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德令哈5月22日消息(记者梁爽)一年前,居无定所的蒙古族大姐永花不会想到现在可以住上两室一厅的楼房。在这之前,永花一直带着儿子和女儿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自治州德令哈市伊克拉村租房住,因为没有牧场和牛羊,母子三人一直以给别人放牧、打零工为生。2015年,政府通过精准扶贫把永花一家认定为贫困户,随后在政策扶持下一家人住进德令哈市陶尔根家园,45岁的永花终于实现了安居梦。

奶牛养殖致富故事_致富养殖奶牛故事内容_致富经养奶牛视频

德令哈市陶尔根家园一角。

在德令哈市西北角2公里外就是改变永花一家生活的陶尔根家园,这里是青海省最大的游牧民定居点。居住着德令哈市4个乡镇、13个牧业村的891户3600余名牧民群众,其中蒙古族超过九成。

“陶尔根家远的建设实现了"牧民向市民转变、牧区向市区转变、帐篷向楼房转变"的三种跨越式转变。”蓄集乡第一书记布仁告诉记者,小区除了现建有的17栋楼房,还有办事服务楼、日间照料中心、幼儿园、文化活动广场、党员活动室、牧家书屋等配套设施,覆盖了住房、养老、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

政策帮扶异地搬迁 永花一家实现安居梦

“现在有了自己的房子,心就踏实了,感谢党,感谢政府。”永花眼角泛着泪,对记者讲述着这几年生活的变化,一直没有接受过教育的永花以蒙语为母语,布仁书记在一旁帮忙翻译。虽然不能读懂她的语言,但不论回忆过去还是谈及现在的生活,永花湿润的眼角仿佛都在诉说着生活的不易。

“日子最苦的时候,手里只有十块钱,到市场觉得哪个菜都贵,不知道买什么好,因为今天的钱花完了,明天就没有了。”几十年来,永花带着两个孩子一直漂泊在外,帮其他牧民放牧和外出打些零工是她主要的收入来源,生活的艰辛都压在这个坚毅的蒙古族妇女身上。

把钱掰碎了花,把日子往细里过,这是一位母亲要养育两个孩子的责任和担当。“自己吃了没文化的亏,一定要让孩子学知识,再苦不能苦孩子。”就这样,每月100元房租都难负担起的永花,“硬”是把女儿供上了大学。

儿子巴根作为家里唯一的男子汉,母亲的辛苦他都看在眼里,“家里至少要有一个人读完大学。”2012年读完大一的巴根选择辍学,和母亲一起打工供妹妹读书。“妈妈一个人实在困难,不得不这样做。”

2016年,政府在了解永花一家的实际困难后,德令哈市林业局帮助巴根在生态管理队安排了做护林员的工作,每月有了2500元的固定工资。永花也被安排在合作社做奶制品加工,每月也有2500元的工资。同年,女儿大学毕业,在当地一家酒店做财物出纳,工作也稳定下来。生活仿佛就在这一年发生了转机。

曾经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3000元的永花一家,现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经超过了13000元,不仅实现了稳定脱贫,还有了结余。2017年8月,永花一家和其他20户易地搬迁户一起喜迁新居,搬入了政府在陶尔根家园为她们修建的易地搬迁住房,终于实现了她们一家人多年的安居梦。

致富经养奶牛视频_致富养殖奶牛故事内容_奶牛养殖致富故事

蒙古族大姐永花一家在陶尔根家园的新家。

“很忙的”永花自主发展第二产业 致富还要靠自身

如今在政策帮扶下永花一家脱了贫,还住进宽敞明亮的大房子,日子也过得越来越红火,下一步如何致富成了永花心中的一大问题。

在合作社每天做奶制品的永花,一直在想,“自己能不能养牛,然后产牛奶,为合作社提供奶源?”她的想法想了很久,但因为没有资金,一直没有实现。

永花家里曾经有过养殖牛羊的经历,伊克拉村第一书记才让多杰和驻村工作队员启明夫多次到永花家交谈,鼓励她通过发展养殖业发家致富,实现“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转变。这让永花和她的一双儿女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也为一家人注入了动力。

2017年,永花通过“530”贷款项目(5万元贷款3年还清0利息)获得5万元贷款,加上家里的一些存款购买了5头奶牛,在柯鲁柯镇租赁草场做起了奶牛养殖,售卖鲜奶的同时加工奶制品进行销售,提高了家庭收入。2018年,永花家的奶牛数量达到了13头,养殖产业发展稳定,她还告诉记者,今年还打算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

现在,永花“很忙”。每天除了合作社的工作,还要照看自己的奶牛产业,2017年,永花一家通过发展养殖业,加上护林员工资、低保收入、资产收益、合作社分红等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7785元,这个数字是他们一家人精准识别时的近十倍。

致富经养奶牛视频_奶牛养殖致富故事_致富养殖奶牛故事内容

陶尔根家园中的办事服务楼,方便居民生活。

原来的贫困户,如今已是村里的致富带头人。布仁书记说:“永花努力脱贫致富,是我们村搞第二产业的第一人。”现在,就全村来说永花一家的收入也属于较高的家庭,不仅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而且成了伊克拉村有名的致富带头人。

布仁书记说,永花一家人脱贫致富的经历在陶尔根家园引起了不小反响,现在,很多群众纷纷来向她取经,准备和她一样通过发展养殖业增加家庭收入。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