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幼儿园课程评价的含义2、幼儿园课程评价的基本要素3、幼儿园课程评价的取向与程序4、幼儿园课程评价的模式5、幼儿园课程评价应注意的问题6、我国幼儿园课程评价现存的问题及对策幼儿园课程评价是对幼儿园课程进行考察与分析,以确定其价值和适宜性的过程。课程评价既是课程运作的“终点”,又是课程继续发展的“起点”,而且伴随着课程运作的全过程。课程评价的目的课程评价的内容课程评价的客体课程评价的主体课程评价的标准与指标课程评价的方法(一)课程评价的目的1、完善原有课程或者开发、发展新课程这是幼儿园课程评价最常见的目的。课程评价具有诊断功能,能帮助我们及时发现课程的不足或问题,找出原因,为调整、改进课程提供依据,评价的过程本身就是课程研究过程。2、管理课程包括选择,推广课程和幼儿园教育质量鉴定。通过对课程方案的理性分析及实际效果的评定,对课程性质、特点和适用范围作出价值判断,决定是否可以采用,是否值得推广等问题,此目的是鉴于课程评价的鉴定功能。评价幼儿园课程方案1、方案及其中各要素、部分是否依据了科学的原理、原则,是否以正确的课程理论作为指导。2、课程结构是否合理,各要素之间是否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是否符合原来的指导思想。

评价课程实施过程1、了解幼儿在课程活动中的反应,如主动性、参与程度、情绪等。2、了解教师的态度和行为,如对儿童的控制程度、管理方式、教育机智和技巧等。3、了解师幼互动的质量。4、了解学习环境及资源的利用方式。评价课程效果1、了解儿童学习后的发展状况2、了解儿童发展状况与课程目标的符合程度3、了解产生了哪些非预期的结果4、了解教师的变化和提高(三)幼儿园课程评价的客体评价客体即评价对象,包括课程方案、实施过程以及课程效果。除了对“事”的评价,也包括对“人”的评价,如通过对幼儿的评价了解课程是否适合儿童,是否能有效促进儿童发展。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课程评价本质上应是“对事不对人”的评价。(四)幼儿园课程评价的主体评价主体即评价者,管理人员、教师、幼儿以及家长都是幼儿园课程的评价者。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教师和幼儿既是课程评价的“对象”,又是课程评价的“主体”。课程评价应充分发挥教师作为评价主体的作用,以自评为主。(五)课程评价的标准与指标课程评价标准是衡量课程设计、实施状况及其效果的“标尺”。1、课程评价标准的意义强化功能:使课程改革者坚持正确的观念和做法导向作用:提高幼教工作者的主动性、自觉性,更好地调控、完善课程规范作用:保证评价的科学性与合理性鉴定作用:公正地判断课程的价值与意义,作出恰当的评价2、课程评价标准的基本特征准确性:保证所获得的信息是需要的、可靠的有用性:评价结果具有实用价值,能向各类对象提供丰富的信息合法性:评价过程应符合社会道德准则,尊重机构或个人的权益可行性:评价工作应切实可行,投入的人力、物力适宜3、可供参考的有关评价标准与指标全美幼教协会制定的幼儿园课程整体评价标准(a)课程是否能促进儿童与伙伴以及成人间的相互作用和学习,并有利于儿童对于知识的建构?(b)课程在帮助儿童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的同时,是否能使儿童形成对学习的积极态度?(c)对儿童的期望和要求是否合理、切实可行?在以后的学习中掌握这些内容会更容易、有效?(d)儿童和老师对课程都感兴趣吗?蔡秋桃提出的幼儿园课程整体评价标准从课程目标、物质环境、活动过程等六方面来综合评价幼儿园课程。

