蚯蚓养殖技术方法在蚯蚓养殖过程中,蚯蚓饲料(家禽粪便、酒糟、蔗渣、剩余饭菜、废血和动物内脏等)的发酵处理是个关键,如饲料没有发酵或发酵不彻底,将产生有害气体,酸碱度过高或过低,都可能使蚯蚓逃逸、不产茧甚至死亡。利用EM原液对粪料进行发酵处理,粪料发酵时间大大缩短,异味降低,而且饲料发酵好以后,pH值自然会到达6.5〜7.5,不必调节,直接就可以饲喂,饲料利用率大大提高,蚯蚓产茧多,繁殖快,产量提高2〜3倍。方法如下:用稻草、秸秆(裁成小段更好)先铺一层(厚10〜15厘米)干料,然后在干料上铺粪料(4〜6厘米厚),如此重复铺3〜5铺一层用喷水壶喷水(EM原液就在此时参加粪堆中,一吨粪料需要EM10公斤兑水100公斤左右),直至水渗出为好;如采用垃圾,一层垃圾一层粪,长宽不限,并用薄膜盖严;如果用100%粪料,先把粪料晒至五六成干后架堆,用EM兑水淋湿,用薄膜盖严。在气温较高的季节,一般第2天堆内温度就会明显上升,4〜5天可升至60C〜70C,以后逐渐下降,当堆内温度降至40C(这个过程需12天)那么进行翻堆,把上面翻到下面,两边翻到中间,并再参加EM稀释液。冬天翻堆2〜3次,夏天翻堆1饲料发酵结束后,扒开饲料淋水散热后即可使用,投喂时一般采用上添法和侧喂法,上添法就是把饲料铺盖在原有已被蚯蚓吃过的饲料上,每10〜15天进行1次;侧喂法就是取出局部已吃完的饲料再把新饲料添在一边,下次添加另一边。
蚯蚓的大面积养殖与小规模养殖有着很大的区别,其主要表达在蚓种选择、提纯复壮、饲料准备、蚓床方案、管理措施、病害防治和采收等方面。.目前最适合大面积养殖的品种是大平二号。此蚓一般体长50〜70毫米,体腔直径3〜6毫米,成蚓体重0.45〜1.1克。体上刚毛细而密,体色紫红,但随饲料、水份等条件改变体色也有深浅的变化。这种蚯蚓除体腔厚,肉多,寿命长,能适应于高密度饲养外,还有繁殖率高,适应能力强,易于饲养等优点,非常适合人工大面积养1、适合大面积养殖的饲料只有三种:牛粪、猪粪或牛粪、猪粪以任意比例相加。饲料发酵人工养殖蚯蚓蚯蚓养殖技术方法--关于蚯蚓的资料将牛粪或猪粪、混合粪放到平地上摊开10—25厘米厚,晒至5到6成干左右。接着将这些粪料架堆起来,可以采用长方形、半圆柱形堆法,每堆一层(厚15—20厘米)粪料就淋300到500倍的“EM”一次,如此重复铺4—7层,直至水渗出为好;假设采用垃圾,一层垃圾一层粪地堆。长宽不限,并用薄膜盖严,在气温较高季节,一般第二天堆内温度即明显上升,3—4天可升至60—70C,以后逐渐下降。当堆温降至40C时(这个过程需要约15要进行翻堆(把上面翻到下面两边翻到中间去重新堆制,并再参加“EM”)。
