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很多关于养猪行业的分析报告里都会提到PSY这个概念,不过也许很多球友对这个概念并不是十分理解,今天就给大家详细解释一下PSY的含义。
首先,PSY的确是衡量一家养猪企业技术水平的重要参考指标,但是,并不是唯一的指标,也不是最重要的指标。
其次,提前提一个问题,PSY的值是越高越好吗?
PSY在我国并没有一个严格而且准确的定义,对它的计算过程也没有详细的规定,很多时候都是大家约定成俗的一种叫法。在农业部的官方文件中,会出现一个术语:每头能繁母猪每年提供商品猪的数量,一般情况下大家所谓的PSY就是指的这个术语。在农业部官方文件的语境中,商品猪指的是可以直接宰杀的育肥猪,但是对于很多养猪企业来说,他们并不育肥,或者自己繁育的仔猪并没有完全由自己育肥,在这种情况下,其销售的仔猪也是商品,PSY这个数据如何计算就会出现分歧。券商研报中的PSY,一般指的应该都是出栏仔猪的数量。同时,对能繁母猪如何界定,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PSY的计算结果,这个在后面会详细讨论。
这里用大家普遍接受的概念,以PSY=每头能繁母猪每年出栏仔猪(注意,是出栏仔猪,不是出生仔猪)的数量来讨论。
进行推导,PSY=每头能繁母猪每年平均的产仔胎数X每胎的出栏仔猪数
下面对每头能繁母猪每年平均的产仔胎数和每胎的出栏仔猪数分别进行分析
先说每头能繁母猪每年平均的产仔胎数
每头母猪一个完整的生产周期包括怀孕期、哺乳期、生产间隔。
那么,每头能繁母猪每年平均的产仔胎数=365/(怀孕时间+哺乳时间+生产间隔时间)
其中,怀孕时间是一定的,114或115天,下面我们全部以115天进行计算。这个时间是无法改变的。
哺乳时间即从仔猪出生到断奶的时间。
生产间隔是从仔猪断奶到重新配种成功之间这段时间。
当前中国大型养殖企业的断奶时间一般都是15-21天。由于断奶时间越早,仔猪的体质越弱,免疫力越差,所以在后续的保育阶段需要更好的环境和照顾,所以断奶时间越早越能说明一家企业的硬件水准,A股上市的养猪企业一般都能做到14天断奶。另外,由于国外牛乳及乳制品价格极其便宜,可以使用牛乳作为猪母乳的补充,所以在美国,断奶时间能做到7天以内,甚至3天。但是我国乳制品价格昂贵,所以在断奶之后就直接使用固体饲料了,这也使得我国养猪企业断奶时间无法大幅提前。
生产间隔的影响因素就更多了。正常情况下,母猪断奶后5-7天就会发情,发情后就可以配种,配种成功就进入下一个生产周期了,但是我国养猪企业平均的生产间隔却在40天以上,即使是上市养猪公司也普遍在25天以上,这也是造成我国和国外先进养殖企业PSY差距的主要原因之一。造成这种差距的因素有很多。第一,没有按时发情,有些散养户的母猪断奶后甚至会超过一个月都没有发情。第二,配种成功率低,返情率高。所谓的返情,就是配种后母猪的发情特征全部消失,也产生了怀孕的特征,但是两三个月后再次发情,返情率高就是配种成功率低的表现。第三,流产。至于造成这些差距的原因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技术、经验、管理多方面的原因共同造成的,详细来说的话,恐怕一本书都写不完,这里就不展开了。
以14天断奶,生产间隔20天计算,每头能繁母猪每年平均的产仔胎数=365/(115+14+20)=2.45,假设每胎的出栏仔猪数=10,那么PSY=2.45*10=24.5。
如果断奶天数降到7天,生产间隔10天,那么每头能繁母猪每年平均的产仔胎数=365/(115+7+10)=2.765,每胎的出栏仔猪数仍然=10,那么PSY=2.765*10=27.65,可以看出巨大的差距。
下面说一下每胎的出栏仔猪数。
简单来说,每胎的出栏仔猪数=每胎出生仔猪数—出栏前死亡的仔猪数
