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市畜牧

〔内容摘要〕“十五”期间,六盘水市不断增加畜牧业投入,积极调整畜牧业结构,推广畜牧科技,使全市畜牧业取得可喜成绩。“十一五”期间,将再接再厉,进一步加强畜牧业发展。

〔关 键 词〕畜牧业 发展 经验和措施

“十五”期间,六盘水市不断增加畜牧业投入,调整畜牧业内部结构,推广畜牧科技,调动了广大农户发展畜牧业的积极性,提高了畜牧业生产水产和畜产品质量,使全市畜牧业取得了持续发展的好成绩,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断增强,已成为全市农村经济中最活跃、最具发展潜力的支柱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

一、“十五”期间畜牧业发展情况

(一)“十五”计划主要目标完成情况

1、产值及比重

2005年,全市畜牧业产值为5.22亿元(90不变价),完成“十五”计划的109.89%;2001年——2005年,畜牧业产值年均增长11.15%,年均增长率较“十五”计划目标高出4.25个百分点;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以90不变价计算)达到39.95%,较“十五”计划目标高出2.95个百分点。

2、畜产品产量、人均占有量及牲畜存栏数量

2005年,全市肉类总产量9.89万吨,人均肉类占有量为32.64公斤,分别完成“十五”计划的123.32%、108.96%;禽蛋、奶类产量分别为0.48万吨、633.26吨,分别完成“十五”计划的40%、103.98%;大牲畜、猪、羊、禽存栏数分别为48.79万头(匹)、121.81万头、29.98万只、427.97万羽,分别完成“十五”计划的88.81%、121.81%、103.41%、86.81%。

3、牲畜出栏数量及出栏率

2005年,全市牛、猪、羊、禽的出栏量分别为8.69万头、87.34万头、11.91万只、361.67万羽,出栏率分别为21.49%、77.46%、42.36%、91.90%。

(二)体系建设情况

1、良种繁育体系

截止2005年底,建成牛改点254个、羊改点130个、猪改点601个、驴马杂交改良点32个。2001年——2005年,共输配母牛16.82万头次,产杂交犊牛8.28万头;输配母羊5.23万只次;输配母猪50.49万头次,驴马杂交配种6.09万匹次,产骡3.99万匹。

2、饲草饲料生产体系

2001年——2005年,全市累计种植紫花苜蓿、黑麦草、三叶草、皇竹草等优质牧草18.67万亩;科技处理农作物秸秆和牧草47.52万吨;建成饲料加工厂7个,年生产能力6.8万吨;饲料经营点419个,覆盖全市所有乡、镇、办事处,四年累计推广全价配合饲料、浓缩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工业饲料41.97万吨。

3、动物防疫体系

截止2005年底,全市设有动物防疫监督机构6个,有监督员26人、检疫员386人、村级防疫员1171人。建成兽医实验室25个,其中市级1个、县级3个、乡级21个,村级兽医室建设已开始启动。市和六枝特区、水城县的动物防疫及冷链体系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盘县动物疫情测报站已正常开展工作。市、县两级动物疫情专用网络已全部建成,使疫情信息实现了网络化管理和传输。

4、技术推广体系

截止2005年底,全市共有市、县、乡三级畜牧水产科技推广从业人员613人,其中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127人。2001——2005年,全市以“四良四改三提高”和“三推广三普及四提高”为主要内容,累计举办畜牧水产养殖实用技术培训班2358期,培训人数达16.58万余人次,发放各类技术资料24.86万余册(份)。

二、“十五”期间全市畜牧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发展速度加快

“十五”期间,全市畜牧业产值(90不变价)和肉、蛋、奶产量的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1.15%、12.06%、12.19%、69.68%,分别比“九五”期间的年平均增长率高出8.59、8.89、10.01、82.43个百分点;牛、猪、羊、禽存栏数的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4.90%、6.18%、7.03%、9.48%,分别比“九五”期间的年平均增长率高出4.55、3.59、4.89、7.98个百分点;牛、猪、羊、禽出栏数的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8.18%、10.92%、14.81%、17.68%,分别比“九五”期间的年平均增长率高出13.00、7.87、11.26、17.69个百分点;“十五”期间各项指标的平均增长率都明显高于“九五”期间的平均增长率,畜牧业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

