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抓好小麦早春管理的技术建议
近期随着气温回升,我市小麦已进入返青期,比常年返青期提前4—5天。虽然小麦播种期间遇到连阴雨,小麦播种期延迟,但是由于播种期土壤墒情充足,冬季气温偏高,没有发生明显冻害,小麦带绿越冬,返青早,小麦整体春季长势良好。如果抓住春季天气有利时机,加强管理,促进弱苗转壮,可以大幅度提高小麦苗情升级,提高一、二类麦田比例,使个体健壮,增加群体,扩大壮苗面积。
一、越冬期间气象特点
小麦越冬期气温比常年同期偏高,进入十二月份,气温偏高,冬春季有一定的有效降水,有效补充了土壤水分,土壤墒情充足。
二、苗情特点
从调查结果看,秋冬季我市小麦苗情偏差,与常年相比,一、二类麦田比例降低,三类麦田比例较大。据调查,全市86.6万亩小麦,一类壮苗面积较小。当前全市麦田单株3.1-5.2片叶,单株茎蘖1.5-2.3个,其中大蘖1.1-2.5个,次生根2-4条,亩群体59-91万。苗情总体不如常年。
三、不利因素和有利因素分析
(一)不利因素
1、苗情偏差,类型多样,管理难度加大。由于秋季播种期延迟,一类麦田减少,小麦苗情差,同时,存在着倒春寒、病虫害有加重发生的趋势。早播和晚播麦田差异大,部分播种偏晚的麦田个体发育不足。不同地块的小麦生长不一致,类型多样,导致春季田管难度增大。
2、病虫害有偏重发生可能性。冬季温度偏高等因素有利于虫卵和病菌的越冬存活;播种偏晚、苗情差,土壤湿度大,易导致病虫草害的发生,对小麦小麦病虫害特别是根腐病、纹枯病等病害有加重发生的趋势。
3、倒春寒风险大。早春温度偏高,植株个体发育较快,如果遇到“倒春寒”天气,发生低温冻害的风险增大。
(二)有利因素
1、小麦越冬状况较好,基本无冻害发生。由于越冬前和越冬期积温高,利于冬小麦安全越冬。大部分麦田带绿越冬,小麦受冻情况少,死苗现象发生较轻。
2、返青早,墒情足。从调查苗情来看,小麦返青比常年提前4—5天。秋、冬季降水多,土壤墒情充足。早返青、早生长,促进弱苗转化,有利于增加一类苗面积,促进三类苗转化升级为二类苗。
3、有利于提高水肥利用。晚播小麦种子根多,对土壤水分利用率高,利于节水节肥,降低株高,提高抗倒伏能力,
四、小麦春季管理技术措施
针对当前小麦苗情特点,今年小麦春季管理要突出“早”、重在“防”,以促弱转壮为手段,扩群体、增穗数,壮个体、增粒数,保落黄、增粒重,重防控、促丰产,构建合理群体,搭好丰产架子。小麦进入返青期后,要针对苗情特点,突出精准分类,细化管理,因苗施策,分类管理,促弱苗转化升级,保壮苗稳健生长,控旺苗预防倒伏,形成合理群体,加强病虫害防控,为丰收打下基础。具体抓好以下五项关键措施的落实:
(一)搞好锄划镇压,保墒增温促苗早发。所有麦田在春季进行中耕锄划,可以提高地温、增加土壤墒情、铲除杂草、促进麦苗返青,有利于加快小麦生长。对于群体偏大、有旺长趋势、土壤裂缝多的麦田在返青期进行镇压,可以踏实土壤,提墒保墒,控旺促壮。镇压时要选择晴天午后进行,以免压伤麦苗。对于土壤裂缝多的麦田、播种偏晚和苗龄较小麦田及时锄划、弥合裂缝、保温保墒,预防冻害,促苗早发。
