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栋栋民房青砖碧瓦,一条条小路绿树成荫,一片片山头硕果累累……近年来,自治区气象局聚焦脱贫攻坚,选派扶贫干部,助力广西防城港市上思县排柳村、渠坤村、那工村、有生村等脱贫摘帽,通过改造基础设施、推动产业发展、营造党建氛围等措施,唤醒大山深处“沉睡”的资源,疏通村屯“毛细血管”,实现贫困村从“输血”到“造血”的成功转变。
橙满枝头笑满园
从上思县城出发,北行二十余公里,便到了山峦环绕的排柳村。在这个自治区防雷中心定点帮扶的贫困村,气象科技给红香橙种植产业注入了高效发展的润滑剂。
突突突……村里的脱贫户磨宝玉每天都开着拖拉机在红香橙果园里转悠。脱贫以前住在木板房的他,在驻村第一书记朱辛华和村干部的带动下,发展红香橙种植实现脱贫摘帽,如今已经住进了2层的“水果楼”。脱贫后的磨宝玉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不忘带动其他贫困户脱贫增收,成立村里的致富带头人之一。
“前两天刚下了肥料,现在要去果园浇水,公众号上说近期少雨水呢。”磨宝玉边说边掏出手机来,娴熟地打开“广西气象微农”微信公众号。“在这个公众号上可以看到当地近期的天气预报、农气灾害预警,更贴心的是根据具体农作物订制的农时农事信息。”磨宝玉就是根据这个预测了解到近期缺少降雨,刚下肥料的果园急需浇水。
在朱辛华的逐步推广下,村里的果农手机里都关注了“广西气象微农”的公众号,大家常说“农时早知道,农事不慌乱”。
为了推动红香橙产业提质增效,朱辛华为红香橙申报了“无公害农产品”标识、联系农业专家到村授课、组织果农外出考察学习等,将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经营理念带到排柳村。
朱辛华还通过争取项目资金500余万改善村里的基础设施,围绕示范园硬化产业道路7.9公里,修建小型水利灌溉设施4处。建立党员中心户责任片区联系机制,为贫困户“传帮带富”,构建起村集体经济与红香橙产业的利益联结,实现集体经济收入连年翻番。
在后盾单位自治区防雷中心的支持下,建立起全区第一个农村雷电预警站点,为常年在山上作业的果农免费提供及时的雷电预警信息。
如今,排柳村红香橙种植面积从2014年的1000多亩增至4800亩,成为排柳村特色优势产业,排柳村84户贫困户里有39户通过红香橙产业带动增收实现脱贫。
十万大山里的“香乡公主”
在去往在南屏瑶族乡渠坤村的路上,只见连绵起伏的山岭,满山绿油油的八角树。村里的八角烘干生产基地,一股香味扑鼻而来。
南屏瑶族乡盛产的八角品质优良,具有果红粒大,色泽鲜、肉质厚、香味浓、含油率高等特点,在区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这里是八角中转基地,也是未来八角烘培加工基地,全乡的八角都会陆陆续续汇总到这里进行深加工,再往外运输。”自治区气象服务中心驻村第一书记吴天明说。
“从前,南屏瑶族乡的种植户在进行八角加工时,都是利用天然热源和自然通风的方式来干燥,完全受自然条件制约,生产能力和效率都很低下。”吴天明说。
2018年3月,吴天明来到渠坤村当驻村第一书记,他将区气象局援建渠坤村的33.5万元资金用于建设农产品加工厂,引进南宁科索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发展八角烘干加工。为了打开八角销售市场,吴天明结合自然资源优势,利用当地特色产业八角做“香”文章,打造“香乡公主”品牌,提出发展“香乡小镇”农文旅综合体的发展思路。2018年,吴天明团队的《“香乡公主”八角加工》项目在防城港市青年电子商务创业创新大赛创意初创组中荣获二等奖。
目前,村里绝大多数农户都种有八角,子女读书、建房子都靠八角。八角已成为深山瑶寨的“摇钱树”。满山的八角经过这几年的管护,有了回报,真正成了群众现实中的“绿色银行”。
“千条路、万条路,发展产业才是脱贫出路。要给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先要壮大集体经济,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吴天明经常这样说。2019年,吴天明被评为“自治区直属机关2016-2018年度优秀共产党员”。
除了带领村民种植八角和优化八角加工之外,吴天明还推动村里建设木片加工厂和山油茶种植基地。从2019年5月营业起,木片加工厂每年可处理加工树枝柴火1.5万吨,现在已建成“扶贫车间”,为贫困户安排了8个就业岗位。
这种立足村情的定位,以产业带动脱贫的模式让渠坤村2019年度集体经济收入达16万多元,比他刚驻村时翻了5倍。
“在外面也挣不了多少钱,如今我们守着家门口也可以挣钱了,再也不用为了生计跑到广东去了。” 村民们乐呵呵地说。
三过家门而不入
“感谢陈书记为我的爱人重见光明来回奔波。”叫安镇那工村的低保贫困户周千贵每次提起自治区气象技术装备中心派驻的第一书记陈平,总是热泪盈眶。
周千贵的妻子陈美思因自幼患眼疾无钱医治,视力一级残疾,仅一只眼睛能模糊视物,2019年9月女儿也要上幼儿园了,一系列的费用支出无疑是给这个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
自从陈平接手帮扶周千贵户后,因户施策,按照相关政策,陆续解决了陈美思和周俊英享受低保、陈美思享受残疾两项补助问题。
同时,后盾单位自治区气象技术装备中心还到那工村与村“两委”班子及驻村工作组研究制定了治疗陈美思眼疾的行动方案:由自治区气象技术装备中心出资,到广西医科大第一附属医院诊疗。
“家里离医院太远了,出去一趟很难,加上治疗费用高,别说是医科大,连县城的医院我们都不敢想。”周千贵说。
