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万奎将猕猴桃枝条捆扎在竹杆上

周万奎(左一)组织村民在基地整地

记者隆太良文/图

“我自己脱贫了,也希望村里其他贫困户早日脱贫。”怀揣这份沉甸甸的梦想,家住下路街道天泉村上升组的贫困户周万奎在组建家庭农场发展猕猴桃产业的脱贫路上,暗自定了两个规矩:优先租用贫困户的土地,优先雇请贫困户到基地务工。在创业脱贫和热心扶贫的道路上,周万奎成为全县贫困户奋力脱贫的典型榜样。今年7月,他被县委县政府授予“脱贫致富奋进奖”。

一份孝道扎根家乡热土发展产业

刚过不惑之年的周万奎,在两个孩子上学、父亲身体不好经常住院治疗、母亲患骨质增生治疗效果不佳的情况下,与妻子外出务工多年。在外务工,虽然加班加点勤劳苦干,他们仍始终无法改变家庭经济拮据的局面。2014年7月,周万奎一家被评为了建卡贫困户。

2016年,父亲病情越来越严重,因治疗无效不幸去世;母亲的身体也日益佝偻和衰弱。见此,周万奎决定在家边创业,边照顾母亲。

上升组海拔1100米,林木茂盛,土地含水量丰富,虽然适宜种养殖产业发展,却无支柱产业引领群众致富,年轻力壮的村民都外出务工,留下大量的田地无人耕种。经过一番市场考察,周万奎决定流转当地村民的撂荒土地来种植猕猴桃。

从2016年起,周万奎在驻村扶贫工作队和村支“两委”干部协调下,按照撂荒地每亩80元、撂荒田每亩120元的价格,分两次共流转当地村民土地100亩,雇请当地村民披荆斩棘进行开垦,先后种下了11000多株猕猴桃苗,并于2017年注册成立了石柱县万奎猕猴桃种植农场。

两个优先与贫困户架起连心桥

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周万奎因坚持优先流转贫困户土地,优先雇请贫困村民到基地进行季节性务工,而受到村民们交口称赞。

“家里有近5亩撂荒田地,流转给万奎种植上猕猴桃后,每年多多少少有点收入,我一大把年纪了还可以在基地务工,每年收入在一万多元左右。”说起流转土地带来的好处,天泉村上升组贫困户陆胜安深有感触地说道,基地建立起来了,既盘活了土地资源,又可以就近务工增加收入,可谓两全其美。

在上升组,有着与陆胜安一样感想的贫困户还有多家。周万奎流转过来发展产业的土地,绝大部分是贫困户的,其中贫困户刘学术一家就流转了8亩撂荒田地。

为充分用好用活土地资源,周万奎在猕猴桃基地内套种上了辣椒。他介绍:“套种辣椒,一则可以增加经济收入,二则有效增强了土壤活性,利于猕猴桃生长。”

套种辣椒,同时得益的还有务工村民。今年辣椒成熟时,周万奎按照每市斤0.8元的工资雇请村民采摘。留守妇女刘平是村里的劳动能手,辣椒采摘高峰期她每天采摘量在200斤左右。现年78岁高龄的张兴强老人也不甘示弱,高峰期每天采摘量也在100斤左右。

“辣椒采摘期间,前后算起来仅一个月时间,我收入了4000多元。”刘平开心地说。

今年,周万奎采收鲜椒4万多斤共收入8万余元,为村民支付工资就有3万余元,让村民们实实在在尝到了就近务工的甜头。

三个心愿强产业扶真贫共筑致富路

当记者辗转来到天泉村上升组时,周万奎正在用塑料带将猕猴桃枝条捆扎在竹杆上。个子不高的他干起活来动作娴熟、麻利。周万奎介绍,每根猕猴桃挂果在100个以上,竹杆承受不了这个重量,现在他正紧锣密鼓准备水泥、碎石、河沙等材料,用来浇筑水泥柱,再用铁丝搭建大棚,让自己的猕猴桃产业向规模化、规范化目标发展。

“他天天早出晚归勤耕不辍,风里来雨里去劳碌不息,原本清秀白净的一个小伙子现在变成了一个黑汉子。”天泉村党支部书记马文斌如此评价道。

为了推动产业持续发展,与村民共筑产业致富路,实现自己孝老、敬老和爱老的心愿,三年来周万奎一直让妻子在浙江宁波务工,将妻子的务工收入用于产业发展和家庭开支。

周万奎掰起手指娓娓道来:2017年栽种的50亩猕猴桃长势很好,今年有30%开始挂果,明年秋季将进入收获期,经历前期创业难的“阵痛”后,而今收获的季节正悄然临近,这增强了他产业脱贫的信念;动员有共同创业理想的村民发展水果产业,带动乡亲们共同致富是他最大的心愿,这坚定了他将天泉村打造成水果产业示范村的信念;母亲年纪大了,劳苦一辈子,在做强产业发展的同时,他得好好照顾老人安享晚年,这又坚定了他孝老爱亲的信念。

坚定着三个信念,怀揣着创业脱贫、扶贫的心愿,周万奎与村民们正携手同心一路前行着。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