(二)分类管理,科学运筹肥水管理。由于目前大部分地块墒情适宜,要免浇返青水,要将春季第一次浇水时间推迟到起身到拔节期,结合浇水进行施肥。一是对播种偏晚、群体不足的三类麦田,春季不要急于浇水,要在早春适时进行浅锄划,待新根新蘖长出后起身期再浇水,追施适量氮肥,促根促蘖保穗数;二是对二类麦田促控结合,于小麦起身中期浇第一水,结合浇水施入15公斤左右尿素;三是对一类麦田和有旺长趋势麦田,以控为主,推迟到拔节期进行浇水追肥,以达到保苗稳健生长、防倒伏促高产的目的。有条件的地方要应用水肥一体化设施进行水肥运筹,以起到节水、省工、增效作用。
(三)除治杂草。冬前没有来得及杂草秋治的地块,要抓住小麦返青后至拔节前这一关键时期,针对杂草发生特点,及时采取化学除治、中耕除草、人工拔除等有效措施,防止杂草蔓延危害。对阔叶杂草发生严重的地块,可在返青到起身期选用双氟磺草胺、唑草酮、二甲四氯钠盐等药剂防治,不能用药过晚,以免对下茬作物产生药害。春季不提倡对雀麦、节节麦、野燕麦等禾本科杂草发生的地块进行化学除治,应采取锄划灭草或拔除措施。小麦拔节后禁用除草剂。
(四)及时监测,综合防治病虫害。搞好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密切关注根腐病、纹枯病、茎基腐病、条锈病、红蜘蛛、灰飞虱等病虫的发生发展动态,根据病虫害发生情况,抓住关键适期,科学选用杀虫剂、杀菌剂,同时加入植物调节剂或化控剂,组织开展统防统治,开展“一喷综防”、“一喷多效”,减药增效,科学防治病虫害。
(五)预防“倒春寒”。要密切关注春季天气变化,对可能出现的“倒春寒”等气象灾害,科学制定防灾减灾预案,及早做好预防措施及灾后补救措施。在寒流到来之前,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灌水、喷施抗寒调节剂、追施速效化肥等措施,减轻“倒春寒”天气危害,实现抗逆减灾。一旦发生冻害,及时追施速效肥和喷施叶面肥,促进小麦尽快恢复生长。特别是优质麦要做好对倒春寒的防御工作。
关于及时开展春季杂草防治的建议
据市农业农村局组织有关专家和技术人员对当前小麦病虫草害发生情况调查结果分析,今年冬季气温偏高,秋冬季雨水偏多,利于小麦越冬,同时,杂草生长也同时加快,争夺作物的水分和养分,造成作物减产。
一、杂草情况分析
我市麦田杂草有阔叶杂草和禾本科杂草,其中阔叶杂草以播娘蒿、荠菜等为主,禾本科杂草以雀麦和节节麦为主,部分地块看麦娘发生较重。由于去年秋季降雨较多,大部分冬小麦播种偏晚,冬前麦田除草面积较小,因此春季除草任务较重。目前,我市小麦已进入返青期,越冬杂草开始生长,春生杂草也开始萌发出土。据调查,一般地块阔叶杂草每平方米6-18株,部分发生较重地块每平米65株,禾本科杂草每平米7-10株,最高每平米184株。因此,要根据田间杂草发生情况和种类选择对路除草剂在拔节前进行防除。
二、防治措施
(一)阔叶杂草防治:小麦返青期,亩用双氟.二甲四氯等兑水25公斤均匀喷雾。
(二)禾本科杂草防治:
1、中耕除草:及时进行中耕除草,减轻危害。
2、小麦抽穗前后对禾本科杂草及时进行拨除。
三、注意事项
(一)严格按要求说明书使用。要严格按照说明书使用,不管哪类除草剂,都要严格按照每亩用量、用水量安全使用,药剂进行二次稀释,均匀喷雾,不漏喷和重喷,避免出现药害,提高防治效果。
(二)选择应用时期:选择春季用药除草时期应在小麦返青期,选择寒尾暖头的晴好天气施药,弱苗地块不要使用禾本科除草剂。
2022年上半年农作物主要病虫草害发生趋势
