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到构建新时代中非命运共同体,从中非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五大支柱”“十大合作计划”到对非合作“八大行动”再到对非合作“九项工程”,中非合作蓝图一次次升级完善,其中农业合作始终是中非合作的重点领域和重要利益交汇点。近年来,湖南立足“一带一部”区域定位,锚定“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充分发挥农业大省特色优势,扎实开展农业对非合作。为总结湖南对非农业合作成效与经验,湖南省外事办联合湖南省发展改革委员会、湖南农业大学,共同实施《湖南参与中非农业产业合作的机制与路径研究——以马达加斯加为例》重大课题调研,组织农业领域专家学者,从发展援助、经贸合作、产能合作等方面对湘非农业合作开展了较为全面的调研总结。
一、湖南省对非农业合作的成效
农技援外授人以渔,援助模式不断创新。从1973年至2020年,湖南先后承担了我国援助亚非拉等44个国家的39个农业项目,派出农业技术人员867人,提供物资设备2.1万吨,为受援国家培训各类技术人员3万多人次,提供各类农作物良种320多个,推广农业先进技术210多项。其中2012年,湖南省以一省之力承担了利比里亚的农业援外项目,一举开创了“南南合作”中国农业对外援助“以省包国”的援外新模式。
农业贸易稳步增长,贸易结构持续优化。近五年湖南对非农产品贸易在波动中上升。2020至2022年湖南对非农产品出口年增长率达20.5%,进口年增长率达130.3%,贸易结构持续优化中。从外贸产品类别来看,进口以可可、咖啡豆、辣椒、芝麻为主,出口以水稻、茶叶、中药、烟草、饮料等为主。
农业投资有序扩大,涉及领域逐渐丰富。截至2020年底,湖南省农业对外投资存量为12.51亿美元,占国内农业对外投资存量的4.14%,其中有12.03亿美元投资于种植业(粮食作物)产业。湖南省对非农业(农、林、牧、渔业)直接投资存量约为608万美元,占湖南省对非直接投资存量的2.38%。2020年,湖南在境外投资成立的农业企业达20家,其中分布在种植业的企业达14家,畜牧业3家,其他农业产业3家。
产能合作持续深化,助推非洲农业发展。以袁氏种业、隆平高科为代表的湖南省农业龙头企业在非洲国家进行的粮食育种、量产及加工全产业链合作成绩斐然。以袁氏种业为例,袁氏种业在马达加斯加累计投资1355万美元,建成了年产6000吨大米的小型大米加工厂,注册了4个袁氏大米品牌,年生产加工大米1000吨以上,大米销售收入120万美元以上,让马达加斯加成为非洲第一个实现杂交水稻“育种-制种-种子销售-种植-稻米收购-大米加工-大米销售”的全产业链运作的国家。
二、湖南对非农业合作的经验
以种子名片打造出海优势。湖南省在对外农业投资中充分发挥了种业优势,是国内对外投资种植业(粮食作物)排名第一的省份,杂交水稻作为湖南令人骄傲的一张“国际名片”在其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湖南作为杂交水稻的发源地,是种业科技创新的高地,聚集了大量水稻人才、资本和技术。湖南在非洲充分发挥种业技术优势,在非洲开展杂交水稻试验示范及推广工作,并不断完善相关农业产业链,有效缓解了非洲粮食安全压力。
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落地。以马达加斯加杂交水稻全产业链的打造为例,袁氏种业作为国际著名的杂交水稻龙头企业,依托其先进的杂交水稻技术、丰富的市场经验以及强大的经济实力,在马达加斯加探索出以“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行”的杂交水稻产业商业“造血”模式,实现了杂交水稻在非洲的规模化种植,可持续市场运营以及全产业链落实落地,为湖南农业企业对外投资做出了良好示范。
以开放平台促进经贸增长。中非经贸博览会作为国家级、国际性经贸平台永久落户湖南,湖南与非洲各国农产品贸易往来愈加频繁。同时随着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建设,探索形成以货物交换为基础,信息流汇总、商品流跨境、资金流境内的对非本币结算贸易试单模式,重点扩大非洲食品和农产品进口。在湖南中非经贸合作促进创新示范园内,目前已经培育100多个非洲品牌产品,形成了咖啡、腰果等10条进出口产业链。
以产学研融合发挥智库优势。湖南自贸区长沙片区芙蓉区块作为中非农业合作新高地,依托与湖南省委外办、湖南农业大学搭建的国际产业创新与交流中心,为加强同非洲国家的交流与经贸合作构筑了重要桥梁。目前,马拉维、利比里亚、马里、马达加斯加等非洲国家已通过该平台在湖南农业大学设立离岸(中国)产业创新与交流中心以及产学研合作基地,加强双方在科学研究、技术应用、人才培养、国际交流等方面的全方位合作,共同探索农业合作新路径。
