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双手勤劳致富
葛良凤,连湖镇多家村4组村民,今年49岁,丈夫听力上有残疾,孩子还在上学,家庭虽很贫困,但葛良凤特别上进,根据自家实际情况,栽种了8亩柚子。
考虑到本地柚子品种单一,无论从口感还是外观都达不到消费者的要求,葛良凤通过连湖镇政府组织的技术培训,学习了嫁接技术后栽种了沙田柚、琯溪蜜柚等品种,成为当地有名的柚子种植能手,并于2016年实现脱贫。
2017年,因修建高速公路征地,其家柚子园被征用,从此转行开始养殖生猪,现在已是当地有名的养猪能手。
因丈夫平时需要助听器辅助,因为身体原因无法外出务工,他们一家便商量着在家开起了养猪场。通过自身的努力,近几年其养殖规模达到了年平均120头的生猪存栏量,2019年出栏肥猪80余头,售卖猪仔60余头,去除成本,年纯收入达到了15万余元。这对于一个普通农村家庭已是很不错的收入,实现了稳定增收。
当然,葛良凤在实现脱贫致富的同时,并没有忘记曾经邻里乡亲们的帮助,通过动员周边乡邻以资金入股或劳力投入的方式,成功带动3户贫困户协同发展,为他们增加了额外的收入。对此,被带动的3户贫困户每每提起葛良凤都说:“今年她做得好,赶上了行情,我们也跟着沾了光。”
葛良凤本人也表示:“根据实际,来年可能扩大养殖规模,希望能带动更多的贫困户共同发展。”
产业发展是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前提,只有有了稳定的收入才能实现稳定的脱贫。在连湖镇政府工作人员的动员下,葛良凤又在另一个地方培育了柚子苗,她还想将以前的柚子产业再次发展起来。所以,脱贫不是空喊,只要有目标、有行动、有毅力,一定能实现。
(融媒体记者 任 会)
养鸡走上脱贫致富路
马金权,汉葭街道麻油社区8组人,家庭人口5人。一家人因为学生上学导致家庭贫困。
2015年,精准扶贫的惠风吹进了彭水的大山深处,马金权家也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
“等靠要不是办法,自主发展产业才有出路。”在街道,社区的积极帮扶下,马金权借力走脱贫致富路的梦想迅速在他的心中生根发芽,他决定要与贫困好好战一场,彻底改变窘迫的生活面貌。
有了这样的想法,马金权说干就干,至于做点啥,他也有自己的打算。他说:“那时候,长期在外务工,前途渺茫,养鸡市场前景广阔,特别是我发现彭水的土鸡深受市场欢迎,价格也还可以,我参加了街道办组织的脱贫攻坚技能培训班后,更加坚定了开办养鸡场的想法。”
2016年,在街道,社区的帮助下,马金权拿到了精准扶贫贴息贷款5万元。随后,他又筹集资金5万元,建起了集孵化、育苗、养鸡于一体的土鸡养殖场。为了把土鸡产业做大做好,马金权自费到甘肃、四川等地学习管理方法,养殖技术以及养殖土鸡的预防要领。
“自己要有所改变,才能让日子过得更好。”马金权说。
两年多时间的精心经营,养鸡场的规模扩大了,效益节节攀高,马金权所养的土鸡也远销重庆,广西广元等地,马金权成了远近闻名的养殖能手,实现了脱贫。
马金权通过养鸡脱贫致了富,给当地贫困群众带来了信心和希望,附近的村民有的想跟他学,有的想跟他干,有的想与他合作。
不仅自己勤劳肯干,马金权还积极带动其他贫困户发展产业。如今,马金权的养殖场解决帮助了4名贫困户就业脱贫。2019年,马金权养殖土鸡2万余只,同时,他还向周边的贫困户低价出售鸡苗,免费提供技术指导,带动当地10余户农户养鸡增收。
(融媒体记者 任 会)
做好做大生猪养殖
刘子君,郁山镇钟鼓村2组人,近年来,在金融扶贫政策的支持下,刘子君通过养殖生猪不仅自己致富了,还乐于把自己的养殖技术传授给附近的村民,带领附近的村民增收致富。
再穷不能穷教育,前几年,刘子君家中两个大学生一年高昂的学费让这个原本不富裕的家庭负债累累,逼不得已夫妇二人只好外出务工,支持儿女完成学业。
2017年,头脑灵活又有干劲的刘子君觉得自己年纪也不小了,毅然决定回乡通过养猪改变窘迫的生活。他一方面寻求政策扶持,一方面勤奋学习养殖技术。
2017年,刘子君在金融扶贫贷款政策的帮助下,说干就干,在自家院子里盖起了猪舍,养殖了25头母猪,开始了生猪养殖之路。当年生猪效益不错,增加了家庭收入,并实现了脱贫。
为了让生猪长得好,刘子君一有时间就看书学习养猪的技术,还和其他生猪养殖户一起交流学习。几年下来,就积累了不少的实践经验。
近几年来,刘子君逐年扩大养殖规模。2019年,养殖母猪达30余头,年出栏生猪达到200余头,年产值近60万元。去年年底又扩建了300平方米猪舍, 决定大干一场,扩大养殖规模,真正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
“去年生猪行情好,收入还不错。一天虽然累点,但是很值得的。”说起去年的收入,刘子君满脸笑容。
