猕猴桃,被陕西果农亲切地称为“金果果”。自2006年以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刘占德带着不同学科专业的教师和学生,组建团队,通过建设陕西省眉县猕猴桃科技试验站,在不同产区设立科技小院,开展种质资源调查、新品种选育、集成技术系统研究等,用科技赋能猕猴桃产业。
5月下旬的宝鸡眉县太白山脚下,村落里、道路旁,一架架猕猴桃枝头上,挂着大拇指肚大小的果子,果农们正在树下忙着疏果。
刘占德:“上面搭防护棚那个,下面那一块就是种质资源圃,种苗要繁育,我们那个地方专门有苗圃。”
坐在眉县猕猴桃试验站二楼的凉棚下,微风带来丝丝凉意。望着满院起舞绿油油的猕猴桃枝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刘占德教授打开了话匣子。
刘占德:“我们这个示范基地直接在产区里面了,就地试验,就地研究,然后就地转化。”
花白的头发,临近花甲的年纪,从2006年建站起,在秦岭北麓扎根18年,他和西农相关专业的教授,带着一波波学生,在160亩的土地上,建起示范田、育苗棚、数字化果园示范园等,让果农走得进、看得到、听得懂、学得会。在全省9个猕猴桃产区建设“科技小院”,深入田间地头做科研。
刘占德教授说,有丰富的种质资源,才能选育出更多好品种,秦巴山区既是猕猴桃的适生区,又分布着众多种类,是猕猴桃资源宝库,他们坚持不懈地在秦巴山区寻找搜集新品种,甚至不惜顶风冒雪,攀岩峭壁。
刘占德:“2016年,石泉云雾山上,老乡说有一种红心美味的猕猴桃。没想到上到山里边,这个雪厚得很,已经到了小腿肚上了。总算找到那棵树,树梢上还掉到那个小小的一个(猕猴桃果子)。总算把那个果子摇下来了。你就要找,一把一把抓,但是你抓的时候,抓的是雪呀,后来就冻的整个都僵了。最后还是把它找出来了,把它切开以后,呀,是红的。哎呀,就很高兴。”
就这样经过18年的寻找,目前试验站收集保存猕猴桃种质资源17种(变种),3600余份材料,先后获得优系材料40余份。
此外,试验站还开展了从种植到市场经营的全产业链产业化研究,制修订了陕西省《猕猴桃标准综合体》,摸索出一套果园综合管理系统,并通过人才梯队建设,将这套系统在农户的果园里落地生根。
刘艳飞:“我其实是这试验站从头到尾培养起来的第一届学生……”
从读硕士开始,刘艳飞就扎进了猕猴桃地,一直到博士后出站留校,她又成为眉县猕猴桃试验站团队中的指导教师。她笑着说,自己是试验站培养出来的第一批学生。
刘艳飞:“所有盆里的,每一个都是不一样的……”
走在育苗棚里,刘艳飞眼里流露出的都是喜悦。这里的每一株幼苗,都像孩子一样,倾注了她的心血。博士毕业的时候,刘艳飞有别的工作机会,可是在试验站,跟着刘教授走进果园,手把手教果农技术的一幕幕,让她难以割舍,最终选择留了下来:
刘艳飞:“我们只要到农户的果园里去,他们就非常非常的热情,可以看出来,他们是发自内心的这种开心,他们对于我们西农大的教授、新的品种、新的技术的这种认可,这些其实也是在鼓舞着我,我一定要把这个事情在我们刘老师的基础上,不断地把这个东西传承下去,实实在在地解决农民的收益差,提高他们的效益。”
经过努力,目前眉县猕猴桃试验站已选育出脐红、金福、金猕等新品种6个,并已示范推广。通过建立“大学教授+研究生+县农技推广人员+新农人”的模式,将科学种植技术传授给了更多果农。
自2006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眉县开展校县共建以来,依托陕西省眉县猕猴桃试验站,通过“大学教授+研究生+县农技推广人员+新农人”模式,在秦岭北麓100万亩猕猴桃生产基地的核心地带,进行猕猴桃产业技术创新研究,实现了“面对面、点对点”示范推广,不断提高猕猴桃品质,助农增收。
工作人员:“咱们这个脐红猕猴桃,目前来说就是属于高端的一种红心的果子。”
在杨凌国际猕猴桃创新创业园里,一排排整齐的设施大棚下,自动化的装置呵护着不同品种的猕猴桃在生长。园区里种植了六个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猕猴桃试验站选育的新品种。作为我国首个猕猴桃全产业链科技示范园区,创新创业园还多了一项“技术系统输出”的业务。杨凌梦绿生态农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高志雄告诉记者,这是在试验站跟着刘占德教授读硕士期间,树立起来的理念:试验站选育出的良种,摸索总结出的整园建设及种植良法,最终要能带动更多企业和果农提质增效。
高志雄:“最终目的就是把新品种推出去,新的一些技术应用上。产出来更高更稳定的品质。我们就要站在商业的角度上,用这种商业化的思维去把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干下去。”
中午时分,透过猕猴桃枝叶,阳光斑驳地洒在土地上,细密的水柱从喷灌的管子里,汩汩流进地里。
眉县兴农人农业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凯,从地头到地尾,来回巡看管子是否有漏点。今年是他大学毕业回到家乡从事猕猴桃种植的第八个年头。
李凯直播讲猕猴桃种植技术:“幼果期这个管理,也是非常关键……”
每个周三、周六的晚上8点半,李凯在抖音直播间的猕猴桃种植技术公益讲座会准时开始。
在猕猴桃试验站学习时,他按照刘占德教授教他的“主干环剥”方法,座果率提高了近80%,这让他一下子意识到科技种植的重要性。于是,他申请成为技术推广小组的一名成员,并逐渐成长为猕猴桃“医生”,义务为乡亲们的园子“把脉问诊”,还通过直播授课,让更多果农掌握先进的果园管理和种植技术。
李凯:“现在干农业,你必须是要懂技术,要会管理。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普通的果农,他们对技术的渴求程度是很高的。我们就是把在试验站学的技术转化以后,再给他们分享出去。这个就是让大家都要掌握技术以后,才能把产业最终做得更好。”
每到疏花疏果的时节,像李凯这样的“新农人”,活跃在一架架猕猴桃架下,打通将技术传授给果农的“最后一米”。
眉县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副主任贺浩浩说,截至目前,眉县全县100多名“土专家”、500多名示范户和职业农民,义务服务全县所有果农。通过县校合作,依托试验站源源不断的技术支撑,眉县猕猴桃种植面积从2006年的8万多亩增加到现在的30.2万亩,产量从11万吨增加到50.1万吨,产值从2亿多元,增加到60多亿元。
贺浩浩:“我们推广‘1+2+2+N’的这种模式,一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专家,加两名我们农技人员,加两名乡土专家,然后加N个示范户。这个推广体系直接连通了生产端和科研端。我们集成标准化栽培作物技术,形成了猕猴桃标准化作物十大关键技术。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我们全省的猕猴桃标准综合体。跟刘老师团队(一起),我们推出猕猴桃‘四改五提升’的果业革命。”
贺浩浩说,下一步将推进数字化果园建设,由试验站进行大数据分析,更精准地提升种植技术水平。
在试验站的示范园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专业研二学生武雅铭正在观察新的授粉技术的成果。她和同学们将在这里开始新的研究方向,结出科研硕果,也让挂在枝头的“金果果”更香甜。
武雅铭:“我的想法是,毕业之后,在未来的工作之中,更倾向向基层,向祖国大地,去发展自己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