由于医院距离家里100多公里,每次诊疗陈平都亲自驾驶私家车送陈美思到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其实,陈平家就在南宁,离医科大不过十分钟路程,但为了节省时间赶回村里工作,三次来回接送都不进家门。
院方为陈美思制定了更换眼角膜的治疗方案,但因眼角膜资源短缺,等待接受更换时间长,目前正在尝试使用国外的新药物进行治疗中,视力有所好转。
而周千贵也成功申报了村级保洁员的岗位,解决了他的稳定收入来源问题。在陈平一系列的帮扶措施下,2019年,周千贵户家庭稳定年人均纯收入达4267元。
红手印留下彭书记
在有生村,登高望远,收入眼帘的是一望无垠绿油油的蔗海。
2018年1月的一天,广西气象局收到一封印着密密麻麻红手印的“请留书”,“请留书”来自在妙镇有生村,村民希望他们的第一书记彭宇留任。
“有生村是我的第二故乡,大家就是我的亲人,如果组织允许,我愿意带领大家继续干。”就这样,彭宇在有生村一干就是四年多。
甘蔗是有生村的支柱产业,但品种已老化退化、含糖率低、产量不高,乡亲们对新品种又持怀疑态度,不敢试种。
2015年10月,刚到村后的彭宇,第一件事就是考虑如何继续做强做大甘蔗产业。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是有生村村民的信条。“如果有人试种成功,不用动员,他们也会主动跟上。”在彭宇鼓励下,村“两委”干部和部分党员率先种植了高产高糖高效的台糖136和台糖42甘蔗品种。
通过科学的种植管理,新品种长势良好,获得了丰收。看到收益可观,村民们纷纷加入种植甘蔗新品种的行列。
由于上思县地处十万大山的背风坡,受北部湾海洋气候影响,在糖厂开榨的11月至来年5月常出现旱灾,素有“十年九旱”之说。缺水导致了甘蔗亩产量一般维持在4吨左右。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彭宇争取到后盾单位自治区气象局以及机关服务中心的大力支持,投资200多万元在该村建成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站。该站投入使用后,有生村的甘蔗种植由“靠天吃饭”转为“知天而作”。
彭宇还经常邀请甘蔗种植专家,到田间地头,给蔗农讲解深耕、浅种、宽行、密植、施足基肥等科学种植方法。如今,有生村甘蔗亩产量达到7吨左右。2019年有生村仅甘蔗种植全村人均收入就达到9800多元,比2015年增收了6300多元。
单靠种蔗远远满足不了有生村群众致富的愿望。彭宇还带领村民种植台湾凤梨和莲雾,引进企业投资100多万元发展产业,采取农企合作新模式,依靠大企业打开新市场,种植户增收达到6000多元。村民发展产业的热情空前高涨,种植面积扩种到现在的200多亩。如今,凤梨已经成为“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是全县凤梨示范基地,辐射带动周边农民增收致富。
四年的驻村时间,彭宇用他的一颗扶贫心和炙热的扶贫情,交出了一份成绩满满的答卷。2019年,有生村村民人均收入达到13860元,村里的贫困户全部脱贫,贫困率降为零。2019年,彭宇被自治区评为“全区脱贫攻坚优秀第一书记”。
驻村就是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上思县城西南方向52公里,十万大山北麓,南屏瑶族乡渠坤村就坐落在这里。这里人均耕地仅0.74亩,在这样一个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自治区人影办扶贫工作队员张印柒与第一书记吴天明一起,带领全村走出了一条平凡但不普通的脱贫攻坚之路。
“我们来驻村就是来给老百姓解决实际问题的,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张印柒说。2018年9月,受台风“山竹”影响连续暴雨,渠坤村枯潭屯抽水房、水泵被洪水冲毁,造成枯潭屯群众饮水困难。张印柒紧急协调后盾单位支援5000元用于维修抽水房和设备,迅速解决了群众饮水问题。
驻村近两年来,张印柒和吴天明先后通过争取经费和项目带动,完成了4条硬化路共2300米的道路建设,安装太阳能路灯120盏,覆盖11个屯主要道路段和村民聚集区域,方便村民的生产和生活。“基础设施改善了,人民的幸福指数提高了,群众的笑脸更多了。” 张印柒说。
以先富带动后富,是改革开放的重要举措,也是脱贫攻坚的重要方法。如今,在张柒印的帮助下,村里致富能手李仁谊的养猪场成了群众参观学习的“网红景点”。
通过张印柒和村党总支的动员,李仁谊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成为了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同时把自己的养猪技术向村民们倾囊相授。仅2019年,渠坤村养猪户就增加了14户125头。同时,养鸡、养鸭、养牛、养蜂等原来没有形成规模的产业,也初显规模。群众的收入增加了,参加村党总支的活动更加积极了,通过活动学到了更多的知识和技术,形成了良性循环。
驻村近两年来,张印柒行程4万余公里,走到哪里,都有村民笑脸相迎,邀请到家里坐坐,拉拉家常。渠坤村驻村扶贫工作满意度均达到百分之百,驻村工作队用党建带动脱贫,引领山村走出贫困,给群众的生活带来了新的希望。
2019年底,渠坤村贫困发生率从2017年底的11.4%降至0.17%,即将在2020年实现整村脱贫摘帽,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为乡村振兴打好基础。(文/韩嘉乐 谭龙 曹江平 陈伟中 孔毅民 朱世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