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湘桥区铁铺镇鸿浩家禽养殖场,“嘎、嘎、嘎”的叫声此起彼伏,宛如一场乡村“大合唱”。一群头大颈粗的“狮头鹅老爷”争先恐后埋头觅食,摇摇摆摆,憨态可掬。另一边,一位衣着朴素的工人正忙着拣鹅蛋,身边的伙伴则负责将它们送到电子孵化车间,整齐码放在蛋盘,进行孵化……这便是陈伟鸿兄弟一天里的工作写照。兄弟俩每天“与鹅为伴”,为养殖场15000只狮头鹅挑选饲料、喂养、清洁消毒、防疫,村民们亲切地称呼他俩为“鹅司令”。

铁铺镇八角楼村,是“一村一品”狮头鹅养殖产业村。村中坐落着古香古韵的寨子和祠堂,流传着可歌可泣的红色故事,是远近闻名的环境卫生宜居村庄。近年来,八角楼村充分利用丰富的土地资源,发展传统产业,大力推进“一村一品”建设,做优做强养鹅特色产业。家乡的变化发展,深深吸引着在外务工的陈伟鸿。

2018年以前,陈伟鸿兄弟俩一直在外打工,挣的是固定薪酬。在外闯荡的岁月里,兄弟俩见识了大城市的热闹繁荣,也学习了不少经商知识、技能和管理经验。他们开始收集、整理有关狮头鹅养殖行业的市场信息,分析市场情况,学习、了解鹅苗繁育和肉鹅养殖技术。陈伟鸿表示,他们从小有跟着父母养鹅的经历,经过了解,狮头鹅种鹅的产业有非常好的发展前景,且狮头鹅在潮汕地区很受欢迎。因此,兄弟俩决定投资建设一个狮头鹅种鹅养殖场。

“鹅场的第一只鹅苗是我孵化的,所以从开始到现在,孵化技术一直是由我在负责,而我哥就负责生产管理和对外经营的业务。”陈伟鸿的弟弟陈卫浩介绍说。生活中,他们是血脉相连的手足兄弟;事业上,他们是互勉共进的创业伙伴。兄长为“总指挥”,养殖场的经营管理、业务上的决策部署由他“掌舵”,弟弟擅长钻研,专注技术攻关,给予兄长充分支持,是他坚实的“后盾”。筹划资金、修建场地、采购设备、引进技术……兄弟二人分工明确,合作起来默契十足,经营管理也逐渐步入正轨。

返乡创业令陈伟鸿兄弟迎来了发展机遇,但也很具挑战性。兄弟二人虽然对家乡富有情怀,充满干劲,但是返乡创业,不仅需要扎根农村、熟知农村,还要有创新思维,掌握一定的技术才能取得更好的发展。卤鹅是潮汕地区餐桌上一道特色菜肴,颇受潮州群众的喜爱。然而,狮头鹅正常的下蛋时间是农历七月到次年三月,因此中间会有几个月空窗期。鹅不下蛋,就意味着没有鹅苗,养殖户们只能眼巴巴地等上好几个月。如何实现全年不间断鹅苗供应?成为制约陈伟鸿兄弟俩养殖场发展的棘手难题。

为了摆脱困境,他们二人多次向专家请教、学习,引进狮头鹅反季节养殖技术,通过采取适时留种、控制光照和温度、饲料营养、人工强制换羽等方式使种鹅在正常的非繁育季节产蛋,为市场提供反季节鹅苗。但是,该项技术的关键是改造光照时间。白天的光照时长会影响鹅的神经内分泌,进而影响鹅卵泡的发育。

陈卫浩说:“刚开始接触反季节技术养殖,还不太能理解它的原理,在补光、避光等方面不到位,时间控制得不好,导致减产,也造成了不小的损失。养殖过程中,不断尝试,大概得经过两三年实验才逐渐掌握了反季节养殖这项技术。得到‘一村一品’项目资金的扶持之后,投入了专业的设备,提高了我们养鹅的技术,大大地增加了狮头鹅的产量。”此外,除了依靠自家养殖场兽医提供技术支撑外,兄弟二人经营的鸿浩家禽养殖场还以市的农业科研机构为技术依托,建立了技术服务合作关系。另一方面,他们还不断加强与省农科高等院校联系,定期邀请畜牧兽医专家到养殖场进行技术指导。在不断的学习交流中,陈伟鸿还取得了生产应用(狮头鹅养殖)专业助理级工程师职称证书。去年,兄弟二人经营的养殖场,共为社会提供优质杂交狮头鹅苗约35万只,产值1200多万元。

如今,陈伟鸿兄弟俩从事狮头鹅养殖已有10多年,是当前村子里最大的养殖户。他们不仅自己创业谋发展,还心系乡亲,带动大家共同致富。兄弟俩经营的鸿浩家禽养殖场为村子里10多户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2020年,在湘桥区“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狮头鹅项目带动下,他们还与农业技术服务公司合作,开设了技术培训班,为周边养殖户们提供技术帮扶指导,向当地5户贫困户免费赠送经济价值为12000元的鹅苗,发放饲料,帮助采购周边养殖户所需的饲料药物,收购、销售他们养殖的肉鹅、鹅苗,以实际行动为家乡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近期,湘桥区将成立狮头鹅协会,培育龙头企业,发展卤鹅预制菜,带动全区狮头鹅产业发展,打造十亿级狮头鹅全产业链。陈伟鸿希望,在狮头鹅协会的帮扶下,多开展专家技能培训,提高养殖技术,实现科技养殖,努力为周边农户提供更优质的鹅苗。

(湘桥区宣传新闻中心)

附件: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