在自身发展良好的情况下,他没有忘记乡亲们,积极带头宣传相关扶贫政策,主动帮助其他的养殖户作技术指导和销路联系,雇用其他贫困户解决就近就业难题。
“我没有太多文化,也没有太好的技术,但是我把我有的技术全部传授给其他村民,只要他们需要帮助,我都会毫无保留的把技术教给他们。”刘子君说。
如今,他逢人便说:“非常感恩党和政府,教育扶贫解决了学生教育难题,产业扶贫给了我脱贫致富的机会,金融扶贫给了我发展产业的资金支持。”今后一定会尽自己所能带领更多的贫困户脱贫致富,让党和政府温暖的阳光照耀得更宽更广。
(融媒体记者 杨春燕)
种植烤烟鼓了腰包
冉茂银,龙射镇胜利社区建卡贫困户,今年49岁,被当地群众评为脱贫增收的“烤烟致富能手”。生产上,他务实创新,坚持不懈,奋斗不息;生活中,他乐于助人,热爱集体,无私奉献。
过去,冉茂银依靠传统种地方式种植小麦和玉米,没少投资也没少流汗,增产不增收,难以发家致富。2016年他了解到烤烟投资少、见效快、收益大的特点,便想要种植烤烟。冉茂银说干就干,筹集资金租赁土地,自此开启了他的烤烟事业和致富梦想。
刚开始的时候,冉茂银四处筹措资金,并找银行贷款4万元,共种植了60余亩烤烟,下半年全部出售实现纯收入5万余元,初尝甜头的他,准备大干一番。然而,接下来连续两年雨水过多,烟苗被雨水淹死一半。面对困难,冉茂银并没打退堂鼓,而是冷静反思,总结经验,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冉茂银主动地参加农民烤烟培训班,系统地学习并掌握到种植烤烟的实用技术,科学种植管理,2019年种植烤烟净赚6万余元。2020年冉茂银计划扩大种植规模80亩,预计年纯收入10万元以上。
冉茂银严格按照“扶贫不如扶志”的理念来鞭策自己,秉承“带头致富,带领集体共同致富”的理念,带领村民共同致富。在自己种植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冉茂银主动聘请附近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农户来共同打理烤烟产业,并无私的向其他农户提供自己的种植经验,解决一些农户在种植技术上的难题。此外,冉茂银还专门去外地学习先进的种植烤烟经验,以此来提高全村种植烤烟户的水平。在他的带领下,村内的闲置劳动力得到有效利用,每年聘请人工达600余人次,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提高了村民的生活水平。
(融媒体记者 陈 淋)
带动乡亲一起致富
家住普子镇普子坝社区9组的居民杨宗安,一家人在家务农,收入虽然不高,但足以维持家里的开销,过着平凡而幸福的生活。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13年11月原配妻子李世琼被查出患有乳腺癌,在重庆附一院治疗花费医药费用20余万元致使大额负债,2014年9月医治无效过世。当年杨宗安的长女正在重庆教育管理学院就读、儿子在普子镇中心校就读,高昂的医药费用及两个孩子的学杂费让整个家庭陷入困境。
2014年,普子坝社区村支两委在精准识别入户走访中得知了杨宗安家庭情况后,通过村民代表大会评议将其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在随后的精准帮扶过程中,杨宗安家享受了教育资助和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但是,对于这样的家庭来说,只是杯水车薪,鉴于此情况经村民代表大会评议将其纳入低保兜底。
在党委政府和驻村工作队及村民委的支持下,杨宗安决定充分利用自身养殖优势开始发展生猪养殖,2017年6月杨宗安开始圈舍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在8月开始引进母猪15头、仔猪10头,年底初见成效出栏猪仔30头、商品猪10头,扣除成本后赚了2万元。杨宗安在养殖上尝到了甜头,在2018年开始扩大养殖规模,同时引进肉牛8头和中蜂20群,年底出栏猪仔80头、商品猪50头、肉牛3头、蜂蜜200斤,扣除成本后赚了8万余元。在两年多的养殖中杨宗安积累很多养殖经验,在本组乃至本村小有名气,周围村民看见杨宗安养殖有了成效也纷纷效仿开始搞生猪养殖,杨宗安利用自己的经验主动参与帮助周围村民选购猪仔、种猪,指导养殖技巧,出现病症时主动帮助医治。杨宗安始终保持一个理念——光自己富不算富,必须在自己富的同时,带动和帮助周围群众共同致富,共同发展。
今年,杨宗安养了15头母猪、30余头肉牛、100群中蜂,100头仔猪,预计产值将达20万元左右。
(融媒体记者 陈 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