(二)生产水平明显提高

“十五”期间,由于以“四良四改三提高”为主要内容的畜牧业实用技术推广应用面逐步扩大和“三推广三普及四提高”畜牧业综合配套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全市畜牧业生产水平有了明显提高。2005年,牛、猪、羊、禽出栏率分别达到21.49%、77.46%、42.36%、91.90%,分别比2000年提高10.71、17.39、13.68、31.38个百分点。

(三)结构调整稳步推进

全市畜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是提高草食牲畜在畜群中的比重。2005年,牛、羊存栏数分别比2000年增长27.01%和40.49%,出栏数分别比2000年增长130.50%和99.50%。肉类结构进一步优化,2005年,牛、羊肉产量分别比2000年增长205.85%和124.72%,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为10.21%,比2000年提高3.85个百分点;猪肉所占比重为83.42%,比2000年下降5.32个百分点。

(四)产业化经营开始起步

“十五”期间,全市畜牧产业化经营开始起步。通过畜牧业“100强村”项目建设,已发展养殖大户7710户,实现畜牧业收入7215万元,户均收入1911.8元,户均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畜牧业生产的集约化、规模化水平有所提高。龙头企业从无到有,涌现出了钟山区凉都乳业公司、水城县奔牛食品有限公司、六盘水机械化屠宰厂、盘县冠博饲料有限公司、盘县富家路畜牧科技有限公司等畜牧业龙头企业。在企业的带动下,形成了一批初具规模的畜禽养殖基地,如六枝特区洒志乡畜牧养殖示范基地、岩脚镇金钟村三元杂交猪繁殖基地和罗家寨村肉鸡饲养基地、钟山区大河镇大桥村三元杂交仔猪繁殖基地等。同时,盘县优质肉牛基地、水城县优质奶源基地、钟山区奶牛项目、六枝特区优质肉猪基地、钟山区优质奶源基地等项目的实施,为全市推进畜牧业产业化经营奠定了基础。

(五)探索总结了养殖新模式

在实施畜牧业建设项目进程中,探索总结了“三统两分”小区联户养牛经营新模式。“三统”即统一规划圈舍设计、统一水电路三通、统一技术服务,“两分”即分户投资、分户经营。由于该模式较好地解决了现代畜牧业集约化、规模化生产与农户分散自主经营的矛盾,使传统的养殖水平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加快了全市畜牧业的发展步伐,扩大了畜牧业养殖规模,在全省产生了较大影响,先后有数十个县组织专门的考察团到盘县参观学习。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05年底,全市已建成联户牛场393个,参与农户5762户,存栏牛2.02万头,初步形成了“小规模,大群体”的养殖格局。

(六)畜牧业在促进农民增收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2004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672元,比上年增加170元,增长11.32%;其中来自畜牧业的人均收入为299.39元,比上年增加40.86元,增长15.80%;畜牧业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比重为17.9%,比上年增加0.69个百分点。2005年上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789.09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35.45元,增长20.72%;其中来自畜牧业的人均收入为162.82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4.08元,增长17.37%;畜牧业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比重为21.40%,占第一产业收入的比重达65.9%。畜牧业在促进农民增收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三、主要经验和措施

(一)切实加强对畜牧业工作的领导

各级党政高度重视畜牧业的发展,在指导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把加快畜牧业发展放到了突出位置,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把发展畜牧业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作为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加快发展。把牛、羊品改点建设列入2002至2004年的“十件实事”之一,重点督办。盘县政府把畜牧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三大战略之一,提出把盘县建成畜牧业大县的目标;钟山区政府把发展城郊奶牛列入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给予重点扶持。围绕畜牧业的发展,各级政府积极研究和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全市上下形成了大抓畜牧业的氛围。

