蔬菜大棚的高效益从何而来,菜农们的账算得可细呢。“俺今年栽培这2亩甘蓝菜,一季收入2万块钱有把握。种植甘蓝不用花费太多的功夫,肥水跟得上就行,而且甘蓝生长周期短,从栽植到收获只用2个来月时间(年前育苗、开春栽植),腾出茬子还不耽误种植毛豆、辣椒、黄瓜、四季豆等夏秋菜。”红花镇院南村菜农邓金昌说。增收快、一年多熟、易管理的优势让蔬菜大棚成为当地农民致富的捷径。

除了农户的分散经营,规模化的大棚种植更容易让农民抱团闯市场。在花园乡,越来越多的大棚草莓种植户加入到狼湖草莓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挥以狼湖村为中心的4000亩草莓科技园辐射带动作用,实现草莓连片种植,其中专业种植“狼墩”草莓有15个村,年产650万公斤,实现收益6000万元。

多样化、灵活化的农业大棚种植模式也为年轻人创业搭建了舞台。郯城县农业大棚里可不只有蔬菜、水果,更有一些新奇“玩意”。在泉源乡长埠岭村,满满一棚憨萌可爱的“肉肉”和千奇百怪的盆景煞是惹人喜欢,这是棚主宋艳红的得意之作。2015年夏天,泉源乡实施冬暖式温室大棚种植扶持项目,听到消息的宋艳红喜出望外,毫不犹豫地在长埠岭村温室大棚项目基地承包了一个大棚,建起了泉源老街多肉植物基地。“我的花卉都是从网上走单的,每天可以发二三十件呢!”宋艳红笑着说,“如果有合适的地方,我还想扩大种植规模,多建几个大棚。”

农业大棚的高效益也让它成为郯城多地精准扶贫的首选项目。“这一棚蔬菜,一年能挣六万元,多亏了张书记支的招。”庙山镇前林村的老王望着满棚成熟的茄子对山东移动省派“第一书记”张开华说。张开华立足前林村村情,提出发展反季节蔬菜大棚,动员10户村民作为首批示范户。看着老王棚前停着的一辆辆蔬菜收购车,村民争相与村委会签订《技术扶贫协议》。一个“示范户带动、帮扶户辐射、覆盖全村”的反季大棚蔬菜种植技术扶贫网络雏形已初现。泉源乡东柳沟村实施的“公租大棚”政策更是贴切贫困农民实际。目前全村建有8个公租大棚,实现了4个层次的贫困户增收:种植大棚增收、土地入股增收、租金收益二次分配增收和就地务工增收。去年,泉源乡建设冬暖式温室大棚123个,利用上级扶贫资金1056万元,实现年收益1476万元、53户贫困户参与经营、200余名贫困户在大棚内务工。全部大棚年租金收益70%分配到1648户,20%作为集体公益事业基金,10%作为基地大棚维护维修基金。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