(a)课程目标是否符合幼稚园的教育目标?(b)开放架上是否有各种材料可供幼儿随时使用?(c)教师是否鼓励幼儿互相学习?(d)教师是否有提供个别、小组和全班活动的机(六)幼儿园课程评价的方法课程评价本身没有多么独特的方法,除了对方案进行理性分析之外,还应该根据评价的目的和内容综合采用观察、谈话、测验、作品分析等多种方法收集资料。如,想了解活动的设计是否恰当,能否满足幼儿学习需要,可以采用观察的方法了解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获得有关信息。三、幼儿园课程评价的取向与程序(一)课程评价的取向在对幼儿园课程作出评价时,必然会表现出某种基本的取向,反应出课程评价者关注的是幼儿园课程哪些方面的价值。最为常见的价值取向是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一种过程性评价,通过对课程发展过程中所获得的材料进行分析和判断,及时调整和改进课程方案,使正在形成中的课程更为完善。形成性评价可以在课程设计、实施、推广过程中进行。总结性评价:是一种结果评价,通过对课程实施总结性评价:是一种结果评价,通过对课程实施以后所获得的效果进行评价,以验证课程的成功以后所获得的效果进行评价,以验证课程的成功程度和推广价值。程度和推广价值。

思考: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你更倾向于哪一种?思考: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你更倾向于哪一种?为什么?为什么?(二)幼儿园课程评价的程序1、集中问题:评价者要确定评价什么以及使用何种评价类型,评价者要详细表明评价活动的目的和内容。2、设计评价方案:包括确定评价标准、选择评价工具、规定具体的方法和步骤,安排时间进度和评价人员的分工。3、实施评价方案,收集评价信息。4、分析评价资料。5、解释资料、得出结论,给出建议。具体的评价一般包括四个步骤(以单元课程为例)前评价:在设计单元活动前进行的幼儿学习经验和学习能力的评估,所获资料作为设计活动的参考,也可作为活动后效果比较的依据。活动过程的评价:通过对活动情况进行评价,不断研究分析,调整原来的活动设计,取得教育的最佳效果。后评价:效果评价,与前评价进行比较了解幼儿进步的情况,检查教育目标达到的程度。追踪评价:教学活动结束过后过一段时间再进行的评价,目的是了解幼儿是否获得真正的学习,学习效果是否能保持并能够运用、迁移。(一)目标评价模式基于泰勒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原理”形成的一种评价模式。泰勒的课程原理包括确定课程目标、根据目标选择并组织内容、根据目标评价课程四个紧密联系的步骤。

目标评价模式关注的是确定课程预设的目标和课程实施的结果间的契合程度。使用目标模式应注意的两个问题:明确地阐述目标是课程评价的重要一环,是进行评价的基本保证;应确定课程评价的情境,使儿童有机会表现出课程目标所指向的行为。目标模式的优点便于操作直接见效目标模式的缺点过于强调预期的课程目标,相对忽视课程实施的前提和过程,以及其他许多与课程目标没有直接关联的因素强调了客观性和可操作性,相对缺乏对课程目标价值判断合理性的关注,容易使一些不易测量却有价值的方面排斥在课程目标之外(二)背景、输入、过程、成果评价模式是一种决策类型的评价模式,也叫CIPP评价模式创始人是斯塔费尔比姆基本观点:课程评价应为课程决策者提供有用信息,不能局限于评定目标达成程度四个组成部分背景评价:确定课程实施机构的背景,明确评价对象及其需要,明确满足需要的机会,诊断需要的基本问题。强调应该根据评价对象的需要,对课程目标作出判断,评定课程目标是否与评价对 象的需要相一致 输入评价:对计划的可行性进行评价,帮助决策 者选择达成目标的最佳手段和途径。如,已设定 的目标是否切实可行?那些方法和途径有益于达 成教育目标?教师能否有效利用这些方法和途径? 人员配备和时间安排能否妥善解决? 过程评价:通过对课程实施过程的实际描述, 确定或预测课程本身或实施过程中所存在的 问题,从而为课程决策者提供如何修改或调 整的有效信息 成果评价:测量、解释和评判课程计划的成 果,不只是对课程做最后鉴定,而是对课程 质量控制的一种手段,与目标模式不同的是 CIPP评价模式较少强调评价者的判断,而是 注重为决策者提供有用的信息和资料。

