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村里的男女老少都信任我,那我肯定要给他们提供帮助,对得起这份信任。”见到今年58岁的刘宏广时,他正身处当地的苗木基地,指导种植户如何给景观苗木修剪、除草和施肥。
在肥西,热心的刘宏广为众多苗木花卉种植户所熟知。32年前,他放弃一份安稳的工作,毅然回村投身到苗木种植。这些年来,他多次获得了“肥西县拔尖人才”荣誉称号,还被表彰为“肥西县首批优秀乡村企业家”,可以说他参与并见证了肥西苗木花卉产业逐步走向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的发展格局。
“老会记”放下账本,拿起铁锹种起“苗木”
1984年,刘宏广毕业后开始在肥西县原馆驿乡的一家企业担任会计。孩子相继出生,让刘宏广家庭负担不断加重,作为家中长子的他在成婚后还“另起炉灶”,“1991年10月,我东拼西凑了1.5万元,盖了三间平房,负债累累。”刘宏广当时就觉得只依靠在企业的收入想快点还债、过上幸福的生活实在乏力。
彼时的肥西已有种植果树苗、桑树苗的传统,苗木在周边城市与省份也有了一些名气,1992年,他毅然辞去了这份在常人看来非常稳定的工作,回乡拿起铁锹,当起了苗农。
不过在当时,因为信息闭塞,肥西的苗木销路一直不畅,为了打开销路,苗农们要分散各地,主动联系客户销售。刘宏广认为这种“傻瓜式”销售效率太低,1992年,他在肥西上派镇的上三路上,成立了该镇第一家苗木接待站—肥西上派镇甲洪苗圃,当年3月就接洽了江苏宿迁一份板栗苗和桑树苗的订单,净赚5万多元。尝到了种植和销售苗木的甜头,也让刘宏广家庭生活条件大幅改善。“也让我看到了种树栽花,对我们农民来说是‘合得来’的。”
“大家长”喊上专家,引领乡亲共同致富
20世纪60年代,肥西县开始了规模绿化苗木种植,最早发源于县城上派镇松岗、阮岗、孔岗3个村,如今“三岗”牌苗木花卉已经成了安徽省著名商标。“现在的肥西是数得上的老苗木产区,不仅品种多,而且规格全,有一整套从苗木培育、种植,到苗木销售的队伍。”肥西县花木协会会长刘宏广认真说。
最早开始进行苗木种植时,农民们的心里还都没有底,你一亩我半亩小规模栽植。随着在刘宏广等一批“带头人”的影响和带领下,大家发现苗木的经济效益很好,钱袋子慢慢鼓了起来,其他农民见苗木种植有“奔头”,都跟着干了起来。
截至目前,苗木花卉生产遍及肥西14个乡镇,种植面积由2003年上派镇三岗村的6000多亩,带动全县现有花木种植33万亩,从业人员10万余人,其中有苗木花卉生产经营户2万多户,专业经纪人3000余人,省级龙头企业15家,苗木花卉专业合作组织13个,苗木年出圃量7亿株,年产值突破30亿大关。
“新农人”跟紧时代,携手苗农振兴乡村
但如何让肥西越来越火热的苗木销路更畅,品质更高,走向更宽广的市场?
2002年11月,刘宏广牵头发起成立的肥西县花木协会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当时成立协会的宗旨就是让苗木种植户抱团发展、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能够为苗农解疑释惑,帮助维权等。”
记者了解到,自协会成立以来,每年都开展一系列活动,不仅邀请农林方面的专家、龙头企业的负责人对种植户进行各种培训和指导,比如产前的新品种引进、新技术推广,还对产中的病虫害防治、整枝修剪、造型造景、容器育苗、肥水管理等问题和产后的搭建平台、引导销售等情况都进行手把手教学。
现在,肥西县花木协会会员由成立之初的193人发展到现在的486人,覆盖了肥西所有种苗乡镇和周边市、县,产品更是销往四川、河南、西藏等20多个省市。据不完全统计,会员户的收入高出全县农民人均收入近2倍。“大部分会员都变成了本地苗木花卉种植的‘土专家’。”刘宏广说。
同时,县花木协会还加大与省内外苗木企业和协会的相互交流,先后多次组团去江苏、浙江、江西等知名苗木企业进行学习与交流,让学员开拓了视野,理清了思路,对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当初农民是为了谋生养家,但种着种着,不仅‘鼓了’百姓腰包,还‘亮了’绿水青山,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并行不悖。”在如今的肥西,苗木花卉逐渐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脱贫致富的“绿色银行”。刘宏广希望能与“新农人”一道,为乡村振兴“种”出一片持续发展的靓丽风景。
(汪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