首先,每胎出生仔猪数并不是越多越好。当前主流养殖技术会控制母猪体重,使得能繁母猪体重较轻,母猪在怀孕期间能够提供的营养是有限的,如果一味的提高母猪的每胎产仔猪,就会造成仔猪的平均胎重下降,这个大家应该都很清楚,出生体重越轻的动物在后期生长速度也越慢。同时母猪能够分泌的母猪数量也是有限的,过多的仔猪分享有限的母乳会使每头仔猪都得不到充足的母乳,从而影响断奶天数。欧美国家也可以利用廉价的牛乳来补充母乳,而这一点我国同样难以做到。一般我国上市养猪企业对能繁母猪的要求市每胎出生数不低于12,但是也不高于18,就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据我了解,上市猪企的每胎仔猪数平均在14头左右。
其次,由于每胎出生的仔猪体重并不均匀,往往会出现个别体重远远低于平均体重的弱仔。有些养殖企业会主动淘汰弱仔,因为弱仔在后期生长速度会极慢,但是有些养殖企业确不会淘汰弱仔,因为仔猪20多公斤甚至十几公斤后就卖了,或者交给合作的农户养了,生长速度快慢和自己就没关系了,甚至生长速度慢了自己还能多卖点饲料不是。而那些自繁自养的企业肯定会对仔猪质量极其重视。
最后,出栏前死亡的仔猪除了主动淘汰还包括因病死亡和应激死亡。刚出生的仔猪体质极弱,需要很高的温度,而且对温度很敏感,抵抗力也很差。有些养殖企业在冬季为了给仔猪保温,往往把产房和保育舍密闭的很严,而且不愿及时通风。这就造成产房和保育舍内疫病极其容易传播,每年我国都会因为流行性腹泻而死亡大量仔猪往往与此有关。而有些企业由于产房和保育舍设计不合理,在通风过程中会造成冷空气直接与仔猪接触,也会造成仔猪大规模生病死亡。此外,在初次免疫时产生的应激反应也是造成仔猪死亡的重要原因。
当前,自繁自养的养猪企业每胎的出栏仔猪数一般在9.5-10.5之间,而公司+农户的养猪企业每胎的出栏仔猪数一般在10-12之间,其中的差距并不是技术的差距。
以中国平均每头能繁母猪每年平均的产仔胎数=2.355计算,自繁自养的养猪企业PSY在22.37-24.73之间,公司+农户的养猪企业PSY在23.55-28.26之间。
回答最初的问题,PSY是不是越高越好?
当然不是,不然的话太湖猪每胎能生20多头,就算一年只能生1.5胎那PSY也是30多,为啥没有养殖企业这么干?因为太湖猪生长速度慢,饲料转化率低,瘦肉率低,养太湖猪经济效益差。
即使是对于外三元这一特定品种来说,以我国现有的技术条件,把PSY做到30也并非难事,有的是办法可以提高能繁母猪的每胎产仔数,把平均每胎产仔数做到16,每胎出栏仔猪数做到13,在我国平均的每头能繁母猪每年平均的产仔胎数=2.355的情况下PSY就能达到30以上。可是这样造成的过低的胎重从而导致育肥阶段极慢的生长速度是得不偿失的,至少对于自繁自养的养猪企业来说是得不偿失的。
当然,中国的养猪企业也有很多地方可以改进。虽然国内乳制品过高的价格使得我们不能靠给小猪喂牛奶来提前断奶,但是提升保育舍的硬件,提供温度更适宜、温差更稳定、空气更清新的保育环境,以及研发营养更丰富且价格适宜的仔猪饲料,也能缩短哺乳时间。同时,提升保育舍环境也能减少仔猪在保育阶段的死亡。
其次,就是在提高配种成功率,减少返情和流产上下功夫,这一方面中外差距较大,提升空间也更大。
最后,就是提升出生仔猪的均匀度。同样均重的量窝猪,一窝每只都一样大,另外一窝大的大小的小,每只都一样大的那一窝肯定平均生长速度更快,死亡率更低。
再聊聊不同计算方法对PSY的影响。在实际生产中,PSY的计算并不会按上述方法进行计算,比如母猪在生完最后一胎后,哺乳完后就被淘汰了,其最后一个生产周期就没有生产间隔了,有些企业则是从最后一胎的仔猪出生就视为一个生产周期完成了,连哺乳时间都没算进去。比如不同企业对能繁母猪的定义不一样,有些是从配种成功开始计算,有些则是从第一胎生下来后才开始计算。举个例子:
第一种情况就是将第一胎的怀孕时间和最后一胎的哺乳时间都计入生产时间
第二种情况是将第一胎的怀孕时间不计入生产时间,但是将最后一胎的哺乳时间计入生产时间
第三种情况是将第一胎的怀孕时间和最后一胎的哺乳时间都不计入生产时间
可以看出不同计算方法对PSY的最终结果影响巨大
$牧原股份(SZ002714)$$温氏股份(SZ300498)$$正邦科技(SZ002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