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技术概述
(一)基本情况
在当前海洋、江河、湖泊、水库等开放水域水产养殖业退养限养成为大势所趋的背景下,池塘养殖对保障水产品供给、振兴传统养殖渔区乡村产业、促进渔民增收的战略作用进一步提升。然而,据估算,我国大约90%的传统养殖池塘没有专门的尾水处理设施,按照现行养殖生产尾水排放标准,难以实现达标排放;此外,养殖布局和产业结构不合理、局部地区养殖密度过高、粗放的水产养殖发展方式等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依然长期存在。因此,我国水产养殖业转型发展和绿色发展面临严峻挑战。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局面,加强水产养殖尾水生态治理,加快推进传统水产养殖业转型升级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
池塘小水体工程化循环流水养殖技术是建立在已有的池塘基础上,通过对传统池塘进行工程化改造,将池塘分为小水体推水养殖区和大水体生态净化区两大区域,其整个养殖系统由池塘、流水槽、增氧推水系统、粪污处理系统等部分组成,通过在水槽安装推水设备,使原来静态池塘形成动态流水,在小水体推水养殖区末端,加装底部吸尘式废弃物收集装置,将粪便、残饵吸出至池塘外污物沉淀池中,处理后再利用,从而让养殖污水得到有效治理。特别针对养殖网箱拆除后,对保障水产品市场供给,助推山区渔业转型升级起到积极作用,是现代渔业主要发展方向之一。
(二)示范情况
截至2019年底,池塘小水体工程化循环流水养殖技术在全国20多个省共覆盖池塘养殖面积100万亩,总产值达到100亿元,培育新型养殖主体超过1000多个,带动1万多养殖户增收致富。
(三)提质增效情况
1.生态效益提升。该技术实现整个养殖过程中水体循环使用、养殖尾水达标排放或零排放。减少了水质恶化导致的大换水,有效节约养殖用水。试验表明,池塘实际单位鱼用水为0.32立方米/千克鱼,显著低于传统池塘养殖0.6~1立方米/千克鱼。由于外塘采用生物浮床、微生物制剂等生物净水技术,且在鱼类疾病多发季节采用中草药制剂防治,使得池塘富营养化几率和细菌、真菌性鱼病发病几率分别降低了90%和36%,对发病的鱼群治愈率达到85%,大大减少了化学药品的使用,有效控制了水体富营养化现象,保障了水体水质和水产品质量安全。
2.经济效益提升。重庆市池塘小水体循环流水养殖技术模式水槽内主养草鱼、鲫鱼、鲈鱼等,经测产,实现养殖产量110公斤/m2,亩利润达到5000元以上。北京市池塘小水体循环流水养殖技术模式水槽内养殖草鱼、鲤鱼等,平均产量约75公斤/m2,亩利润约6000元。宁夏回族自治区池塘小水体循环流水养殖技术模式水槽内养殖草鱼、鲤鱼等品种,平均产量150公斤/m2,亩利润约5000元。
二、技术要点
该技术的主要原理是利用占池塘面积3%~5%的水面,建设具有气提推水充气和集排污装备的系列水槽作为养殖区,进行类似于工厂化的高密度流水养殖;主养鱼类产生的粪便、残饵随着系统中水体的流动,逐渐沉积在系统末端,通过底部吸尘式废弃物收集装置,将粪便、残饵从系统中移出至池塘外污物沉淀池中,并加以处理再利用;其余95%~97%的水面进行适当改造作为净化区,一般套养滤食性鱼类,并采用生物浮床、微生物制剂等生物净水技术,对残留在池塘的养殖尾水进行生物净化处理,实现养殖周期内养殖尾水零排放或达标排放。
(一)小水体推水养殖区
小水体推水养殖区占池塘面积的3%~5%。一般每10亩配1-2条水槽,每条水槽长25米左右,宽5米左右,水深2.0~2.5米。小水体养殖区水槽内,铺设辅助增氧装置,采用微孔或纳米管增氧。
(二)粪污收集处理
提升粪污收集率是解决养殖尾水达标排放、实现集约高效养殖的关键。在小水体推水养殖区末端,加装底部吸尘式废弃物收集装置,将粪便、残饵吸出至池塘外污物沉淀池中,处理后再利用。每3条水槽应建设两个相通的体积10立方米的下沉式集污池。
(三)大水体生态净化
大水体生态净化区占池塘面积的95%~98%。设置导流堤。水深2米以上。以滤食性鱼类为主,水草等水生植物的种植面积控制在净化区面积的20%~30%。净化区内,配备水车式增氧机、叶轮增氧机、涌浪机等,适时投放微生物制剂等。
三、技术依托单位
江苏省渔业技术推广中心
四、技术集成示范单位
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江苏省渔业技术推广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