根据2022年春季病虫越冬基数调查情况,结合历年我市病虫害发生规律以及2021年我市主要农作物病虫发生情况,综合作物种植布局等因素综合分析,预计2022年农作物主要病虫草害将呈中等偏重发生的趋势。预计全市各种农作物病虫害发生面积900万亩次左右。主要病虫害发生趋势:麦蚜大发生;小麦吸浆虫轻发生,个别地块偏重发生;小麦白粉病中偏重发生;小麦红蜘蛛中偏轻发生;小麦丛矮病、纹枯病轻发生;麦田杂草中发生。一代棉铃虫轻发生;一代玉米螟轻发生;玉米蓟马中等发生,个别地块重发生;需密切关注南方省份草地贪夜蛾发生动向,及早做好准备工作。地下害虫中偏轻发生,部分地块偏重发生;蔬菜病虫害中等发生。
一、小麦病虫害发生趋势
1、麦蚜:预计中偏重发生,发生面积86.7万亩,达防治指标面积75万亩。据3月初调查,百株蚜量0.01头。小麦播前90%以上的地块使用吡虫啉、噻虫嗪等进行种子处理,蚜虫基数较低。麦蚜发生程度主要受4-5月气温、降水的影响,预计麦蚜危害始盛期在5月10日左右,防治适期在5月12-17日。
2、小麦吸浆虫:预计轻发生,有可能出现个别较重发生地块。发生面积13.4万亩左右,达到防治指标1万亩左右。据调查,全市平均每样方0.6头,比历年减少1.5头/样方,最高3头/样方,比历年减少139.5头/样方。
3、小麦白粉病:预计中偏重发生。发生面积65万亩。小麦晚播面积较大,春季苗情偏弱,部分麦田群体偏小,发生程度略轻于去年。预计一般麦田中等程度发生,高水肥、高密度麦田中偏重发生。
4、小麦丛矮病:预计轻发生,发生面积0.5万亩,春季调查靠麦田灰飞虱平均0.01头/平方米,接近历年。
5、小麦纹枯病:轻发生,发生面积4万亩左右,春季调查病株率平均为0.1%,纹枯病无侵茎现象发生。
6、小麦全蚀病:轻发生,个别地块较重发生。发生面积0.8万亩左右。
7、小麦锈病:小麦叶锈病,轻发生,灌浆后期个别地块有加重发生的可能。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取绝于华北南部地区菌源多少和当时气象条件。
8、小麦赤霉病:赤霉病发生轻重与抽穗扬花期阴雨天气有关,如果遇连阴雨天气,流行的可能性较大。
9、麦蜘蛛:中偏轻发生。春季调查平均1尺单行0.5-1头。如果春季气候干旱有利于麦蜘蛛发生。
10、其它病虫:麦叶蜂中偏轻等发生;黑穗病轻发生。
11、麦田杂草:中发生,个别地块重发生。据3月上旬调查,麦田阔叶杂草平均8.5株/平方米,最高每平米65株,轻于历年;禾本科杂草一般发生地块6-9株/平方米,最高每平方米184株。禾本科杂草抗性较强,防治难度加大。
二、秋粮、油料作物病虫害发生趋势
1、玉米螟:春季3月上旬调查,玉米螟平均百株19.6头,比历年增6头,存活率89.9%。由于99%以上的玉米秸秆还田或青贮,大大降低了虫源,预计一代玉米螟轻发生。
2、玉米穗蚜:轻发生。
3、玉米褐斑病:褐斑病发生轻重与7月份的降水量有关,降水较多则发生较重。
4、二点委夜蛾:轻发生。如6月下旬至7月上旬气候条件适宜,部分麦秸堆积较厚地块,易造成局部偏重发生。
5、地下害虫:中偏轻发生,个别地块重发生。
6、二代粘虫:发生程度取决于外地虫源迁入数量,需关注当时的气象条件,根据发生情况及时防治。
8、其它病虫:花生蓟马,中偏轻发生;花生叶斑病中等发生;花生病毒病偏轻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