三、湖南对非农业合作存在的问题
顶层设计有待完善。目前湖南省对非农业合作还需进一步加强战略规划,明确对非农业合作定位、合作重点和合作路径。特别是对于投资周期长、收益低但关系国计民生的农业产业关注不够的问题,以及对非农业合作政策支持和组织保障的落实成效等问题,需开展进一步研究并提出系统解决方案。
抱团出海合力不足。面对非洲复杂陌生的政治、金融、法治环境,大部分企业不敢轻易涉足,或在目标不清晰、前期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一哄而上,对实现经营目标的路径和可能遇到的困难没有清醒的认识,造成无序竞争甚至投资失败。目前,湖南对非农业投资仍以几家龙头农业企业为主,单打独斗的形式难以发挥农业强省的优势。
产品贸易结构失衡。目前,湖南对非农产品贸易存在较大顺差,2022年湖南自非农产品出口额是进口的6倍多,结构性失衡不利于长期贸易合作。非洲农产品如辣椒、海鲜、鲜花、水果、木材等资源丰富,但受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等因素影响,中国对非进口体量较小,众多非洲优质农产品准入受限,影响双方贸易合作的结构与稳定。
对非农业人才紧缺。鉴于非洲生活环境、政策环境、项目实施、制度保障等方面存在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针对援外农业人才的储备和培养工作有待加强。同时本地农业企业普遍缺乏国际贸易与投资的人才,虽然高校每年都培养此类学生,但是入职地方农业企业的人数较少,地方农企的人才缺口较大。
四、湖南对非农业合作的展望
加强湘非农业合作顶层设计。充分发挥湖南省在农业发展、农业技术、农业人才方面的优势,在中非农业合作政策框架内,加强对湘非农业合作的宏观指导,做好与非洲农业发展战略的对接,制定省市层面对非农业合作发展的阶段性行动计划。聚焦湘非农产品贸易、农业投资、农业技术合作、产能合作、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等重点内容,落实配套行动方案并加强监督考核机制,切实推动湘非农业贸易规模扩大、对非农业投资结构优化以及在非农业产能合作提质增效。
带动农业企业“抱团入非”。湖南龙头农业企业已在马达加斯加、尼日利亚等非洲国家深耕多年,建有较为完善的农业产业链,这些企业对所在国的环境、法律、社会、文化已具有较为深刻的认知。以湖南种业龙头企业为依托,组织引导其上下游农业企业以及相关产业的中小农业企业形成产业合作联盟抱团入非,进行技术、人力和资金等资源交换和共享,弥补湘非农业产业链合作的产前、产后和生产服务等薄弱环节,打通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服务链,形成价值链闭环,打造湖南农业企业的国际影响力。
优化湘非农业贸易投资。发挥湖南自贸区以及中非经贸合作先行区先行先试的制度优势,实行单一窗口、一站式服务、电子化审批等措施,简化贸易流程,打造非洲农产品海关绿色通道,提高通关效率,减少海关壁垒和延误。同时,发挥政府投资引领带动作用,创新湘非农业合作金融融资、创新筹资机制,通过基金注资、担保补贴和投资补助等方式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农业合作项目建设,探索建立对非农业合作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和完善农业合作金融服务机制等多重举措,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问题。
强化湘非农业人才支撑。加强湘非农业合作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农业技术、农业经营管理、农业经贸等多领域人才培养体系,一方面加强湘非双方农业类高校教育合作,扩大非洲来华留学生在农业领域的培养;另一方面依托中国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在非洲建立农业技术学校,紧扣中非农业产能合作需求开展学历教育与技术培训相结合的人才培育。在本土人才需求上,高校可针对涉非农业企业需求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实现人才培养与就业的无缝衔接,填补企业农业对非经贸人才需求缺口。(中共湖南省委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戴志光)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