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铃大枣,个大皮薄、核小肉厚、形似圆铃,在茌平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然而,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一特色农产品大都在当地自产自销,没能卖上好价钱,未能给当地村民带来更多收益。
2021年,当地8个有大枣产业基础的村庄,联合成立了行政新村——枣乡新村,并通过“新村党委+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实行圆铃大枣产供销一条龙服务,打响了圆铃大枣的品牌,大枣产业销售收入增长到去年的近千万元。
行政新村并非枣乡新村的独创 。2019年以来,聊城茌平成立了62个行政新村。目前,这些新村集体收入全部超过50万元,其中三分之一的新村集体收入达到100万元以上,极大地助力了当地乡村振兴进程。
行政新村如何将沉寂的大枣发展成致富的产业?在带领村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行政新村需要突破哪些难点?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行政新村又有怎样的经验值得借鉴?
枣乡新村的圆铃大枣
成立行政新村,大枣身价倍增
当下,正是枣花盛开的时节。在聊城市茌平区肖家庄镇的枣乡新村,数千亩的圆铃大枣生态园里,一群群蜜蜂忙着采蜜。枣花蜜成为时下生态园里的畅销产品。
“枣花蜜只是大枣产业链上的产品之一。”枣乡新村党委第一书记刘超介绍,枣乡新村围绕圆铃大枣打造大枣产业,从冻鲜枣到枣花蜜再到枣芽茶、枣酒等已形成了10余款产品,大枣已成为当地村民致富的特色产业。
然而,这条致富路并没有想象中的好走。
肖家庄镇地处黄河故道,土地沙化严重。枣树耐寒耐旱,根系发达,生存能力强,被视为防风固沙的好树种。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当地在养护原有枣树的基础上,带领群众大面积栽植新枣树。为将沉寂的大枣发展成致富的产业,当地也进行了很多探索。
2021年,肖家庄镇8个有大枣产业基础的村,联合成立了枣乡新村,通过“新村党委+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实行圆铃大枣产供销一条龙服务,让大枣产业焕发新生机。为发展好大枣产业,枣乡新村还引入了多家食品加工企业,合作开发枣制品;邀请电商企业入驻,定期开展电商培训,通过互联网将枣产品卖到全国各地。
“过去各个村是各自为战,没有挖掘出大枣的真正价值,价格只能卖到两块多点。现在圆铃大枣形成了品牌,价格能卖到8—10元。” 刘超介绍,去年枣乡新村大枣产业的销售收入达到了960万元,是新村成立前的3倍多。
5月29日,刘超刚从郑州一家枣业公司调研回来,对大枣产业发展又有一些新认识,“我们想提升圆铃大枣产品的设计和包装,同时,推进新商标注册和生产许可证申请,对接大型商超,将网售产品从初级产品向深加工产品推进。”
大枣产业链上的各类产品
交叉任职,新村融合不断推进
成立行政新村,让当地的圆铃枣变成了致富枣,也为当地的乡村振兴进行了有益探索。但一路走来,并非只有坦途,需突破的难点也不少。
“行政新村要发挥好作用,新村融合是关键的一步。”刘超介绍,枣乡新村是由4个强村和4个薄弱村联合而成,8个村虽是互相邻近,但长久以来形成的小村庄观念,对新村融合发展有不小挑战。
为克服这种孤立的村庄观念,枣乡新村党委将8个村的支部书记纳入新村两委,通过交叉任职,提升干部的新村大局观念。
“比如说,由A村的干部负责整个新村的人居环境工作,这名干部不光要对A村的人居环境负责,还要对其他7个村的人居环境负责。通过设立集体考核机制,对该名干部负责的整个新村的人居环境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评价。”刘超解释道。在新村干部交叉任职中,也会遇到“本村村民排斥外村干部管理”的情况,也会有“本村干部放松他村管理”的情况,这都考验着新村干部的工作智慧和工作责任心。
“新村治理也需要有大局观,统筹实施。”刘超举例,枣乡新村成立以来,集体收入已突破了100万元,但对于新村的集体收入包括上级拨款的使用,需要新村党委集体决议施行,新村党委会统筹考虑8个村的发展现状,来决定某项工作的开展。
行政新村通过统筹发展来推进共同富裕,是否对薄弱村更有利,原先的强村会吃亏?刘超并不这么认为。在他看来,新村抱团发展会让集体收入更多,可以做的事情会更多,不仅会让薄弱村赶上来,还会让强村更强。
行政新村作为一种乡村振兴的探索模式,仍在发展中不断完善。刘超认为,要让原来的8个村真正成为1个村,新村融合还有不少的路要走。
1/3行政新村集体收入过百万
成立行政新村,并非枣乡新村的独创。除了像枣乡新村这种围绕某一特色产业而成立的行政新村,在茌平还有以龙头辐射带动周围村发展的行政新村。耿店新村便是这样一个行政新村。
耿店村远近闻名,其通过发展大棚蔬菜,走出了一条“强村富民”的路子。先富带后富,耿店村与周边10个村联合成立耿店新村后,通过发展高标准基本农田,扩大蔬菜产业规模,拉长蔬菜产业链条,发展预制菜产业,闯出了一条 “产业、家业”两业驱动的发展新路,人均纯收入达到4.6万元。
“行政新村的设置,是县域发展和乡村振兴的一次探索和创新。”茌平区委书记孙荣军介绍,茌平地处平原,村庄多、小、散,不利于资金、资源、政策的集中投放。为破解这一难题,2019年以来,茌平将全区732个行政村优化调整为62个新村和26个社区,针对新村创新推出组织联建、经济联盟、机制联动、便民联享“四联”模式,形成了党建引领、强村带动、弱村赶超、村村共富的发展格局。
行政新村极大地助力了当地的乡村振兴进程。孙荣军介绍,目前,茌平62个新村集体收入全部超过50万元,其中三分之一的新村集体收入达到100万元以上。
“通过成立行政新村,连片发展,既可以让发展基础好、治理效能高的村庄发挥辐射带动作用,还可以形成规模优势,整体谋划,错位发展,对乡村治理具有借鉴意义。”山东财经大学区域经济研究院院长董彦岭认为。
(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 修从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