(二)多渠道增加畜牧业投入

畜牧业投入渠道进一步拓宽,财政资金、金融贷款、社会资金对畜牧业的投入逐步加大。据统计,“十五”期间,全市畜牧业项目资金投入达3000余万元,投向畜牧业的小额信贷资金24000余万元。畜牧业投入的增加,使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逐步提高、发展后劲逐步增强,促进了畜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三)加快畜牧业科技进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十五”期间,全市各级畜牧部门以“四良四改三提高”、“三推广三普及四提高”为主要内容,以项目为载体、培训和示范为手段,加大了适用技术的推广力度。大力推广牛羊杂交改良、三元杂交猪生产、人工种草养畜、秸秆加工利用、优质肉牛肉羊短期规模育肥、优质畜禽规模生产、稻田生态渔业、动物疫病监控、优质饲料规模化生产等技术,使全市畜牧水产业生产水平明显提高。

四、“十一五”畜牧业发展思路

(一)积极争取投入,拓宽投资渠道

大力增加畜牧业投入,特别是基础性、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是保证规划目标顺利实现的基础条件。

要充分用好、用足扶持畜牧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加大对畜牧业的投入,建立科学合理的经费保障机制。政府投入资金重点用于良种繁育、动物疫病防治、畜产品安全、信息体系和基层畜牧兽医站建设,以及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与推广等。认真贯彻执行财政扶贫资金80%用于种养业,其中不少于50%投向畜牧业的规定。投向畜牧业的财政扶贫资金,主要用于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圈舍改造、良种引进、牧草种子、青贮氨化设施补助及农民技术培训等。其他涉农资金也要按照规定,本着“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各记其功”的原则,大力支持畜牧业的发展。

多渠道增加畜牧业投入,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鼓励多种经济成分以多种形式参与畜牧业生产、畜产品加工和流通,充分调动和保护社会各方面参与发展畜牧业的积极性。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金融机构贷款、农民和企业投资、引进外资相结合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

(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整体效益

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充分发挥我市的资源优势,实行粮草畜、林草畜、畜沼粮结合,促进畜牧业与种植业、林业协调发展。按照“大力发展生猪,突出发展肉牛肉羊,积极抓好城郊奶业和禽肉、禽蛋生产”的思路,加快调整畜牧业内部结构。通过内部结构的调整优化,提高畜牧业整体效益。

生猪生产应加快品种改良,优化猪群结构,增加适合市场需求的三元杂交瘦肉型猪的比重;加快肉牛和肉羊品种改良,提高优良品种的比重;在城市郊区突出发展奶牛。进一步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加大扶持力度,突出发展优质肉牛、肉羊、肉猪、奶牛和优质肉禽,大幅度提高优质畜产品的比重。

(三)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提高生产水平

依靠科技进步,是发展畜牧业的关键。“十一五”期间,应以“三推广三普及四提高”为重点,大力推广畜牧业综合配套技术。即推广林草畜、粮草畜、畜沼粮结合的生态养殖技术,推广优质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小区规模养殖技术;普及畜禽人工授精杂交改良综合配套技术,普及人工种草、天然草地改良和饲料青贮、秸秆氨化技术,普及动物疫病综合防治技术;提高畜禽出栏率和商品率,提高家畜个体生产能力,提高牧草、饲料转化率和秸秆利用率,提高动物疫病防治能力。

切实加强技术培训,提高畜牧兽医技术人员的业务技术水平和养殖户的科学文化素质。积极兴办科技养殖示范点,通过示范,由点到片,由片到面,逐步扩大畜牧业综合配套技术的推广应用面,提高畜牧业的生产水平、科技含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使畜牧业的发展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

(四)切实加强畜牧业支持保护体系建设

——加强牲畜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积极实施“畜禽良种工程”,合理布局,抓好畜禽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预计到2010年,在牛羊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方面,全市建成牛改点400个、羊改点300个,技术上实行鲜配与冻配相结合,牛冻配率达70%以上,羊杂交配种率达20%以上;在猪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方面,全市建成猪改点700个,市级要建立纯种猪扩繁场,各县、特区、区建立良种猪商品场,乡镇建立二元杂交母猪繁殖基地,逐步形成三级协调的良种猪生产、推广体系。

