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仁坤

丁沟镇,因三阳河与丁泰河呈丁字形相交,故称为丁沟。集镇沿河而建,因水而兴。在苏中这一带处于南旱北水交接的区域,往南七里、宜陵方向是旱谷区,交通只是陆路,在没有拖拉机、汽车的时代,独轮车是最普及的交通运输工具;而北向的小纪、樊川则是水网地区,交通运输主要就是用船,当时本地每个村庄都有一些木船用来载人和物资运输。

丁沟凭借三阳河、丁泰河水路四通八达,特别是与泰州之间正常开行帮船,成为客货运输大动脉,工业品、生活日用品大都从泰州运来,人员出行就乘日夜兼行的帮船。周围四乡八镇的农民每逢二、五、八都到丁沟赶集,带来市场的活跃,故有民谚:“买不到的到丁沟买,卖不掉的到丁沟卖。”在苏北地区影响也特别大,“苏南有奔牛,苏北有丁沟。”

市场繁荣的根本原因,在于丁沟处于通南高沙土旱谷区与通北里下河的连接区域,不仅水旱作物兼具,更具有调节南北区域农副产品、产业的功能。南边产的高粱、谷子、玉米、绿豆、山芋、萝卜等五谷杂粮,北边产的稻麦、棉花、莲藕、荸荠、茨菰、鱼虾、螃蟹等水产,都在丁沟交汇,孕育了门类齐全的专业市场。

南市街有数十爿粮行,每天大量交易稻麦、杂粮、秈、粳、糯米。沿河及水巷的水产市场经营里下河的水产品,鳗鱼、花鱼、白丝应有尽有。家禽市场产品丰富,各种特色的家用竹篾制品市场琳琅满目,筛匾、箥箕、淘箩、菜篮、凉席、斗蓬等,要啥有啥。最富特色的苗猪集市更是名声远扬,独有的丁沟猪种和以优良猪种闻名的海安、曲塘互有优势,六合和安徽天长等地不少苗猪商贩长年坐地收购,带动了周围农村的农户大养特养母猪,致富了一方经济。因此,“穷宜陵、富丁沟”不是空口吹牛。

这里不仅农民富有,更有店铺商贾遍布镇区的各个角落。久负盛名的老字号王宝兴,就是现在的扬剧大佬王俊家的祖业,他家除了在樊川等地设有商号外,丁沟的杂货酱坊占据河东大半条街,后因日寇放火烧得所剩无几。河西条石街道沿河从南到北,中段东西向水巷街,南头从河边通南市场的都天庙街、南市街、张家街、河东八字桥街,河南沿河街……每条街的店铺一家紧挨一家,有众德堂、济生堂等三四家药店,更多的是布店、百货店、茶食店。

服务业门类齐全。理发店多家,还有许多临时的剃头挑子。澡堂子也有两三家,中午前就把灯笼挂出来开始营业。饮食业更是丁沟一大特色,烧饼油条、豆脑、豆浆小吃店不计其数。以丁沟名厨胡大宝领衔的亦乐园饭店坐落在八字桥畔,规模大,档次高,菜品质优价廉,生意特别红火。北段弯道临河处的三雅酒楼,河东南首紧靠大同油坊的中华园,沿街河房凌空架在水面上的四时春,均僻静雅致,食客就餐能享受别样情趣。代表丁沟特色的丁沟水饺闻名遐迩,雄踞三阳河、丁泰河接头处南岸弯口的黄才高饺面店,手工擀制的饺子皮薄,薄得可以透过它看报纸,甚至用火柴可以点燃,肉馅汤汁都是特制,独具风味。以致于外地人流传着一句话:“到丁沟不吃水饺,不算到过丁沟。”

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一的丁沟庙会更是火爆异常,许多苏南苏北客商、生意人提前三天就来占据好位置。就在这一天,镇上以及农村所有人家像过节一样,停下农活,预备酒菜,邀请和招待来自外乡的亲朋,餐后一同逛街购买生产生活必需品。

当时的三阳河是活水河,常年奔流不息,是人们吃喝、饮用、灌溉、航行的母亲河,水源丰富无污染。犹记得,八字桥下急流咆哮,来往船只川流不息,行船稍有不慎,即有倾翻之险。政府在西侧桥桩上立个醒目牌子:“东有激流,对我来!”傍晚时分,常有渔船于激流处撒网,一网上来总有五六条活蹦乱跳的白丝,桥头及岸边观者拍手欢呼,成为一条亮丽的风景。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