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潞城合室乡熬脑村的孙兴旺和孙伟父子正在大葱试验田里忙碌着。潞城新闻中心供图
中新网长治10月17日电 题:山西潞城一对父子科技种大葱 带领村民脱贫致富
作者 杨杰英 王鹏 王瑞军
上党老区,潞城大地,秋收时节,丰收在望。山西潞城合室乡熬脑村的孙兴旺和孙伟父子正在大葱试验田里忙碌着,老孙正在给几个农户的药箱内填充有机肥料,小孙正驾驶着新购买的收葱机进行作业。在收葱机的后面,几个农民将大葱打捆装车,码放整齐。
潞城市合室乡熬脑村位于太行山中部西麓的干石山区,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匮乏、土地贫瘠的村庄,云崖山是潞城的最高点,孙兴旺就是生长在这样一个只有80多户人家的小村庄。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老孙用科学、因地制宜、艰苦创业,用三十多年时间,把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穷村庄,打造成了全省的一村一品示范村。
孙兴旺去年年底创办鑫熬兴种植有限公司,在合室乡合室村流转土地近300亩,大力发展大葱种植项目。这次种植大葱和以往不同,从育苗、种植、管理、销售等四个环节,彻底打破传统模式,全部实现创新发展。
“我们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创新内容,一是打破只能在高寒地区种葱的传统经验,实现平地种葱;二是品种上全部引进新、特、优;三是田间管理实现机械化;四是净葱上市,销售实现利益最大化等。”孙兴旺站在绿油油的大葱地前如是说。
孙兴旺从1986年3月至1993年10月担任熬脑村的党支部书记,2008年10月到2017年连续担任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二十多年来,孙兴旺一直着琢磨如何运用科技种田的方式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以前人们都说熬脑村山高路远、干旱少雨、土地贫瘠。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孙兴旺带领村民依靠科学的力量,打破自然环境的束缚。80年代初期,孙兴旺从省、长治请来专家,给土地“把脉”,为农民“送宝”。从试种耐寒小麦、玉米高密度种植试验,从5亩、20亩,再到大面积推广,贫瘠的土地在村民的手中几经捯饬,开始变得肥沃。
早在那个年代,孙兴旺就积极组织村民在高寒山区成功引种小麦并获得亩产800斤的好收成。但这些还远远不够,如何实现由大田作物向经济作物转变,实现村民持续增收成为新目标。孙兴旺一方面摸索适合当地种植的作物品种,一方面请农委等科技部门把脉,并主动走出去找市场通过反复尝试,有了种植大葱的打算。
孙兴旺带领村民去山东章丘等种植大葱的地方“取经”。回来后,他们就开始在地里搞新品种试验。从那时开始,熬脑大葱的“名气”越来越大。之后,随着大葱品种的不断改良和种植面积的逐步扩大,熬脑大葱在潞城、长治地区打出了品牌,并大有“熬脑大葱、一葱难求”之势。
“现在,我们村基本上家家户户都种植大葱,大葱种植面积有600多亩,占到耕地面积的一半,户均8亩左右。按照去年的行情计算,每亩产量1万斤左右,每斤4毛钱,亩纯收入都在4000元往上。”孙兴旺告诉记者。
产业化是大葱发展的方向。在熬脑村依靠大葱生产快速致富的同时,周边村庄也纷纷效仿,但由于技术不成熟,产量不太理想。孙兴旺得知后,立即深入到田间地头,毫无保留地实地进行指导。他说,仅靠熬脑村,把大葱产业做大是不可能的,必须把周围村的种植热情调动起来,规模才能搞上去,市场才能打的开,产业才能作长久。
在他的带动下,合室乡张家河、王郭庄等村以及店上镇东部、史回乡北部等毗邻乡村迅速调整产业结构,走上了依靠大葱种植增收之路。在扩大规模的同时,他又大胆引进森龙绿食有限公司,注册了“熬脑牌”大葱商标,大葱产业走上了深加工之路。目前,潞城全市大葱规模将近1万余亩。
在鑫熬兴种植有限公司,记者看到样式最新、功能最全的旋耕机、开沟机、栽葱机、培土机、拖拉机、锄地机等设备。“土地多了、平整了,为了提高效率,必须实现机械化。这些机械都是今年购进的,投资近30万元。这些新家伙有的还不太会操作,都得现学现卖。”孙伟说。
“咱们的大葱基地种植面广,地势比较平坦,非常适合机械作业。用收葱机收获大葱,速度快、效率高,可以抵得上十个人的工作量。”孙伟说,以往传统的销售方式就是商贩到村里,村民从地里起葱、扎捆、上车、过磅、付款等,不再进行细加工。现在精加工、制冷厂房投入使用后,既可以有更多的销路、卖出好价钱,还可以吸纳周边地区的大葱,同时还可以实现反季节销售,实现利益最大化。”
“未来,我们要积极引进和培育新的大葱种子,创新技术集约增效,不断提高种植质量和亩产量。同时我们还要结合当地特点,在机械化种植、循环利用上再下功夫,争取做好有机旱作农业的示范和推广。”对未来的发展前景,老孙充满希望。(完)