——加强饲草饲料生产体系建设。合理开发利用草地资源,大力发展人工种草,积极开展天然草地人工改良和农作物秸秆加工利用。到2010年,全市人工种草面积达到40万亩,农作物秸秆利用率达到30%以上,工业饲料推广使用量达10万吨以上。

——加强动物疫疫防治体系建设。建立市、县两级兽医行政管理机构和执法机构,加强兽医医政、药政管理工作和动物防疫、检疫及畜产品安全监管的行政执法工作。到2010年,全市重大动物疫病免疫率、产地检疫开展面、规模饲养动物检疫率、屠宰检疫率、病害动物及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率、上市动物产品持证率、动物防疫证章标志率等达100%,散养动物检疫率达到80%,猪、牛、羊、禽等主要养殖动物死亡率控制国家标准以下。

——加强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市、县、乡建成完善高效的畜牧水产推广体系,科技进步对畜牧业的贡献率达50%以上,显著提高畜牧业生产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加强市场体系和信息网络建设。加强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在巩固和壮大传统畜产品交易市场的同时,依托畜产品商品基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有计划地建设一批畜产品专业市场,并与城乡集贸市场结合,逐步建成比较完善的畜产品市场体系,拓宽畜产品流通渠道。高度重视信息网络建设,用现代信息技术武装传统的畜牧业。依托国家公用数据网,建设完善市级畜牧业信息平台和县级信息平台,组织各级畜牧管理和服务机构、专业组织、企业和个人提供信息资源,为广大养殖户提供信息咨询服务。

——加强畜牧业标准化体系建设。结合“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三绿工程”和“食品放心工程”等国家重点工程的实施,建立全市的畜牧业标准化生产体系,引导养殖户和加工企业按照标准进行建设和改造。

(五)加快产业化进程,提高组织化程度

认真落实有关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政策措施,积极探索以“公司+基地+农户”为主的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形成龙头企业带动千家万户发展畜牧业的格局。打破行政区划、所有制、行业界限和隶属关系的限制,按照扶优、扶强的原则,通过引进、改制、改造、新建、联合重组等多种形式,集中力量建设和扶持一批具有较强经济实力、辐射带动能力强、技术水平高、市场竞争力强的区域性龙头企业,真正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支持各类饲料加工企业、屠宰加工企业、畜禽饲养场深化改革,转变经营机制,完善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逐步发展壮大。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畜牧业产业化经营,引导和支持养殖户组建各种畜牧养殖专业协会和经济合作组织,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统一开放的大市场联系起来,进行统一生产、统一管理、统一营销和统一服务,从而提高畜牧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大力推广“三统两分”小区联户养殖模式,引导农户逐步走向专业化生产。

(六)继续探索畜禽养殖小区建设和发展的模式

在大力推广“三统两分”小区联户养殖模式的基础上,继续探索、完善畜禽养殖小区建设和发展新模式。养殖小区建设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统一规划用地、统一设计标准、统一养殖品种,突出动物防疫和环保设施建设。制定实施严格的管理制度,规范养殖工艺,实行统一的良种繁育、饲料供应、疫病防治、饲养管理、市场销售服务。强化生态环境控制,做好畜禽排泄物、废弃物和病死畜禽的无害化处理,使养殖小区真正成为现代化的畜禽养殖基地。

(七)依法治牧,把畜牧业发展纳入法制轨道

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和《种畜禽管理条例》、《兽药管理条例》、《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条例》、《贵州省动物防疫条例》等法律法规。依法加强动物防疫、草地资源保护和监理、渔业资源保护、种畜禽生产经营和种质资源管理等工作;加强兽药饲料生产、销售、使用环节的监督管理。大力加强法制宣传,增强法制观念,强化法制意识,提高执法水平,把畜牧业的发展纳入法制化轨道。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