饲料发酵好以后,测试PH值,蚯蚓饲料一般要求适宜PH值为6.5—7.5,但很多动植物废物的PH值往往高于或低于这个数值,例如:动物排泄物的PH值是7.5—9.5,因此对蚯蚓饲料的PH值要进行适当的调节,使它接近中性,以适合蚯蚓生长。调制和添加营养促食物质的方法:以一立方米基料为例,取水100公斤,参加尿素2公斤、食醋4两、糖精5克、菠萝香精4盖,混合在水中溶解,先取50公斤水泼在基料上,翻堆后再把另.50公斤水泼在基料上,过二天即可使用。在蚯蚓的饲料里添加了柠檬酸、香精、糖精,把蚯蚓的饲料调制成蚯蚓最爱吃的水果香甜味,蚯蚓从此不但不逃走、不挑食,而且食量增加,从而大大地加快了生长速度、提高了产量。蚓床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露天,一种是室内。每条蚓条最短3m,最长7m,宽度0.5m~1.0m。露天方式有两种,一是用稻草盖蚓床,二是在蚓床上方架设遮阳网。室内方式有两种,一是各种房屋内,二是盖石棉瓦的简易棚。蚓床做好后,把发酵好的饲料横放在蚓床上,成50厘米宽的条形,长度不限,间隔30厘米。放蚓种前先浇湿蚓床,然后把蚓种放入无饲料处,放养后补浇一些水,利于蚯蚓活动。忌在蚓床上堆满畜粪后放蚓种,以免造成蚓种死亡。
蚯蚓是变温动物,环境温度不仅影响蚯蚓的体温和活动,还影响蚯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及繁殖等,而且温度也对其他生活条件产生较大的影响,从而间接影响蚯蚓。因此,温度是直接影响蚯蚓生长发育和产卵状况的重要生态因子。一般来说,蚯蚓最适宜的温度为20—27C左右,此时能较好地生长发育和繁殖。蚯蚓没有特别的呼吸器官,它是利用皮肤进行呼吸的,所以蚯蚓躯体必须保持湿润。如果将蚯蚓放在枯燥环境中,蚯蚓的皮肤经过一段时间就不能保持湿润,因而不能正常呼吸,蚯蚓马上会发生痉挛现象,不久就会死亡。蚯蚓体内水的成份极大,占体重的75%以上,因此,防止水份丧失是蚯蚓生存的关键。当然,土壤过于潮湿对蚯蚓的生长发育也是不利的。由于蚯蚓喜食细,烂,湿的饲料,尤其是它要靠皮肤吸收溶解在水中的氧气来呼吸,因此对蚯蚓来说,保持一定的水份供给特别重要。蚯蚓抗急剧枯燥的能力很差,其生育环境的最适湿度.为70-75%。蚯蚓养殖的全过程均需充足的新鲜空气。为了保持饲养床始终处于疏松、透气状态,可采取以下措施:基料厚度不得超过规定高度,必须时予以削减;饲养一段时间后可适当翻动1次基料,将上、下层基料翻动,调换位置,既可使下层基料疏松、透气,又有助于上、下层基料湿度趋向一致。
蚯蚓的放养密度与蚯蚓的种类、生育期、养殖环境条件(例如食物、养殖方法和容器)、及管理的技术水平等有密切的关系,在一平方米面积,25厘米高的培养基中可放养密度为:种蚯1.5—2万条,孵出至半月龄,可放养8—10万条,半个月到成体可放养3—6.5万条。所以在养殖蚯蚓时适时扩大养殖床,调整养殖密度,取出成蚓,这是提高产量的有效措施。1、饲料中毒症发现蚯蚓局部甚至全身急速瘫痪,背部排出黄色或草体液,大面积死亡,这是新加的饲料含有毒素或毒气。这时要迅速减薄料床,将有毒饲料撤去,钩松料床的基料,参加蚯蚓粪吸附毒气,让蚯蚓潜入底部休息,慢慢就可以适应了。2、蛋白质中毒症如发现蚯蚓的蚓体有局部枯焦,一端萎缩或一端肿胀而死,未死的蚯蚓拒绝采食,有悚悚颤栗的恐惧之感,并明显出现消瘦。这是由于加料时饲料成分搭配不当引起蛋白质中毒。饲料成分蛋白质的含量不能过高(基料制作时粪料不可超标),因蛋白质饲料在分解时产生的氨气和恶臭气味等有毒气体,会使蚯蚓蛋白质中毒。发现蛋白质中毒症后,要迅速除去不当饲料,加喷清水,钩松料床或加缓冲带,以期解毒。3、缺氧症如果发现蚯蚓体色暗褐无光、体弱、活动缓慢,这是氧气缺乏而造成蚯蚓缺氧症。
