翘嘴鳜“广清一号”池塘高效养殖技术

20世纪70代末,我国的水产养殖业开始蓬勃发展,加上出口市场的放开,鳜鱼价格飙升,由此激发了广东水产人探索鳜鱼人工养殖的热情,并很快突破了鳜人工繁殖与育苗难关,解决了鳜规模化苗种生产的问题,鳜鱼成鱼养殖技术也很快建立。目前,国内的鳜鱼养殖(以翘嘴鳜为主养对象)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规模和产量,全国年养殖产量约30万吨。但近年在鳜成鱼养殖中出现生长速度下降、性成熟时间提前、抗病力弱等问题,既影响着鳜的养殖效益也危及产品质量安全。因此产业对鳜鱼良种的需求愈发紧迫。

针对上述的现状与问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水产生物技术研究室叶星研究员团队在清远市清新区宇顺农牧渔业科技服务有限公司鳜鱼选种育种基地对翘嘴鳜进行良种选育研究,经过了近5年的努力,取得了重要突破。选育的翘嘴鳜“广清一号”的生长优势明显,生长速度和成活率等都有了显著提高,且个体规格趋于一致。在“广清一号”的选育过程中,通过收集不同养殖地区的鳜鱼及野生鳜鱼,进行基本遗传信息评估,从中选择了广东2个养殖群体、湖南洞庭湖1个野生群体作为选育基础群体,采用群体选育和家系选育技术,以生长和成活率为选育目标性状,结合分子系谱鉴定技术,进行选择育种。每代建立100余个家系,鱼苗培育达到一定规格后进行标记、同塘养殖,现已完成连续4代的淘汰与选择。

不同选育世代的鳜鱼池塘养殖生长试验表明,在相同的养殖环境、相近的管理措施下,经过相同时间的养殖试验,F 1 代、F 2 代和F 3 代的平均体重分别为285.4克、399.1克和534.6克,F 2 代比F 1 代提高了39.84%,F 3 代比F 2 代提高33.95%,生长速度提高显著。2017年开始在多个鳜鱼种苗场和鳜鱼主产区进行了“广清一号”的孵化培育与示范养殖,苗种繁育示范点鳜鱼受精率、孵化率和开口率均显著提高,水花培育成活率提高 20%;“广清一号”的生长速度比普通鳜鱼快20%以上;养殖示范点鳜鱼平均存活率提高21.3%,换水量降低约40%,减少用药35%以上,极大地降低了鳜鱼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保护了渔业生态文明。现已累计应用面积近 10000 亩,新增产值 3019 万元,新增利润1024万元,近两年平均亩增产鳜鱼已达105千克,每亩增加纯收入近千元。技术还支撑了清远鳜鱼系列地方标准编制和“广东省鳜鱼良种场”的创建。现将“广清一号”高产高效养殖技术要点总结如下。

一、放养前池塘的准备

在上一茬养殖鱼类收获后,对池塘进行干塘、晒塘、翻耕和消毒处理。干塘即将池塘水排干,在池塘四周挖15厘米沟,并将池塘低洼处与四周沟连通,抽排沟内水以保持沟内水深低于5厘米。晒塘时间持续1~2周,并清除过多淤泥,清淤后淤泥最好不超过20厘米。翻耕即应用农用机械或人力将池塘底部表面10~15厘米土壤进行翻耙。放养前7~10天,用生石灰与茶粕等进行池塘消毒与清除野杂鱼,生石灰同时还有提高池塘底部表层土壤pH的作用。

二、苗种放养与饵料鱼投喂

放养鳜鱼种要求体质健壮、规格整齐。规格以全长6~10厘米,体重3.0克以上为宜。放养密度需根据池塘条件、饵料鱼供应量、饲养方式、产量指标和管理技术水平确定。一般以单养为主,放养尾数为3~5尾/米2 。放苗前1天,用小网箱放养50~100尾与鳜鱼苗规格相近且活力良好的鲮鱼苗试水1天,鱼苗正常存活即可批量放鳜鱼苗。草鱼、鲢、鳙、鲮、团头鲂、鲫和巴西鲷等的活鱼苗、鱼种均可作为鳜的饵料鱼。饵料鱼健康有活力、不携带病原、无药物残留、规格一致,其全长为鳜全长的40%~60%。饵料鱼投喂前用3%~5%的食盐水进行消毒处理。放养鳜鱼种的同时投放饵料鱼,可每3~7天投饵一次,最好是每 3 天投一次。每次投饵量为鳜存塘量的 15%~20%。池塘中应始终保持有饵料鱼,饵料鱼与鳜的数量比例应保持为(5~10)∶1。定期检查池塘中鳜的生长情况,及时调整投饵量及饵料鱼的规格。

三、养殖期间水质调控

养殖过程应重视溶氧、pH、氨氮与亚硝酸盐等主要水质因子指标的监测与控制。

1.溶氧管理 养殖池塘水质应保持清新,溶氧量应保持在 5 毫克/升以上,透明度应保持在10~15厘米。每0.2~0.33公顷池塘保持有一台增氧机全天候开动,中午开动全部增氧机。开机时间中午为3~5小时。高温天气全天开机,雷阵雨前或气压较低的天气适当延长开机时间。

2.pH管理 当池水pH在7以下时,可全池泼洒生石灰。每次用量为225~375千克/公顷,少量多次,直至池水pH在7.0~8.5。

3.水质立体调控 可选用人工水草、微电解和碳源等产品或产品组合来调控养殖水质。人工水草为每亩安装100米2 的生态基5~7个。每亩使用5千克铁碳电解粉末,每月补充3~4次人工碳源,每次用量为每米水深0.8~1.2千克/亩。最好在鳜鱼苗种放养前安装好人工水草和微电解装置。

4.定期进行池塘底质改造 每隔半个月使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改底一次。物理方法是指使用适当的工具(如铁链、改底机),在天气晴朗、池塘溶解氧高(表层水溶解氧饱和或接近饱和)的11:00-15:00将池塘底部表层污泥搅动一次,促进泥—水界面的物质交换。化学方法是使用过氧化物如氧化钙类、过硫酸氢钾复合盐或腐植酸钠等进行底质改造。

5.采用益生菌调水,实现生态防控 养殖过程中定期使用微生态制剂调水,尤其是在高温季节,每隔7~10天泼洒一次光合细菌或芽孢杆菌制剂,补充水体中有益菌数量。根据不同养殖阶段、天气与水质情况选用硝化细菌、EM菌、芽孢杆菌或乳酸菌,以改善水质,降解水体有毒有害物质,抑制有害病菌生长,为鳜鱼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四、日常管理

定期对养殖鳜鱼进行镜检,发现病情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定期检测池塘水质指标,如有超标及时进行处理。做好日志登记,记录每天池水水质、水色、天气、水温及鳜鱼的生长活动和投饵情况,以及施肥、加水、防病、施药、分级、分疏等情况。发现鱼病,及时诊断治疗。

五、小结

应用上述的池塘高效养殖技术,进行翘嘴鳜“广清一号”的养殖示范,平均亩放“广清一号”鳜鱼苗3500尾,经过4~5个月的养殖,均重达到500克/尾,饵料系数4~4.5,养殖效益明显,且养殖过程极少病害发生,实现了健康生态养殖(表1)。

表1 不同养殖模式下“广清1号”养殖效果分析

翘嘴养殖技术视频_怎样养殖翘嘴鱼_翘嘴养殖技术

基金项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CARS-46);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15A020209034);广东省渔港建设和渔业产业发展专项科技攻关与研发项目(A201601A06);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基本科研业务费(NO.2017HY-ZC0402)。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