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消息(记者 丛薇薇):杜寨村原是河南省兰考县的一个贫困村。这里之前是黄河大堤,土壤属于盐碱地,极不适宜农作物的生长。一直以来,这块土地上能种植的主要就是玉米和小麦,但收成也不是很好。

村里为了脱贫,想过很多办法,养过牛,种过玫瑰、菊花,还进行过无土栽培,但结果都不令人满意。当地老百姓的日子一直过得苦巴巴。

2016年1月,一个大棚种植哈密瓜的项目让杜寨村又看到了希望。杜寨村驻村干部祝国是当时第一批考察哈密瓜项目的干部,他回忆说,“这个村子没有啥产业。后来偶尔听说我们县里面有一个合作社,合作社一直在跟河南省农科院联系,一直在试种这个哈密瓜,然后我们立刻跟他们联系,到现场去考察,之后,觉得这个市场潜力非常大,并且,投入少、见效快,一年能种两季哈密瓜。这样就能有1万多块的收入,这1万多块,对于贫困户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收入。”

盐碱地里能长出哈密瓜来?哈密瓜都是新疆才有的瓜果,况且当地的光照、温度与新疆都不一样!围绕杜寨村开展大棚种植哈密瓜项目也有许多人心存疑虑。就连杜寨村的上级乡党委书记岳建河对此也是犹豫不决。“非常艰难的抉择。第一是害怕种了哈密瓜以后,哈密瓜卖不出去,第二是咱们的糖度达不到,口感不好。不过又想种就种了吧。结果一种,口感又好,大家都想买,价格也能卖得高,然后就开始种起来了。”

当年3月,杜寨村建了两个大棚,分别由村民孟四和张玲负责试种哈密瓜。两个月之后,瓜熟蒂落,成熟的哈密瓜水份大、口感甜,产量也高。周边没有别的地方种植哈密瓜,不愁销路,大家卖完瓜一算帐,平均每棚收入达6200元人民币。

九分地就可以建一个瓜棚,如果用这些地种小麦、玉米,最多只能卖六、七百元,种哈密瓜收入相当于翻了十倍。而且,一年可以种两季瓜,意味着每年光卖瓜每亩地就能赚1万多元,这对于穷惯了的杜寨村民来说,是件了不得的大事!

大家的干劲一下就上来了。2016年6月,杜寨村第一批46个大棚投入种植,9月份又建了500个哈密瓜大棚。据了解,杜寨村第一批大棚哈密瓜产量达到70多万斤,产值为80多万元。看到哈密瓜带来的丰厚收入,老百姓脸上都笑开了花。

杜寨村的贾新锋因病借了很多外债,生活非常困苦。现在,他靠着种哈密瓜,把外债都还清了,自家日子越过越红火。“我现在有5个棚种哈密瓜。我这一棚瓜,不说多的,至少能下7000斤瓜。一斤一块8,算这个账。”

按照贾新锋的计算,他一个棚的收入是12600元,5个棚就是63000元。除去成本花销,净利润至少5万元。一年可以种两季瓜,净利润就是10万多元。

贾新锋说,当时他家的哈密瓜在还没有成熟的时候,就被外地经销商看好,在瓜地里跟他把销售合同签了。跟他签订合同的是深圳百果园公司,门店遍布全国各地,由此可见,杜寨村的哈密瓜在市场上是非常有行情的。

贾新锋说,之前靠在外面打工偿还债务,听说村里发展哈密瓜产业,他立刻返乡搞种植,现在看来这一步是走对了。靠着种植哈密瓜,他终于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生活越来越有奔头。

2014年杜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有71户,其中有24户贫困户参与种植哈密瓜,实现了脱贫。除了自己建棚种植哈密瓜之外,村里的妇女、老人,还可以选择在哈密瓜大棚里打工。贾新锋家脱了贫,他告诉记者,他还要帮助村里更多的人脱贫。“我把我们村的贫困户聘请过来,我给他开工资。像咱们这里打打瓜菜、掰掰瓜,老人、妇女都可以做。我自己自食其力了,再给他们创造工作机会。”

今年3月,兰考正式退出贫困县,成为河南首个脱贫“摘帽”的贫困县。脱了贫的杜寨村现在正在设计建设千亩瓜园,希望借此形成一个哈密瓜种植的产业体系。杜寨村从此有了哈密瓜,这里的人们也更加明白了:在脱贫攻坚战上,简单的“输血”并不是重点,关键在于“造血”。在没有可以借鉴的外来经验,自身条件又较差的情况下,多想法子、多找路子,才有可能走出一条自己的脱贫致富路。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