CIPP评价模式的优点 全面 综合性强 对课程决策者有广泛的服务功能 CIPP评价模式的缺点 没有提供评价者的价值判断 对课程决策者的要求较高 操作过程比较复杂,难以把握,且评价成本高 (三)外观评价模式 由斯塔克提出 主张教育者要考察评价的全貌 外观评价模式要求评价者从三个方面收集 有关课程的资料: 前提因素:在课程实施前可能与结果有 关系的条件和因素,如儿童的年龄、知识 和经验、智力状况、教育机构的资源、师 资条件,课程内容等等 过程因素:课程实施过程中评价对象的 各类活动和交往,如教学活动、游戏、环 境气氛以及相关的人际关系 结果因素:课程实施所产生的影响,如 儿童学习效果的改变,对教师所产生的影 外观评价模式要求评价者对以上三个方面的因素既要作出详尽的描述,又要进行适 宜的评判,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完 成对课程的全面评价 外观评价模式的矩阵 矩阵 因素 描述矩阵 意图 观察 评判矩阵 标准 判断 前提因 外观评价模式的优点评价较为周全 应用非常广泛 外观评价模式的缺点 容易渗入个人主观因素 由于评价涉及面广,不仅操作较难,而 且耗费较大 (四)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由斯克里文提出 认为评价者应该注意的是课程设计的实际 效应,而不是其预期效应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实际上是对目标评价模 式的批判与继承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的案例 某幼儿园领导与教职工认为本园的目标已经基本 达到,但未经外部人士评价,故进行一项目的游 离模式评价,邀请某幼教界权威人士与其他园的 某主任、一位教师、家长和某教育心理专家组成 评价小组。

在对该园目标并不了解的基础上,评 价人员用三天时间连续观察机构的运行情况,与 儿童、家长、教职工等谈话,审阅书面记录与材 料。最后根据所掌握的全部资料,写出评价报告, 向该幼儿园提供相当可观的有关该园工作情况的 信息,不仅肯定某些预定目标的成效与影响,而 且指出了一些明显却未被预料的积极或消极影响。 (五)差距评价模式 由普罗佛斯提出 此评价模式的目的是揭示课程计划的标准与课程 实际运行状况之间的差距,以此作为改进课程的 依据 差距评价模式由五个阶段进行: 一阶段:设计阶段,即界定课程计划的标准。 包含三个成分:课程的目标、实现目标所需的人 力、物力,达成目标所需从事的活动。 二阶段:安置阶段,收集课程的运行资料,包 括所采用的课程目标、前提条件和教育过程,并 与标准进行对照,了解两者的符合程度。 三阶段:过程阶段,进一步了解前提条件、教 育过程和教育结果之间的关系,以便根据情况对 它们作出调整。 四阶段:产出阶段,评价课程的实施所产生的 实际结果是否完成了最终的目标。 五阶段:成本效益分析阶段,通过对已完成的 课程与其他相当的课程作比较,确认哪种课程最 为经济有效。 差距评价模式的优点 关注了应然与实然之间的差距及其原因,以便 加以调整 有利于课程的改革和发展 差距评价模式的缺点 运用的自由度大,易产生标准的易变性和不适 应然与实然会涉及到许多价值判断的问题五、评价过程应注意的问题 评价应有利于改进和发展课程,不宜把评价作为 对教师工作或幼儿发展水平的鉴定手段。

应切实 让教师感觉到评价过程是研究如何改进教育教学 工作的过程,课程评价才会起到应有的作用。 评价时要以自评为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性, 评价过程是教师运用相关专业知识审视教育实践, 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评价要有利于幼儿发展,应防止重知识轻能力的 倾向;承认并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进行纵向比 较;采用自然的方法进行;多方面收集材料,客 观地加以整理;慎用评价结果,不要伤害家长的 教育热情和对孩子的自信 评价应该科学、有效,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 评价标准,各项指标应该与《幼儿园工作规程》 相一致;不能把对儿童发展的评价与课程本身的 评价等同,评价是涉及面非常广泛的工作;评价 应讲求实效性,为改善和提高教育质量提供帮助, 防止形式化。 1、现存问题 评价主体的失落 过于重视对结果的评价,忽视了活动过程及 其本身在幼儿发展中的价值 主张“完人”式评价,忽视了儿童的发展差 评价对象单一,将课程仅仅理解为“在幼儿园中”的课程 2、对策 形成动态性、发展性的课程评价观:课程目标是在 课程实施中不断生成的,课程评价应是动态的评价; 从生活的眼光出发,应该倡导发展性评价,幼儿在 真实的生活中去感悟、体验、学习各种知识。 推动课程评价理论的本土化、幼儿园化:根据我 国现有情况合理地学习国外评价模式;幼儿园课程 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评价有其自身的特点。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