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江区隶属于重庆市,位于重庆市东南部,地处武陵山区腹地,素有“渝鄂咽喉”之称。2017年10月,黔江区通过国家专项评估检查,由重庆市人民政府正式批准退出贫困区县。此后,56万土家族、苗族、汉族儿女们弘扬升华“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黔江精神,在2402平方公里的大地上描绘着脱贫攻坚最美丽的风景。
靠桑蚕养殖走上产业扶贫致富路
时值立秋,黔江区金溪镇清水村山间坡地上的桑园一片翠绿,养蚕大户田建正在蚕棚内忙碌着,田建是当地致富能人,创业多年,带动周边几十户贫困户实现增收致富。“我在创业之初既没钱,也没技术”。田建说,村里修通产业路后,政府还为他请来农技员作指导,“让我发展产业更有信心。”
2017年田建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下,经过三年多的发展,在清水、山坳两村开发桑园225亩,围绕“桑+鸡”模式养殖土鸡1700余只,年收入在20万元以上,带动50余位村民(贫困户)就近务工并实现增收。
田建的脱贫之路,是黔江困难群众在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帮助下,用勤劳的双手、顽强的意志,发扬“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黔江精神开创明天的鲜活事例。不难看出,黔江区现有的产业发展规模和未来思路谋划,呈现的是以村域为单元的循环、立体、多元产业模式。特别是在这种模式下,有了政府的驱动扶持,以合作社、家庭农场为纽带,一头连通了发展变化的大市场,一头激活了单家独户的小生产。
目前,全区建起“亩产万元”立体农业基地11.4万亩,这是既立足当前、又保障长远收入的利民、为民创新之举。
“领头雁”带民共富为脱贫攻坚添动力
黔江区打出“亲情牌、政策牌、环境牌”,简化乡村旅游开发审批流程、对创业项目优先给予贴息贷款、落实基础设施建设补助,营造优质创业环境,吸引更多乡村“领头雁”创业兴业。
在金溪镇长春村,20多位农民扛着锄头带着镐,栽桑覆膜,干得热火朝天。领头的腾树文、腾树长、陈正文年龄都已超过65岁,但他们和大伙儿一样挥汗如雨,在平整出的陡坡地上栽下一株株桑树。
认准产业发展机遇,腾树文等三人组建蚕桑合作社。2017年底,合作社种下的近400亩桑树已初见效益,第二年就收入10多万元。腾树文估计,等到丰产时,合作社收入能有上百万元。蚕桑产业走上正轨,越来越多农民也想参与其中。“以前是我们追着别人要地种,现在是人家主动把土地‘送上门’,目前加入合作社的农民已有近200人。”腾树文说。
扎实巩固脱贫成果,助推乡村发展,除了帮扶给力,也离不开更多来自基层,苦干、实干的“领头雁”。黔江用好亲情、政策、环境“三张牌”,培养发展致富带头人400余人,发领(创)办企业136个,投资总额2.27亿元,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4500多个,带动贫困户2091人脱贫致富,为全区巩固脱贫攻坚注入强劲动力。
挖掘生态、民俗优势吃上“旅游饭”
经济上相对落后的黔江,生态、民俗资源却很丰富,这里青山绿水、森林覆盖率超过60%,有秀丽的阿蓬江、厚重的濯水古镇、原生态的土家十三寨……
脱贫“摘帽”后,区域要高质量发展、群众高品质致富,着力点还是挖掘生态、民俗优势,从守着青山受穷,变为生态旅游致富。
在濯水古镇,清澈的阿蓬江水蜿蜒流淌,江边一栋栋木质吊脚楼鳞次栉比。
近几年,古镇旅游火了起来,一年接待游客200多万人次。以大景区为支点,乡村旅游为网线,目前黔江有7个4A级景区,32条精品旅游线路与核心景区串珠成链,“魅力黔江”让10万人吃上了“旅游饭”。
打赢脱贫攻坚战,激战正酣;决胜全面小康,志在必得。在黔江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56万黔江儿女众志成城、满怀豪情,咬定目标、冲刺决战。如今的黔江,蓝图已经绘就,逐梦惟有笃行,新时代的黔江人,必将继续高举“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黔江精神”,走出一条康庄大道。
(何存清 何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