其原因有如下几点:、粪料未经完全发酵,.产生了超量氨、烷等有害气体;、环境过干或过湿,使蚯蚓表皮气孔受阻;、蚓床遮盖过严,空气不通。此时应及时查明原因,加以处理。如将基料撤除,继续发酵,加缓冲带。喷水或排水,使基料土的湿度保持在30—40%左右,中午暖和时开门开窗通风或揭开覆盖物,加装排风扇,这样此症就可得到解决。胃酸超标症在发现蚯蚓痉挛状结节、环带红肿、身体变粗变短,全身分泌粘液增多,在饲养床上转圈爬行,或钻到床底不吃不动,最后全身变白死亡,有的病蚓死前出现体节断裂现象。这说明蚯蚓饲料中淀 粉、碳水化合物或盐分过多,经细菌作用引起酸化,使蚯蚓出现胃 酸超标症。处理方法是掀开覆盖物让蚓床通风,喷洒苏打水或石膏 粉等碱性药物中和。 水肿病如发现蚯蚓身体水肿膨大、发愣或拼命往外爬,背孔冒出体 液,滞食而死,甚至引起蚓茧破裂或使新产的蚓茧两端不能收口而 染菌霉烂。这是因为蚓床湿度过大,饲料PH 值过高而造成的,这时 应减小湿度,把爬到表层的蚯蚓清理到另外的池里。在原基料中加 过磷酸钙粉或醋渣、酒精渣中和酸碱度,过一段时间再试投给蚯蚓。 蚓体出现痉挛状结节,变粗而短,环节红肿,全身粘液分泌增 多,蚯蚓变白而死亡。
原因是蚯蚓吃了有毒的饲料,如在畜粪堆附 近喷过农药,蚓床上浇了污染的水,在蚯蚓暂养育壮处曾堆放过化 肥、农药,运送蚯蚓的容器接触过有毒物品,以及暂养蚯蚓放在薄 膜上又不漏水,喂的饲料太潮,蚯蚓生活的环境过份潮湿,气温高 时出现蚓体变白,少数死亡。如因毒害出现这种情况,可采取屡次 喷水,让有害物质随水洗掉,还要勤添精饲料米糠、麸皮等;室内 .暂养蚯蚓发病,那么要搬离。如因过份潮湿造成蚓体变白,可添加 发酵过的干畜粪或精饲料,与原有潮料和蚓粪拌和,并将薄膜取出 如发现已有少数死亡,即搬入蚓床饲养,以使尚能活动的蚯蚓恢复 强健。 1.蚯蚓的采收 (1)向下翻动驱赶法在养殖床外表,用多齿耙疏松外表的床 料,等待蚯蚓往下钻后,用刮取外表的蚓粪,反复进行疏松床料和 刮取蚓粪,最后蚯蚓集中在底层,到达收捕成蚓的目的。采用此法 收取,效果很好,这种方法简便,一人一天可捕集蚯蚓150千克。 (2)手抓(可戴塑料手套)或用定制铁质扁刺小钉耙。将多数 蚯蚓已性成熟的蚓床表层铲出放在薄膜上,堆高50多厘米后,用耙 多翻动几次,蚯蚓受到刺激就一直向下部移动直至薄膜,将表层蚓 粪及饲料(有卵茧)逐渐取出搬回撒布在蚓床上,最后将采集到的 大局部大蚯蚓过秤暂养。 在采收过程中从每一条蚓床上留出少量体壮、色艳的作为种蚓, 经混合后分床养殖,每床养3—5斤。 2.蚯蚓的加工:将蚯蚓晒干或烘干,密封包装,尽快通知收购 单位收购。 蚯蚓粪的加工:将蚯蚓粪阴干,过筛,简易包装,通知收购单位收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